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公立医院因其行业特殊性,资产具有总量大、品种数量多、价值高、专业性强、维护费用高、管理分散等特点。资产配置及管理是公立医院运行过程中的重要支出,成为医院成本控制的重要领域。公立医院资产主要包括货币资金、应收账款、存货、固定资产、基本建设、无形资产。公立医院必须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加强资产管理,建章立制,明确职责分工,齐抓共管,以最低的成本支出提升经济效益。
二、公立医院资产管理介绍
公立医院资产管理涉及多方面、多层次工作,关乎医院日常运营的顺畅进行,更是确保医疗服务质量、提升经济效益的关键环节。在具体工作中,公立医院要对资产进行分类管理,包括固定资产、流动资产以及无形资产等。
固定资产作为公立医院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医疗设备、房屋建筑、办公家具等。这些资产往往价值较高,使用周期长,对公立医院运营效率、医疗服务质量有着直接影响。例如,一台先进的核磁共振成像设备(MRI)既能提供精确的诊断,还可提升公立医院的医疗水平和患者满意度[1]。
流动资产则包括药品、医用耗材、现金等日常运营中需要频繁使用和更新的物资。它们流动性强,管理时要求更加细致和及时,以确保公立医院的日常运营不会因物资短缺而受到影响。例如,公立医院药房中的药品库存管理就需要精确到每一个批次,避免过期药品的出现,保证患者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无形资产,尽管不像有形资产那样直观,但对于公立医院来说同样至关重要,包括品牌声誉、专利技术、专业人才等。这些资产往往与公立医院的长期发展和市场竞争力密切相关。例如,一家公立医院如果拥有一项关于新型医疗技术的专利,那么这项无形资产就可能成为医院在特定领域内保持领先地位的关键支撑。
为确保这些资产得到妥善管理,公立医院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资产管理制度,明确资产的采购、登记、使用、维护、报废等各个环节的操作流程,确保资产信息的准确性和透明度。同时,通过信息化手段,如资产管理系统,实现对资产全生命周期的动态监控和管理,从而提高资产管理的效率和准确性。
同时,公立医院资产管理还应严格遵循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与政策要求,如《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条例》等,确保资产管理的合规性。通过有效的资产管理,公立医院不仅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公众健康,提升医疗服务质量,还能在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推动医院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降本控费视角下公立医院资产管理措施
(一)解决资金来源问题
解决渠道主要有三种:一是通过增加收入和降低支出来筹措资金。公立医院各职能部门根据财务部门下达的收支计划,制定各部门增收节支目标任务。增收主要由医务部门负责,要制定全院及各临床、医技科室业务发展计划。优化收入结构,增加药品和卫生材料以外的有效收入,增加医保占用少的服务收入。提升技术水平,拓展业务渠道,千方百计创收增效。节支就是压缩预算开支,全力降本控费。由财务部门牵头,各职能部门具体落实,制定费用控制目标,列入绩效管理,和职工薪酬待遇挂钩,建立有效管理机制,降低药品、卫生材料及各类公用开支。二是通过负债解决资金需求。通过开源节流仍存在现金流缺口的,为保障持续运转,就要考虑通过增加负债解决。由财务部门牵头,药剂、器械、总务等部门共同商讨,通过一定限度延长药品、卫生材料、后勤物资账期,对部分固定资产购置延长付款期限或降低合同前期付款比例来弥补资金缺口。通过负债解决资金缺口要考虑负债量的问题,要确保不影响物资供应和供货价格控制,确保运营持续健康。三是通过金融机构融资增加资金流。部分医疗机构因大规模建设投入、经营原因等造成现金缺口较大,不得不通过金融机构筹措资金[2]。财务部门要对各种融资方式进行成本比较,本着利息成本负担最低原则,要优先考虑由服务或供应商承担利息费用的银行承兑、供应链贷款等,再考虑流动资金贷款,最后是考虑符合政策的长期贷款等。
(二)建立应收账款责任落实机制,减少坏账风险
公立医院应收账款主要是应收医疗款。近年来,各地卫健部门对住院患者推进“先诊疗、后付费”的结算模式,住院患者入院时不需要缴纳住院押金,患者出院时仅需结清自付费用后即可办理出院,势必存在个别患者恶意逃费现象。对某县级公立医院调研发现,患者恶意逃费现象每年都有,并且都是没办理出院手续径自离院,一旦患者离院,追债难度极大。为提高医务人员警惕性,财务部门要牵头制定应收医疗款责任落实制度,责任到科室,到管床医护,每例患者都有责任医护负责出院结算引导。对欠费患者,由责任医护负责追债。要建立责任分担制度,公立医院一般按照4%对应收医疗款提取坏账准备并列入预算。为压实科室追债责任,超预算部分可全部由科室承担,预算以内部分按照比例承担,以提高科室主动控制欠费行为发生的责任意识。公立医院还要通过床旁结算、诊间结算等制度的执行减少病人欠费行为。
(三)降低存货消耗,提高效益
存货是公立医院的重要资产,流动性强,主要包括药品、卫生材料。药品支出是公立医院主要医疗成本,不加价、无盈余,是公立医院降本控费的关键。药品管理目标就是千方百计降低药品支出。第一,降低药品使用量,即降低药品收入占总医疗收入比例(下文称药占比)。由医务部门牵头,药剂部门和财务部门配合,结合本院历年药占比,对标同业单位,制定全院及各临床科室年度药占比控制目标,据此压减年度药品支出预算。药占比控制由医务部门组织、临床科室落实。必须制定方案、明确控制目标,责任到科室,落实奖惩激励,持续控制。第二,加强采购管理。药品由各省医保部门在省网平台统一招标,药剂部门要本着质优价廉原则,优先采购基本药物、集采药物,适时优化更新品种,同时结合临床用药管理,对抗菌药物、高价药物、新特药、进口药等进行用量控制,从源头上控制药品支出成本。第三,加强药品库存管理。药剂部门制定库存限额,为减少积压占用,一般库存控制在2—3个月用量。库存维护也要给予重视,药剂部门要采取各种措施减少维护开支及降低损耗。可与供应商议定管理责任,譬如药品近效期无偿退货,实行二级或三级智能库存管理,药品给病人消耗前由供应商负责管理,损耗归供应商等。对库存的管理还包括及时盘点清理,压实药品管理部门责任,减少损耗和浪费。卫生材料支出是仅次于药品的重要医疗服务成本,不加价、无盈余,其管理也以降低耗材支出为目标,包括临床使用控制、采购管理和库存管理三个主要方面,管理方法和药品管理大同小异。占比控制由医务部门牵头落实,采购及库存管理由器械部门负责,其制度建设、管理流程、长效管理机制建立可参照药品管理。
(四)完善固定资产管理机制,提高使用效益
公立医院固定资产主要有房屋及构筑物、专用设备、通用设备三大类,其建设及购置、维护维修及保养、报废毁损等处置专业性强,均存在一定难度。房屋建筑物的管理主要是其合理布局和充分利用,其布局一般在建设前已经充分论证和规划。公立医院要对临床、医技、医辅、行政、科研教学用房本着相近及相关业务领域就近设置、医疗流程方便快捷的原则合理布局,既要方便患者,又要满足公立医院各部门业务合作和协同。业务用房的充分利用要和科室成本管控结合,公立医院的房屋使用一定要确权到科室,根据使用面积进行折旧分摊,并对水电暖等消耗性支出按照房屋使用面积计入科室成本,相应成本列入预算,超预算部分从绩效中扣除,激发科室充分利用房屋空间的积极性。公立医院专用设备管理以经济效益为第一原则,要建立固定资产管理部门牵头、医疗设备科和医疗器械科等专职部门具体落实、各使用科室密切配合的管理体制,从购置效益论证分析、采购计划审批、集中采购价格控制、保养维修、使用效率效益审计监管、报废处置等各个环节建章立制,要千方百计降低专用设备采购及维护成本、延长使用寿命、提高使用效益。对管理不善造成毁损或购置后未达到预定使用效益的,要追责问责,经济责任落实到科室,形成长效管理体制。公立医院通用设备主要是电子产品及办公设备,分布广,管理难度最大,以降本控费为第一原则[3]。公立医院各类通用设备由相关职能科室落实具体管理职责,本着节约简配原则制定定量配置、定额管理等具体管理制度,对设备使用年限进行严格管理,超定额、定量或毁损要建立科室分担制度。
(五)加强谋划,在建工程布局合理,建设支出阳光透明
公立医院在建工程主要包括房屋建筑物新建、改扩建、维修维护,医疗设备暂停使用进行改造维护维修,信息系统进行升级改造或扩展其功能等。其中,投资规模最大的为房屋建筑物建设,即公立医院基本建设,这里重点阐述公立医院基本建设管理。公立医院应设置基本建设科,负责基本建设规划制定及建设计划具体实施。基本建设规划和计划均要按照“三重一大”要求专题研究、充分论证,要建立相应审批机制。按照满足医疗技术各功能部门发展要求,在有限的用地空间范围内,根据公立医院发展需求制定与之匹配并具有前瞻性的建设规划,对医疗、医技、医辅、教研、后勤制定与发展规模匹配的用房规模、设置位置、大体建设年份等。根据建设规划安排具体建设计划。基建科要考虑业务开展需求,基本建设要避免过度建设、盲目追加投资。对具体建设要合理布局,本着“以人为本”原则,医疗、医技、医辅、教研、后勤有效利用,确保患者便捷、员工方便。对建设规模、建筑内部设计要结合公立医院特点充分论证,既要有本院特色,又要符合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要求,具有先进性,要营造便捷、舒适、优美、温馨的就医环境。基本建设科负责基建具体工作,招标、审计、财务、总务等科室要密切配合。基本建设要严格开工前、施工中、竣工后所有审批、监督、验收、审计等手续,要保证建设手续办理严谨、执行严格。公立医院要建立各流程管理制度,工程要阳光透明,杜绝工程领域腐败风险发生。公立医院党委研究通过的建设计划由财务部门列入专项预算管理,财务部门建立基本建设台账,同时至少按月进行“在建工程”核算,对所有建设资金支出严格按照预算管理规定执行。财务部门严格审核招标、合同、预算、验收、决算、审计等相关原始凭证,严格监管建设支出。
(六)统筹谋划无形资产投入,满足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需求
公立医院无形资产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医院发展中形成的先进技术、品牌及荣誉称号等,包括医疗技术类的技能、手段、方法,品牌形象类的品牌专科、品牌专业、品牌产品、品牌称号,整体商誉类的基地、中心、先进等。这些都是公立医院多年发展的沉淀,是公立医院的重要生产力。公立医院要有无形资产巩固提升的工作规划和具体工作制度,要在工作绩效、职称晋升、升迁重用、荣誉赋予各方面有相应的待遇。以鲜明的特色获得患者信任,是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基石。无形资产大部分没有产权确认,无账面价值,但巩固提升过程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公立医院要根据发展规划,合理制定投入计划。另一类无形资产主要是公立医院管理系统,主要包括医疗业务信息化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和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医疗业务信息化管理系统主要是各类业务系统,智慧医院建设要求必须具备HIS、LIS 、PACS等十大基本系统,涵盖医、护、技、辅等各业务领域。公立医院财务管理系统包括会计、预算、成本、资产、内控等系统。公立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包括人员档案信息、人事待遇、录用及内部调整、人员技能培养等。管理系统是公立医院运行的基本工具,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高新技术的发展和不断创新,医疗领域对信息化管理也提出新的要求。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必须有与之匹配的信息化水平,特别是医改提出的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在医院独立信息化建设个体基础上提出了平台建设和互联互通的更高要求[4]。公立医院信息化投入越来越大,部分城市公立医院信息化投入均在亿元以上,年投入也有上千万元。信息化发展已成为公立医院重要预算投入,公立医院根据上级主管部门和自身业务发展需要,按照电子病历等级评审、互联互通、智慧医院等建设要求,统筹制定信息化发展计划,以适应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需求。
四、结语
随着公立医院医改药品、卫生材料执行零差价销售、医疗保障基金实行总额控制及DRG(DIP)付费制度改革,怎样以最低的资产成本投入实现最大使用效益,以成为公立医院降低管理成本的重要工作。公立医院必须对资产进行精细化管理,建章立制,制定管控目标,建立落实机制,着力降本控费,为公立医院持续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引用
[1]吉晓雯.患者回访档案在公立医院行风建设中的应用[J].档案天地,2024(03):55-57+61.
[2]张兰.探讨公立医院实施业财融合的困境及应对策略[J].财会学习,2023(33):55-57.
[3]胡莹.“三强化”助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J].人口与健康,
2023(12):83.
[4]尹远.业财融合下公立医院运营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企业,2024(02):34-36.
作者单位:山东省平邑县中医医院
■责任编辑:王颖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