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春尺蠖是在春季发生的危害果树及园林植物的一种食叶害虫,发生严重时,成片树木的新叶被吃残吃光,导致失叶树木生长减缓,枝梢出现干枯。若果园树叶吃残,则开花结果受到影响,树势减弱,生长不良,给果农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分析了春尺蠖的暴发原因及发病规律,总结了可操作性强、比较实用的几种防治措施,供果农及林农们在防治春尺蠖时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春尺蠖;发生;防治
春尺蠖属鳞翅目、尺蛾科,一年仅在春季发生一次,主要危害苹果、梨、桑树、核桃、杨树、白蜡、榆树等多种果树及园林树种。该虫发生时间早、幼虫发育快,食量大、极易暴食成灾。严重发生时可将刚抽生的新梢嫩叶蚕食殆尽,对树木后期生长极其不利。因此,从2月份开始就要加大对春尺蠖的监测和巡查力度,并积极采取灯光诱蛾及药物防控等多种措施,将虫口压制在最小范围内,尽量避免出现成灾现象。
1 暴发原因分析
1.1 适宜的气候条件
春尺蠖越冬蛹的羽化数量和羽化时间的早晚与当地的气候条件有密切关系。在春季,当果园及林地3~5 cm处土层温度升至0 ℃及以上时,春尺蠖的越冬蛹即开始出土羽化。近年来由于春季气温回升都比较快,春尺蠖越冬蛹出土、羽化的过程随之缩短,接近大约70%的越冬蛹在10 d左右即可完成出土、羽化的全过程。
1.2 较高的繁殖能力
春尺蠖寄主繁多,包括多种果树及园林树种,食物来源十分丰富,导致虫口数量逐年增加,表现出极强的繁殖能力。春尺蠖成虫羽化后一般7 d之内即完成交配产卵,每雌虫可产卵100~300粒。春尺蠖幼虫成活率较高,生长发育较快,具有暴食危害的特点(图1),可在一夜之间,吃残吃光成片的树木叶片。
1.3 天敌控制防效甚微
寄生蜂、啄木鸟、蚂蚁等是春尺蠖的自然天敌,对虫口数量可起到积极的消减作用。然而,受环境因素或人为原因等影响,啄木鸟在果园和林地并不多见,寄生蜂、蚂蚁等天敌数量也很少,单单依赖天敌控制春尺蠖,效果微乎其微。
1.4 果农、林农防治意识薄弱
春尺蠖1年发生1代,仅在春季发生,蚕食树叶速度较快,化蛹入地消失也快,果农、林农往往忽视其危害性,重视程度不够。日常缺乏对春尺蠖的巡查监测,做不到及时发现。虫情发生后,防治意识薄弱,防治行动迟缓,贻误最佳防治时机,导致防治滞后,虫口大面积暴发。
2 形态特征
春尺蠖是完全变态昆虫,有4种虫态:卵、幼虫、蛹、成虫。
卵:长圆形,长度为 0.8~l mm,颜色初期为灰白,渐变浅绿,近孵化时为褐色,上面有珍珠光泽,卵壳上有排列整齐的刻纹。
幼虫:初孵幼虫多为深黑色,老熟幼虫体色为灰褐色,虫体长度为25~40 mm。在腹部的第2节左右两侧,均生有1个瘤状突起。
蛹:长度为14~19 mm,颜色为灰黄褐色,雌蛹比雄蛹略大,臀棘略微分叉。
成虫:雄成虫触角为羽状,有翅膀,翅展为28~37 mm,体色灰褐色,前翅黑褐色或淡灰褐色,上面有3 条褐色的横向波纹,中间的1条横纹颜色略浅,不明显。雌虫触角为丝状,无翅,体长为7~19 mm,体色为灰褐色。在腹部背面有黑刺,臀板上有成排黑刺列及突起。
3 发生规律分析
春尺蠖1年发生1代,4月下旬至5月上旬老熟幼虫在浅土层、杂草及砖瓦缝隙内以蛹进入越夏、越冬状态。翌年2月份,当日平均气温升至10 ℃时及以上时,越冬蛹开始活动,随之成虫羽化出土。雌雄成虫外形区别较大,雄成虫有翅(图2),雌成虫无翅,这是区别雌雄成虫的最显著的标记。雌成虫出土后多数爬行上树,与雄成虫在树上进行交尾、产卵。成虫羽化高峰期为2月下旬至3月上旬,雄蛾比雌蛾羽化时间早,雌蛾比雄蛾羽化数量多。雌雄成虫在白天可全天上树,以傍晚18:00—19:00上树量最多,雨中成虫照常出土、上树、产卵。每雌成虫一般产卵100 多粒,有少数雌成虫产卵数量达到300 粒,卵多数产在树干上、树皮裂缝内(图3)、枝条及枝杈断裂等处,少数未爬上树的雌成虫将卵产在树干基部的土块及缝隙中,卵常常几粒或数十粒呈块状分布,3月上中旬为产卵盛期。卵大约7 d开始孵化幼虫,初孵幼虫成活率在90%以上。春尺蠖仅在幼虫期对树叶进行蚕食危害,其他虫态不危害树木。其幼虫危害期从3月下旬开始,一直到4月下旬或5月初结束,危害时长18~30 d。幼虫危害树种较多,主要蚕食杨树、白蜡、榆树、苹果、梨树、桑树、核桃等寄主植物的新生叶片,初孵幼虫活动力较弱,之后慢慢长大,3龄以后食量大增,当吃光一株树叶时,幼虫吐丝借风飘动,转移到其他树木上继续危害。幼虫共5 龄,随虫龄增加取食速度也越来越快,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吃光一片果园或一片林地,4月下旬幼虫进入老熟状态,陆续下树化蛹,化蛹场所选择在20~30 cm的浅土层中,但也有少量选择在1 cm左右的浅土层内,50 cm以下的土层内极少有蛹,老熟幼虫也极少进行远距离爬行,多数就近选择场所,分泌黏液在土室中化蛹越夏越冬。另外还有少数老熟幼虫在瓦砾下、树皮裂缝内化蛹。蛹期时间很长,从5月份开始,一直到第2年的2月份,时间长达9个月。经过夏季、秋季和冬季,翌春地温回升,越冬蛹开始陆续羽化成虫,至此大约1年完成整个生活史。
4 综合防治措施
4.1 农业防治
一是冬季越冬蛹休眠期间,距树干直线距离1.5 m内,沿树盘深翻30~40 cm的土层,利用冬季日灼及低温天气晒死或者冻死越冬的虫蛹;二是于每年越冬蛹羽化前,用铁锨等工具在浅土层中挖掘越冬虫蛹,集中杀灭或用铁锨捣毁,以此达到减少虫口数量的目的,此法适合发生严重的林地,因人工费高等不适合大范围开展;三是在果园、林地结合春季松土杀死越冬的虫蛹,此法适合株行距达到3 m×3 m及以上的果园或林地,这样便于机械开展旋耕松土作业。
4.2 物理防治
一是成虫羽化期,雌成虫未上树前,在距离地面0.5~1 m的树干上绑缚布条或绳索,在布条或绳索上刷满废机油与菊酯类农药的混合液,以此毒杀上树的雌成虫。或缠绑5~10 cm宽的粘虫胶带,以此粘杀上树的雌成虫和初孵幼虫。建议在树干上间隔20~40 cm缠两圈胶带,粘杀效果会更好。二是在距离地面1 m左右的树干上,使用塑料布缠绕树干呈喇叭口状,上缘紧贴树干,下缘留有空隙,此法可有效阻隔雌成虫及幼虫上树。四是利用雄成虫趋光特性(雌成虫无翅),布设黑光灯或杀虫灯诱杀成虫,也能减少成虫产卵数量,达到控制虫口的目的(图4)。五是制作糖醋液(糖1份+醋4份+酒1份+杀虫剂0.1份+水16份),将糖醋液分装至广口瓶或其他容器中,挂置在高度为1.5 m左右的树枝上。因为果园中的果树树体普遍偏矮,因此此法适合在果园中使用。
4.3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包括以鸟治虫、以虫治虫、病毒防治及喷洒生物药剂等。一是以鸟治虫。保护啄木鸟、喜鹊等林木害虫的天敌,实施以鸟治虫防治措施。若啄木鸟、喜鹊数量较少,可采取人工悬挂鸟巢等措施进行招引。二是以虫治虫。在果园或林区引入寄生蜂等天敌,实施以虫治虫的生物防治措施,也可起到减少虫口数量的作用。三是在春尺蠖幼虫初孵期,使用春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外加0.1%的洗衣粉,对初孵幼虫进行无公害防治,效果较好。四是在幼虫3 龄期前,使用无人机及喷药车、高压喷药机等机械,对果树及园林树木喷洒烟参碱、阿维菌素或灭幼脲等生物农药;3龄后幼虫逐渐进入大龄期,可使用除虫脲、杀铃脲、甲维灭幼脲等生物药剂进行喷药防治。
4.4 化学防治
春尺蠖主要在幼虫期对树木造成危害。幼虫危害期间,为尽快压制虫口,可选择低毒、高效的菊酯类农药、甲维盐农药等,对春尺蠖及时实施化学防治。国道、省道及高速路等主干路的林带,可采取大型喷药车、无人机进行叶面喷药;在果园可采取高压喷雾机等机械实施喷药防治;对于郁闭度高的果园及园林,可在早晚用弥雾机实施喷药防治。
5 结 论
春尺蠖对树木的危害极大,在防治中必须秉承“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采取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及化学防治等多种措施相结合的综合策略,全面压制春尺蠖的发生与危害,尽量治早、治小,将虫口压制在最低水平,确保树木后期生长不受病虫危害,能够达到高产优质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