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从岩板瓷砖湿铺贴会产生空鼓的机理探究,得出岩板瓷砖与粘合材料‘固-固’粘结界面的被破坏,是发生空鼓的根本原因。只需要将粘结界面固定住,就可以改善或消除空鼓现象的发生。如何将一维粘结界面改变为二维的立体粘结界面,具体考察分析了多种铺贴方式:增加岩板瓷砖铺贴表面的粗糙度、干挂整装铺贴、挂件湿法铺贴、锚固湿法铺贴等。重点论证剖析了冲压背纹成型和锚固功能瓷砖设计、生产及加工的理论依据和工艺。其中效果最好、性价比最高的是锚固湿法铺贴技术和工艺。
关键词:湿铺贴;二维立体粘结界面;表面粗糙度;锚固
1 ‘空鼓’现象及其危害
陶瓷岩板瓷砖的湿铺贴会发生‘空鼓’现象,更严重的后果就是开裂、脱落甚至导致危险的发生。
岩板瓷砖可赋予建筑物华美的外表,可增强房屋舒适度和寿命,同时又提升了房屋的自身价值,若在使用当中出现空鼓、脱落,其独特的使用价值便会消失殆尽。
人们所说的‘空鼓’即粘结界面的崩解,岩板瓷砖与粘合材料表面的分离现象。
诱发岩板瓷砖产生空鼓的原因来自很多方面。其中的主要原因是湿铺贴后,所有相关材料本身的缩胀效应和空压效应,最终会导致脆弱的粘结界面逐渐地被破坏。
发生在岩板瓷砖与粘合材料粘结界面的这种‘崩解、分离’特征,是自然现象,是客观存在,只要粘结界面存在它们就会存在。因此,可以认为:岩板瓷砖的湿铺贴存在着‘不可抗拒的’质量风险。
这种质量风险真的是‘不可抗拒’的吗?
如何减缓、化解、规避这种风险,很多人为之进行着不懈的努力。
2" ‘空鼓’风险的应对方案
要应对空鼓风险的发生,就应该从这种风险的源头开始。
陶瓷岩板瓷砖产品在设计生产时便决定了其自身的特质:铺贴使用功能存在缺陷,即瓷砖的铺贴性能先天不足。岩板瓷砖的铺贴背纹结构见图1。
岩板瓷砖是一种非晶体熔融凝聚体,吸湿率极低,耐冲击强度差的硬脆性陶瓷板材。
岩板瓷砖在湿铺贴时与粘合剂形成的粘结界面,是岩板瓷砖被粘结、不‘空鼓’的保障。然而,粘结界面上的‘一维’粘结力是很脆弱的不牢靠的,粘结界面上必须引入‘二维’粘结力或其它性质的力。只有建立起‘二维粘结界面’,才可以减缓、化解、规避岩板瓷砖的这种‘空鼓’风险。
所谓二维的粘结界面,即在一维平面粘结界面上,设法引入或建立垂直交叉或相贯的另一维度的粘结面,形成一种立体的粘结界面。
这种立体的粘结界面可以产生足够的粘结力和锚固力,用于抵御破坏粘结界面的拉拔力和剪切力。
依据对目前陶瓷岩板瓷砖的生产技术和装备的考察,应对空鼓风险发生的途径可分为:如何‘改善’以及如何‘消除’两种效果的技术方案。
3 改善空鼓产生的技术方案
改善空鼓产生的技术方案,即提高岩板瓷砖铺贴面的粗糙程度。以增加粘结界面的剪切抵抗力,减缓和降低空鼓的发生几率和破坏程度。
铺贴面的粗糙程度即粗糙度,特指岩板瓷砖铺贴表面的起伏程度。岩板瓷砖铺贴表面的粗糙度是相对于其使用表面而言的,其具有两个特征:一是具有凹凸起伏的表面,二是延展后其表面积的增加。
因此,岩板瓷砖铺贴表面的粗糙度应该是一个相对值,可以用下面公式表示:
Sc = λ(S2 - S1) / S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Sc:粗糙度值 (可以没有表示单位)
S2:背纹表面积值,可计算得到。
S1:光面表面积值,可计算得到。
λ:凹深系数值,实际可检测得到。
(GB/T 4100-2015《陶瓷砖》)国标规定:瓷砖背纹纹路设计时其凹凸值应≥0.7mm。即λ≥0.7mm
若岩板瓷砖背面没有纹路(钢带辊压成型)时,即两面表面积值相等:
S2 = S1," Sc = 0,即λ= 0
上式中凹深系数λ应为正数,取值范围:λ≥0,或≥0.7。
所以,某一规格的岩板瓷砖其铺贴表面纹路设计的越复杂,它的粗糙度Sc值就越大。其延展开来的铺贴表面积越大,其受到的粘结力就大。
粘结力(F)、粘结面积(Az)、粘结强度(fat)之间的关系:
fat = F/Az" " "F = fat×Az
因此,相同规格的岩板瓷砖其粗糙度Sc值越大,说明它抵抗‘空鼓’的能力越强。
提高岩板瓷砖的粗糙度可以采取下列具体措施:
3.1提高背纹设计的复杂程度
如上所述:提高背纹的复杂程度,其目的是为了增大岩板瓷砖的粘合表面积。背纹铺贴面的图案设计应遵循如下规则:
(1)花型图案大小应有规律性;
(2)花型图案应有排列组合;
(3)图案忌讳通体、乱码、无序、粗线条;
(4)花型图案阳纹为主;
(5)阳纹图案以细线条为主。
以上规则都是为岩板瓷砖在生产中的冲压成型、烧制及后加工工序的强度稳定和减少变形所考虑的。
3.2提高背纹图案的设计深度
提高背纹图案的设计深度,增加瓷砖粘合表面的凹凸程度,即增大粗糙度系数(λ)值。增大λ值,可提高粘结界面的剪切抵抗能力,这是岩板瓷砖‘减缓’空鼓发生率的有效方法。
常规背纹图案的设计深度为λ<1 mm,在没有特殊要求的情况下,λ值越小越好,因为生产过程中易脱模、变形小、破损率低。
通常岩板瓷砖的烧成厚度H = 9~12mm,如果背纹图案设计布局合理,λ值可提高至λ= 1.0~1.5mm。由此可遵循如下规则:
粗糙度系数(λ)的取值范围:λ= 5%H ~ 15%H" (H = 砖厚度)
还要参考岩板瓷砖的规格选取λ的取值范围,小规格可大一些,大规格可选得小一些。
也可以考虑在背纹图案中的局部部位加大λ的取值数值,但应避免λ的取值过大和范围过大,否则会带来岩板瓷砖的强度降低,变形加大的质量风险。
3.3 增加背纹图案的功能性结构
在岩板瓷砖的铺贴表面上增加某些功能性结构,例如:准直角结构、准‘燕尾’结构等,如图2所示。
其目的是增加粘合剂与瓷砖背纹在固化后的‘嵌合力’,以增加垂直向拉拔力和水平向剪切力的抵抗力,降低‘空鼓’发生的强度。若瓷砖在垂直贴墙使用时,则会增加一种‘挂持力’,抵抗重力的作用,防止瓷砖的脱落。我们将这种设计称之为:防‘空鼓’设计,或防‘空鼓’功能。"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设计思路。
如图2所示,砖坯背纹是经钢基模芯冲压粉料成型而得到的,钢基模芯的冲压面是由一层聚氨酯弹性胶体所构成(冲压胶层)。作用是利用其表面弹性可快速防粘脱模,又可耐磨损长寿命使用。
从理论上分析,钢模在多次垂直高压冲压之下(F≥40MPa),粉料成坯后其背纹图案会镶嵌板结在冲模胶层纹路之中。钢模基体垂直向上快速脱模,必定会将背纹纹路拉脱拉烂。所以常规设计中背纹纹路均较宽较浅,同时还要有较大角度的脱模角相配合,才能顺利脱模。
图3中脱模角α的取值范围常规选择≥45°,若因防‘空鼓’需要将α缩小至0°(直角结构),甚至为负值(燕尾结构),砖坯既要顺利快速脱模,又不损伤背纹图案是不可能实现的。
(2)设计方案与工艺。
在生产实践中,可利用冲模胶层的弹性与成型砖坯的弹性差,有可能实现‘准直角’或‘准燕尾’的结构背纹。
钢模在垂直方向高压冲压之下,冲模胶层的凸纹会发生微弱弹性变形,将成型砖坯挤压成型。当压力撤消时,冲模胶层的凸纹会快速复位,致使砖坯相应部位形成微小的‘凹陷’,可能会使冲模胶层凸纹顺利脱模。
当压力撤消成型砖坯被顶出模框时,成型砖坯同样会发生弹性膨胀,其膨胀的结果可能会‘包夹住’胶层凸纹。实际当中砖坯的膨胀速度会略迟缓一些,这就形成了瞬间的弹性差。
利用弹性差实现粉料成形时的‘准直角’或‘准燕尾’的背纹结构,对成形时的压制控制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当压机压力达标后,先撤压、后升模、再顶出。具体控制参数的制定,应在生产实践中予以确定。
合理的背纹结构设计很重要,要充分了解并结合下列因素予以全面考虑:粉料性质:含水率,颗粒特征,布料方式等。
成形规格:形态,厚度,单腔或多腔,多腔排列等。
成型压力:墩料次数,压力分布,总压力等。
压制效率:每分钟次数
冲模胶层质量:聚氨酯胶层硬度值,急弹、缓弹、耐疲劳性能等指标。胶膜生产工艺等。
背纹纹路形态:粗糙度系数(λ)值的选取等。详见3.1。
(3)效能分析。
利用冲模胶层的弹性与成型砖坯之间的弹性时间差,是有可能实现防‘空鼓’背纹结构的生产的。实际上背纹结构中极微弱的‘凹陷’值,就足以提供令人满意的‘镶嵌挂持力’了。因此,只要达到‘准直角’或‘准燕尾’的背纹结构即可达到了目的。
铺贴面粗糙程度的增强,是可以改善岩板瓷砖与粘合剂所形成粘结界面的粘接牢度的,即将原一维界面转变为具有一定程度的立体二维粘结界面。
由于受到粗糙度凹深系数λ取值范围的影响,冲压成型时背纹凹深增加值是有限的。所以,具有防‘空鼓’功能的防‘空鼓’设计,也只能是在原有基础之上的‘增强’,即将岩板瓷砖的铺贴质量得到了有限程度的改善和提高。
这种转变也会给实际生产带来一些影响。例如对产能、效率、效益的影响。
上述分析中提到:防‘空鼓’背纹结构在成形压制生产时,应对其压制控制工艺参数进行调整,需要在原有基础上调慢一些压制时间,以利顺利脱模。
例如,某陶瓷厂生产750mm×1500mm/1w岩板,成形速度为6.4次/分。若生产同规格的防‘空鼓’背纹结构岩板时,有可能成形速度下调为6.1~6.2次/分。这样每天的产量会降低约320~480m2。
3.4 改善空鼓技术方案应注意的因素及风险
对陶瓷生产企业来讲,将原生产技术进行防‘空鼓’技术升级后,可提升和改善产品的铺贴质量指标,也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程度的效益和实惠。同时这种技术升级难度不大,企业投入少且乐于接受。
但是,随着这种防‘空鼓’方案升级的同时,也会存在某些不利的因素和带来一些潜在的风险,应引以高度的重视。
(1)关于模具使用。
除了模具的制作成本会小幅增加外,模具的使用成本也会有所增加。这是因为冲模胶层较‘突出’的纹路,在反复冲压下易发生疲劳老化现象,表现在胶层纹路的急弹性能消失。因为胶层纹路没有了‘脱模角’的保护,脱模时易产生烂边掉肉现象,此时应该更换新的模芯。这样一来,模芯的使用寿命将会缩短约1/3,同时成形砖坯的正品率也会有所下降。再则,较频繁地更换模芯也增加了窑炉空烧的损失。
(2)关于成型工艺" 。
如上(3)所述,除了成形效率会有所降低之外,繁缛突兀的背纹纹路仅适合使用反打成型工艺。因此,较大规格的产品也需要配置翻坯装备,这也会给较大规格砖坯的内在质量造成隐患,也会增加设备投入的成本。
众所周知,在陶瓷砖板整个生产链条中,成形砖坯质量的优劣十分敏感,关乎着后续所有工序的正常运行和质量指标。尤其是砖坯背纹纹路的重大改变,也会带来坯体密度的差异和一些不确定的因素,影响着生产效率和效益。
(3)坯体密度及密度差。
陶瓷粉料冲压成形追求的最重要的质量指标之一,就是成型坯体密度的均匀一致。坯体密度的均匀程度决定着烧成砖体的强度及变形指标的优劣。均匀一致的坯体密度,将赋予岩板瓷砖优良的强度质量指标,同时,微小的体态变形率保障着后加工工序残次品率的降低。
换言之,岩板瓷砖成型坯体中存在着的密度差,是影响岩板瓷砖内在质量的罪魁祸首。
当砖坯的两面均为平面时,冲压成型引起的坯体密度差异很小,近似于‘0’。当砖坯两面有背纹和光面之分时,冲压成型就产生了密度差异。这种坯体密度差呈现大范围、有规律存在的特征。
背纹纹路越复杂、粗糙度系数(λ)值选取的越大,这种坯体密度差就会越大,给砖坯质量造成的危害也越大。这就是为什么通常瓷砖背纹图案都设计得比较简单比较浅的缘故。
岩板瓷砖因为防‘空鼓’的需要,在背纹粗糙度增加的同时,也必须承担因坯体密度差增加所带来的质量风险。
(4)烧制变形的影响。
岩板瓷砖坯体在窑炉烧制时会发生较为严重的收缩形变。在背纹粗糙度增加后,其原有的烧制制度也应该进行调整和优化,否则后果严重。
岩板瓷砖坯体背纹粗糙度的增加,烧制后砖体的变形一定会增大,尤其是砖体的平整度指标。这就为后续加工带来‘裂砖’的质量隐患。
岩板瓷砖坯体背纹粗糙度的增加,其烧制后砖体的另一个缺陷是整体强度指标的降低。这是由坯体内的密度差引起的,这又是后续加工的质量隐患。
(5)后加工工序的损失。
后加工工序包括:磨平、磨边、抛光、抛釉、上蜡、包装等。每一道工序的加工过程,无一不是对大规格瓷砖坯体的强度和平整度的严峻考验。由于防‘空鼓’的需要,岩板瓷砖后加工中的各工序,都会有不同程度的破损率、次品率的增加。
这种破损率、次品率增加的‘隐形’损失,其价值不容小觑,应当引起企业管理者的高度重视。如何加强统计核算、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损失程度,向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6)综合分析评价。
表1评估说明,防‘空鼓’岩板瓷砖的生产,每天增加的损失额是可观的。这种损失是‘隐形’损失,往往会被人们忽视,但却是真实地存在着。
4" 消除空鼓产生的技术方案
相对于‘改善’空鼓发生的技术方案,‘消除’空鼓的发生所采取的技术方案则更加全面和彻底。
所谓消除空鼓的发生,即在岩板瓷砖与粘合材料之间,建立起真正的二维
立体的粘结界面,将岩板瓷砖与粘合材料甚至墙壁地面紧紧地锚固粘结在一起。或引进外力,依靠外力强大的夹持、紧固、调整功能,将岩板瓷砖安装铺贴在墙地面上。
具体采用的方式方法可分为:干法铺贴,挂件湿贴,锚固湿贴等技术措施。
4.1 干法铺贴法
此铺贴工艺是借鉴玻璃、石材干挂施工法而来。此法可以完全不考虑背纹的粗糙度指标,也不顾虑‘空鼓’的风险。完全引入外力介入,在强大外力的作用下,将岩板瓷砖固定安装在墙地面上。
常规工艺为:在岩板瓷砖上选取几个点位钻孔或开槽,再用焊接、粘接、螺栓、夹具等方式,将岩板瓷砖固定在金属骨架上。金属骨架上有调平装置,铺贴后的瓷砖表面再进行美缝装饰。整体铺贴后的装饰效果可令人满意,已经有一些实用施工的案例。目前也有一定的市场需求。
岩板瓷砖的干法铺贴,从根本上革除了水泥砂浆湿法铺贴技术工艺的弊端:技术要求高,材料要求高,人工技能差别大,施工风险高且风险不可控。这些风险因素所导致的致命后果就是会发生空鼓、脱落质量事故。
岩板瓷砖的干法铺贴,可以有效规避湿法铺贴的弊端。由于是按照工艺进行安装操作,规范保障、风险可控,适于规模化生产、机械化作业。同时可拆卸、易更换,维修便利。
岩板瓷砖的干法安装铺贴,应用于墙面的装饰施工,具有其独特的优点。但是,将其应用在地面铺贴尚有局限性。主要原因是岩板瓷砖是一种‘硬、脆、薄’的饰面材料,湿法铺贴凝固固化后,水泥砂浆对岩板瓷砖具有很强的‘补强’作用,增强了岩板瓷砖的耐压、抗冲击强度,大大延长了其使用寿命。然而,干法安装铺贴恰恰缺失了这个优势,易损易裂是其致命弱点。若铺地安装还会造成振动大、噪声大,承重受限、易变形。若居家铺地安装更应解决好岩板瓷砖的强度和韧性指标,提高其耐压抗冲击的性能。这对岩板瓷砖的综合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再则,由于施工中需在岩板瓷砖的相应部位钻孔或开槽,这些仍需人工现场配做操作,规范性差、易破损。总之,干法铺贴装配施工的成本要比湿法铺贴高出许多,这也是干法铺贴难以普遍进入市场的主因之一。
但是,岩板瓷砖的铺贴施工最终将走向标准化、规范化、机械化、智能化是市场的需求。干法铺贴技术工艺更接近于这个需求。目前有许多专业的科技人员正在不懈地努力钻研,期待将有新的研发突破。
4.2 挂件湿贴法
岩板瓷砖的挂件湿贴法,是在瓷砖的铺贴面上,选取1~2个悬挂位后进行人工开槽。有单斜槽和双斜槽之分(k型槽或八字槽),不同的斜槽安置不同的金属悬挂扣件。金属扣件与瓷砖斜槽铺贴前用粘接材料粘结牢固(环氧胶类、聚酯胶类)后,按照常规的湿铺贴工艺进行铺贴操作。每铺贴好一片瓷砖,将伸出瓷砖上边部的金属扣件孔与墙壁配钻出一个拉拔螺栓孔位,安装好拉拔螺栓,使其端部与墙面平齐即可。
挂件湿贴法是在湿铺贴的基础上,再进行金属附件的加固处理。通常的固定位置是在岩板瓷砖的边角部位,其目的是利用外力支点,引入一种‘挂持力’,以抵抗粘结界面上的剪切力和重力,防止瓷砖因空鼓引发的脱落问题。因此,挂件湿贴法的主要功能,解决的并不是‘防空鼓’而是‘防脱落’问题。
挂件湿贴法的优势对于干法铺贴来讲,既有湿法铺贴对岩板瓷砖强度的补强功能,又有干挂操作的简单、快速、找平、连续施工的优点。
挂件湿贴法应用在墙面铺贴效果明显,但用在地面铺贴上还要受到一些限制。例如解决好地面的薄铺、厚铺、打孔、找平、跑位、效率低下问题等。
挂件湿贴法在施工中,仍需要人工在岩板瓷砖的开槽部位现场配做操作,规范性差,易破损、损耗大,人工成本高,适用于小规模生产。对于机械化、规模化的大生产作业尚需一段路程。
总之,挂件湿贴法的施工工艺和成本消耗均要高于湿法铺贴,且对材料的要求和技术的要求也同样严苛。
但是,挂件湿铺贴法的应用市场前景是光明的。
4.3 锚固湿贴法
锚固湿贴法即在岩板瓷砖与粘合材料之间,建立起真正的二维立体的粘结界面,将岩板瓷砖与粘合材料甚至墙壁地面紧紧地锚固粘结在一起。
岩板瓷砖锚固湿贴的前提,是要让岩板瓷砖的铺贴面上具备‘锚固功能’。建立并具备了锚固功能的岩板瓷砖,才能应用锚固湿贴法进行施工。
所谓‘锚固功能’就是在岩板瓷砖的铺贴背面,事先加工出众多的‘锚固孔’位。在岩板瓷砖与粘合材料的‘固-固’粘结界面之间,利用锚固孔植入一种锚固栓(固定栓)结构,如同钢筋混凝土一样,将‘固-固’粘结界面牢固地锚固在一起。这种锚固栓结构可以排布成为所需要的‘列阵’,在空鼓易发生的部位组合排布,强制锚定住‘固-固’粘结界面,致其不会发生位移、分层、振动、震动、波动、开裂的趋势及现象。
锚固湿贴技术可以有效地消除岩板瓷砖湿铺贴所产生的空鼓和脱落的顽疾。
(1)锚固技术
就建筑陶瓷墙地砖的粘接复合(铺贴)技术而言,可以简洁描述为:在两种被粘合固体材料之间,使用粘合剂和辅助孔穴及构件,形成一定强度和形态的锚固栓结构。由锚固栓结构产生的锚固力将固体材料固定粘结为整体的技术。
采用锚固技术进行岩板瓷砖湿铺贴的先决条件,就是被铺贴材料必须具有锚固功能,即岩板瓷砖的铺贴面上必须具有‘锚固孔’。
(2)锚固孔
锚固孔的形态结构应根据岩板瓷砖的规格、用途和施工方法来确定。
锚固孔通常被设计成盲孔。如直盲孔(直孔)和燕尾盲孔(燕尾孔)。又可分为空心孔(空孔)和环状孔(环孔)等。锚固孔还可以被加工成为槽型、曲线型等异形结构。 (3)锚固列阵
岩板瓷砖上一定数量的锚固孔的排列组合称之为‘列阵’。
岩板瓷砖的列阵设计应根据其规格进行确定。通常采用均匀对称的列阵。(图11) 对岩板瓷砖进行锚固孔列阵设计意义重大。单个锚固孔的作用已经很强大了,众多个锚固孔的列阵组合,可以起到‘1+1’远远大于2的使用效果。单个锚固孔如同一颗‘钉子’,那么锚固孔列阵就是‘钉子列阵’。
(4)锚固挂件。
锚固挂件又可称之为锚固植入件或锚固栓骨件。是锚固栓结构的增强预埋构件。其规格尺寸较小,通常用快干强力胶(环氧类、聚酯类)与锚固孔粘结固化为一个整体结构。(图12: 1紧固螺栓 2金属挂件)
锚固挂件的形态规格可以是各种各样的,可根据其用途设计制作出所需要的产品。较常使用的形态规格" " " " ,如:挂钩,螺钉,弹簧等。其材质可为:金属,塑料,木质,陶瓷等。
(5)锚固岩板瓷砖 。
锚固岩板瓷砖即铺贴背面具备锚固孔列阵的岩板瓷砖产品。锚固岩板瓷砖的生产,是由一条‘锚固生产线’装备加工完成的(图14)。
锚固生产线简称‘锚固线’,它属于瓷砖生产的后加工工序。锚固线可单独成线生产管理,也可与产品包装线对接管理。
锚固线是一套全自动化数字控制的生产装备,主要有两大功能区:加工锚固孔列阵区和清洗表面沾污区。
清洗功能区的目的,除了清洁砖面正反面的磨渣外,更重要的是清除岩板瓷砖在抛、磨生产线‘上蜡’整理后对铺贴面的污染。这种污染是导致瓷砖空鼓脱落较大的质量隐患之一。
锚固加工区是整条生产线的核心区,由一台或多台锚固加工主机构成。锚固主机可根据岩板瓷砖的规格、产量等数据,进行个性化设置、数据输入、自动化控制生产。锚固生产线的特征与优势:数字化控制、自动化生产,质量精稳、成本低廉,效率很高、管理简约。
(6)锚固岩板瓷砖的湿铺贴工艺。
锚固岩板瓷砖可适用于市面现行的所有的湿铺贴工艺,如薄浆铺贴、厚浆铺贴、满浆铺贴、点浆铺贴、拉槽铺贴等。体现岩板瓷砖的锚固功能也可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具体的铺贴方式,即粘结锚固或骨架锚固。
粘结锚固:锚固孔内没有放置锚固挂件的铺贴方式。适用于较小规格瓷砖产品的铺地或贴墙。锚固栓结构是由粘合材料自身固化构成,形成的锚固力的大小等于粘合材料自身的强度值。此法简单实用、成本低、效果好。
骨架锚固:锚固孔内预置放置锚固挂件的铺贴方式。适用于较大规格岩板瓷砖产品的铺地或贴墙。锚固栓结构是由预置骨件与粘合材料共同构成,产生的锚固力远大于粘合材料的强度值。此法功能强大、质量保障,操作简单、成本低廉、绩效双丰。
(7)锚固湿铺贴的优势比较。
锚固岩板瓷砖的诞生,为岩板瓷砖的湿铺贴应用开辟了新天地。尤其是其无与伦比的防空鼓功能,更显示其强大的生命力。单就铺贴技术而论,也比传统的铺贴工艺有着明显的综合优势。
优势一:可提高施工效率。施工过程中,不必苛求铺贴表面(岩板瓷砖及墙、地铺贴面)是否需要‘墙固’、‘拉毛’、‘防水’等操作。简化操作工艺,降低劳动强度,节省施工工期。
优势二:可提高施工质量。岩板瓷砖湿铺贴的最大的质量隐患是‘空鼓脱落’,锚固铺贴技术的应用,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这种痼疾的发生。岩板瓷砖湿铺贴最大的质量优势是对岩板瓷砖和墙地面的补强、增强功能。锚固铺贴技术可赋予建筑物久远的使用功能和长久的质量保证。为岩板瓷砖湿铺贴的市场应用焕发出新的强大的生命力。
优势三:可大幅降低施工成本。就材料的质量、等级、标准要求而论,锚固铺贴技术的应用,完全不必考虑岩板瓷砖的粗糙度指标,不必苛求粘合材料的性能等级,不必苛求铺贴表面处理的标准等级。
(8)锚固铺贴技术的应用展望。
锚固铺贴技术的问世,为行业铺贴技术的进步开辟出新领域、新天地。
锚固技术可为岩板瓷砖与其它材料的复合、组合、增韧、增强提供了必备的基础功能,为新技术新工艺的研发提供了新思路。
锚固岩板瓷砖可为干法装配式铺贴和应用带来新的发展契机。可以显见的效果是:提高质量,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锚固岩板瓷砖的锚固功能,是机械化大批量生产出来的,具有加工尺寸‘精、准、稳’的特质。特别适合岩板瓷砖的标准化、机械化、高效率的铺贴施工要求,有望将来占领整装安装铺贴的行业制高点。
5" 结 语
岩板瓷砖的铺贴技术多种多样,其中湿铺贴是最具实用效果和价值的一种技术。但是,伴随岩板瓷砖的湿铺贴技术,同时也存在着铺贴后发生空鼓脱落的隐患和风险。为消除这种风险隐患,很多业者进行了不懈的努力。
岩板瓷砖湿铺贴所产生的空鼓问题,是因为岩板瓷砖与粘合材料所形成的‘固-固’粘结界面被破坏而引发的。只要将它们的粘结界面固定住,就不会发生空鼓落砖的质量事故。这就有必要将原先的一维粘结界面改变为二维的立体粘结界面。改善或改变粘结界面的方式方法有多种:增加岩板瓷砖铺贴表面的粗糙度、干挂整装铺贴、挂件湿法铺贴、锚固湿法铺贴等。其中效果最好、最具性价比的当属锚固湿法铺贴技术和工艺。
锚固功能性岩板瓷砖的生产加工,以及锚固岩板瓷砖的铺贴技术,均为新专利、新产品、新技术。随着这项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必定会占领行业科学技术的新领域,必定会攀登世界业界专业的新高地。
参考文献
(1) GB/T 4100-2015.陶瓷砖[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5.
(2)JGJ/T70-2009.建筑砂浆基本性能实验方法标准[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