史博讲解文旅新玩法

2025-02-07 00:00:00华泽宇 于红
文化产业 2025年3期
关键词:讲解员展馆口语

文化和旅游的融合是当下热议的话题,博物馆作为文化的集中体现,常常吸引大批游客参观。同时,博物馆是文旅融合的重要载体之一,特别是历史类博物馆,是历史文化陈列展示的重要场所。讲解员作为文化的传播者,对博物馆文化的解读、提炼、总结,以及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分析目前历史类博物馆讲解的现存问题,并在此基础上,从口语传播内容和方式的维度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如今,越来越多的游客选择在旅游中领略人文风情,感悟文化的独特魅力,文化和旅游的深入融合成为热议的话题。随着“博物馆热”的兴起,各大博物馆各出奇招吸引游客,可谓百花齐放。然而,随着游客的增多,博物馆如何留住游客,做好口碑,推广博物馆文化是当下需要思考的问题。

博物馆讲解员作为传播文博文化的使者、连接博物馆和游客的纽带,承担着传播、解读博物馆文化的重要责任。但是如今,随着AI讲解、自助语音导览技术的不断成熟,讲解员存在的意义被重构,他们不再是展板文字的朗读者和讲解稿件的背诵者,而是成为博物馆的代言人,更加注重对博物馆内涵的解读和博物馆文化的传播,使更多受众通过讲解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历史文化、爱上博物馆。本文从口语传播的角度出发,在分析历史类博物馆讲解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探索展馆讲解员优化讲解的策略。

历史类博物馆讲解的特点

随着社会文化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博物馆的数量和类型越来越多,从博物馆陈列内容的角度出发,可以把博物馆分为五类,分别是艺术类博物馆、历史类博物馆、科学类博物馆、专业类博物馆和综合类博物馆。相较于其他类型的博物馆,历史类博物馆陈列的展品类型比较单一,如在历史人物展馆中一般仅会展示人物的作品或人物生前使用的物品等,展馆内对于历史事件的叙述和史实资料较多。从展馆的整体陈列来说,很多史实都会通过展板的形式陈列,配上大段的文字,整体风格比较单一,虽然在展馆中有部分展品陈列,但很多历史事件还是以文字呈现较多,具象的文物较少,所以游客的参与感较低,体验感也相对较差。

历史类博物馆的陈设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讲解员的讲解,这就导致历史类博物馆的讲解具有抽象的特点。相较于在艺术类博物馆可以与一件件精美的瓷器、雕像近距离接触,或在科学类博物馆亲身参与体验科学技术的无限魅力,在历史类博物馆主要以参观为主,无法切身参与感受,游客只能根据讲解进行抽象的想象以还原历史场景。

基于历史类博物馆陈列的内容,其对应的讲解风格还具有相对严肃的特点。无论是历史人物展览还是历史事件展览,都不适合用诙谐幽默的风格进行讲解,否则很可能造成对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不尊重,引起受众的反感。这对历史类博物馆讲解员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尊重历史、保留历史庄重性的基础上,要增添趣味性、生动性,抓住受众的眼球,引人入胜。所以,在讲解的庄重性和生动性之间找到平衡,是历史类博物馆讲解面对的最大考验。

历史类博物馆讲解现存的问题及成因

目前,历史类博物馆的讲解存在庄重有余、生动不足,难以调动受众积极性,难以给予受众参与感的问题。很多讲解员能够准确地叙述历史事件、揭开历史真相,但是难以调动受众的求知欲、探索欲,受众只是单纯地获取信息,没有参与感和认同感,这极大降低了游客参观历史类博物馆的体验感,不利于博物馆文化的传播。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讲解员口语表达内容的空洞、无趣以及表达方法的缺失。

口语表达的内容维度

从口语表达内容的角度出发,讲解稿是讲解员进行有声语言传播的重要创作依据,讲解员会根据稿件的内容进行讲述,所以,讲解稿的质量直接影响了讲解员的讲解水平。笔者分析了多个历史类展馆的讲解稿,发现其中都存在铺陈叙述过多、缺乏故事和细节、书面语过多以及内容和展馆内的展板重复等问题。

从笔者收集的讲解稿来看,很多对于历史人物的介绍仅为“人物+时间+事件+影响”的模板,叙事笼统,导致受众无法提取到历史事件的重点和细节,更不要说能让受众产生共情。例如,以下这段讲解词,“1920年至1924年,他先后到日本东京、美国旧金山学习和工作,通过对国外的实地考察,也让他对社会、对人生、对未来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这段讲解词是关于历史人物学习和工作经历的介绍,描述了主人公的人生经历,其教育背景、留学经历对他未来道路的选择和人生的影响仅用“也让他对社会、对人生、对未来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一句话概括,受众听到讲解后只会云里雾里、不知所云。

从传播的角度来看,讲解员讲解的过程其实就是传者编码和受众解码的过程,如果在讲解中出现很多书面的表达,包含很多从句和长句,那么就可能增加受众解码的难度,导致传播效果不佳。例如,以下这段讲解词,“这是一个光荣的名字、不朽的名字。每当我们提起这个名字就感到很温暖、很自豪。他为革命和建设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他是举世称颂的思想品德高尚、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伟人”。这段讲解词完全以书面的形式呈现,其中的用词和语句的结构都体现了很明显的书面语色彩,语言表述也非常抽象,受众理解比较费力,听完这段讲解后,受众能够真正接收到的信息量有限。

还有部分讲解稿为了追求文采,运用带有文言色彩的语言或大众较为陌生的词汇,虽然辞藻华丽,但是不适合口语传播。例如,“他生于颠危簸荡的‘士的阶级’,因阶级败落,寄人篱下,饱尝悲苦。他从小跟着母亲学习诗词歌赋,跟随父亲学习山水画,接受了文学和艺术的熏陶。常州文化中的博学善思,重情贵柔,崇文重教也浸染着他的一生。”其中,“颠危簸荡”“寄人篱下”“重情贵柔”“崇文重教”等词语在口语传播中很少运用,口语传播具有转瞬即逝的特点,如果在传播过程中出现比较陌生的词汇,受众就需要较长时间反应和理解,传播效果就会受到影响,如果整场讲解都是如此,那么受众参观的积极性和求知欲也会极大降低。

此外,在内容上还存在讲解内容与展板文字重复的问题,很多讲解员的讲解和展馆内的文字表述完全一致,导致视听语言重复、信息冗余,降低了传播效果。

口语表达的方式维度

从口语表达的方式出发,目前的历史类博物馆的讲解员存在缺少互动,缺乏交流感、对象感,多背诵语态,抛弃展馆现场、追求自我展现的问题。

相较于AI讲解、自助语音导览技术,人工讲解的最大优势体现在人际传播的双向性上。但是,在目前的讲解过程中,很多讲解员都选择以单向传播的方式呈现,忽略了人际传播的双向性,这样的呈现方式容易让游客产生上课的感觉,加之内容的枯燥无味,很难激发受众的兴趣。如果只是通过背诵讲解稿进行单向输出,就容易产生朗诵、背诵的语态,还会出现语速过快、缺乏对象感的问题,这样的表达方式也不利于人际传播。

另外,部分讲解员在讲解过程中容易抛弃展馆现场,追求自我展现、自我陶醉、自说自话,忽视受众的接受能力和反馈,单纯叙述历史事件而忽略了事件与展馆内展品的连接,导致博物馆的文化价值被弱化,游客参观的体验感欠佳。

文旅融合背景下历史类博物馆的讲解优化策略

历史类博物馆的文化属性毋庸置疑,但是在旅游方面,历史类博物馆的趣味性和生动性较弱,阻碍了文旅融合发展。为了更好地实现文化和旅游的融合,部分博物馆在场馆内设置了游客参与的互动环节,还有的博物馆推出红色研学游的活动,将博物馆、名人故居和景点进行串联,试图探索一种文化和旅游双向奔赴的路径,这就要求讲解员不仅能在博物馆内做好讲解,还要具备场外调度的能力,对讲解员的知识储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讲解员优化提升讲解能力迫在眉睫,下面笔者将从口语表达内容和方式两个维度提出优化策略。

口语表达内容优化策略

1.打破原有叙述结构,增添故事和细节

在讲解稿的撰写上,讲解员要敢于打破目前固定的叙事结构,在单纯的“人物+时间+事件+影响”的模板中加入更多细节内容,如可以加入人物鲜活的小故事或者生活中的细节,拉近展馆陈列中人物和受众之间的距离,也让受众更加有共鸣,便于调动受众参观浏览的积极性。这对博物馆讲解员的文化知识储备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讲解员不仅止步于了解博物馆陈列的内容,还要对所讲解的人物、事件、时代有更多拓展延伸的了解,对展馆中相关人物的生平故事有一定的积累。

目前,部分博物馆会定期召开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的调研活动,不断扩充展馆内容,在活动中,讲解员的身份从历史的讲述者转变成了历史的调查者,从单纯输出讲解稿的内容,转变为输入消化再输出的形式。这种身份和形式的转变有利于讲解员增加对历史的了解,同时培养了讲解员的研究能力和思考能力。部分博物馆还会面向大众推出历史资料的收集活动,邀请亲身参与历史事件的相关人物,或者历史人物的亲眷和后代来到博物馆向讲解员口述历史,如此一来,讲解员对于历史的了解和把握就会更加深刻,讲述也会更加真切。

另外,讲解员也可以通过人物著作、自传等文学作品进行知识积累,将书本内容和博物馆陈设内容相连接,将展馆中冰冷的文字变成鲜活的画面,化抽象为具象,打通视听语言。

2.运用悬念叙事的讲解方法

相较于运用时间顺序进行叙述,讲解员如果能够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结合讲解稿的内容和其他相关材料重新整合信息,并且在整合后进行叙述结构的重塑,运用悬念叙事的方法,传播效果将会大幅增强,也更容易激发受众的兴趣。讲解员可以在讲解开始时先提出几个问题,让受众带着问题以探索者的视角进行参观,这样更容易引发受众的思考,受众的参与度和配合度也会大大增强。

值得注意的是,问题的设置要抓住矛盾点,巧妙设置,要能引起受众的思考,既不能设置特别抽象复杂的问题,让受众费解,也不能设置过于简单、一目了然的问题,如此便无法引起受众的思考和探索欲望。讲解员不仅可以在讲解之初设置问题,也可以在讲解每个部分之前抛出问题。

3.注重口语化表达

讲解员撰写讲解稿时要注重运用口语化的表达方式,切忌出现大段的书面语、文言文、陌生的词汇等,要考虑不同年龄段和教育背景受众的接受能力,并做出适当的调整。同时,要将历史事件中晦涩难懂、不易理解的内容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内容,这样讲解员在讲解时更容易形成和受众对话交流的模式,也避免了朗诵、背诵的语态。

对于展板上已经出现的文字信息,讲解员可以语言提示引导受众观看展板,注重语言的指引性,避免语言和文字内容重复,讲解内容应是展板文字的补充和拓展,或是对重点内容的提炼和总结,避免大段朗读展板内容。

口语表达方式优化策略

1.注重与受众互动

在优化讲解内容之后,就是表达方式的精进。首先,讲解员在讲解时一定要注重与受众互动。国家方志馆黄河分馆的一名讲解员介绍说,相较于自助讲解器,目前更多游客还是更倾向于选择讲解员人工讲解,只有在非讲解时间,游客才会选择自助讲解器。究其原因,人工讲解更易于实现双向互动,而机器仅仅只是提前录制好讲解内容,受众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无法及时提问,所以强化讲解员和游客之间的双向互动是当前讲解员亟待提升的能力。互动方式包括在讲解之初和游客聊天拉近距离;在讲解过程中向受众提问,将博物馆内外的知识进行连接等。同时,在受众提问时,讲解员要积极回应,或进行拓展,增强互动性。

2.因人而异调整讲解方式

讲解员应尝试根据不同受众调整讲解内容。常州三杰纪念馆的一位讲解员表示,他会根据受众的年龄和职业调整讲解的详略。例如,在讲述历史人物生平时,如果遇到年纪较小的参观者,他就会详细介绍人物小时候的故事以引起参观者的注意;如果参观者的职业是教师,那么他就会着重强调教育对于人物的影响,因人而异地选择讲解内容。通过这样的方式,选择与受众最贴近的部分进行讲解,受众的兴趣就会提高,同时传播效果会增强。

3.拓展讲解形式

讲解员还可以尝试拓宽讲解形式。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的讲解员在访谈时表示,现在部分博物馆会开设与当地红色资源相关的新展馆,在介绍博物馆所在地的红色故事时,展馆陈列一般以LED大屏和文字展板为主,内容相对单一,受众对这些内容的了解欲不高。所以,她在讲解这些新馆时,会运用朗诵、唱红色歌曲等形式调动受众的浏览积极性,得到了受众的积极反馈,实现了更好的传播效果,值得借鉴。

4.注重副语言

除了有声语言之外,讲解员的副语言也同样重要,讲解员的表情、神态以及动作的指引都是提高传播效果的关键手段。中国共产党代表团梅园新村纪念馆的讲解员表示,在讲解过程中如果遇到小朋友,或者全是小学生的参观团,他就会俯下身、弯下腰进行讲解,减少对儿童的压迫感,表情也会更加柔和,以拉近与少儿受众之间的距离。而如果面对的是年纪较长的老年受众,那么讲解员的语速就要相应放慢,整个展馆参观的总时长要拉长。在手势方面,讲解员在讲解相应内容时,应该用手势指引游客的目光,其余的小动作和手势不宜过多以免分散受众的注意力。

历史类博物馆是文旅融合的主阵地之一,目前各大博物馆各出“奇招”吸引游客,作为历史类博物馆的讲解员当然也不能懈怠,应主动提升自己的讲解水平,更好地传播博物馆文化,让受众有更好的参观体验感。未来,“博物馆热”的浪潮褪去后,仍然能够吸引大量游客,实现博物馆文化的“长青”,才是博物馆和博物馆讲解员共同追求的目标。

(作者单位:河海大学)

猜你喜欢
讲解员展馆口语
怎样当好讲解员
创意展馆
幼儿园(2021年2期)2021-12-02 11:33:06
创意展馆
幼儿园(2021年8期)2021-08-06 09:15:38
创意展馆
幼儿园(2021年6期)2021-07-28 07:42:08
我当小小讲解员
军事文摘(2020年24期)2020-02-06 05:57:12
酒中的口语诗
文苑(2018年22期)2018-11-19 02:54:18
我是小小讲解员
提高口语Level 让你语出惊人
学生天地(2017年10期)2017-05-17 05:50:44
口语对对碰
创意展馆
幼儿园(2016年6期)2016-04-26 19:19: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