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用戏剧来形容,人的一生常常是倒叙的,先有结局再有漫漫人生,结局仿佛早已设定,只是看戏人不明白。
电视剧《风筝》中,有一句很有意思的台词,“影子”韩冰问“风筝”郑耀先:“你怎么会是共产党?”“影子”在心里倒叙着“风筝”的过往。如果没有这个结局,就不会有《风筝》这部剧了。
俗常生活中倒叙更多。
一个学生走进高考考场,所有的答案都已经被锁在了保险箱里,考生要做的,不过是填写答案,而不是创造答案。成绩好的学生,一走出考场,就知道自己哪些题做错了;成绩差的学生,经常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甚至以为自己考得很好。
一个女人怀孕时,向医生打听胎儿性别被拒绝,其实这个胎儿的性别在精子和卵子结合的一瞬间,就已经确定。若是胎儿有先知先觉,可能就会说:“你可以来问我啊!”
不仅仅是性别,这个孩子将来的长相、体质、智商、特长、性格的档案也同时建立了。在同等的社会生活环境条件下,人一生的成败得失,大多可以在自己的生命档案中找到答案。所谓“3岁看到老”,所谓“性格决定命运”,平日里的点滴做派,恰好是和终极答案吻合的。
这些年,我常常参加国画大师戴敦邦先生组织的文化活动。戴老70岁时,眼疾导致一只眼睛失明。当时医生警告他,必须保护好另一只眼,若保护不好,10年左右那只眼睛也可能失明。
一只眼失明已是巨大伤害,一位画家若双眼失明,何以作画?大约戴老当时也遵医嘱好好保护眼睛了。不过一段时间后,戴老忽然想到,眼睛保护好了自己却没有作画,这和双眼失明没什么区别。于是他不再听医生的话,“横竖横,拆牛棚”,一心要在另一只眼睛失明前,不留下遗憾。十几年过去,“独眼”的戴老,巨作连连。他常常笑说,还好没听医生的话,否则眼睛没瞎,一张画也没画,白白保护眼睛了。这就是倒叙的有趣。
从戴老联想到上海一代文化人几十年的风采,也像倒叙一样。机缘巧合下,在20世纪70年代末,我有幸踏入文化单位,近距离看到诸多文化大家和青年才俊。尤其是那些青年才俊,奔跑在上海文化界的最前线。他们或倜傥潇洒,或清高傲气,或平顺亲和,但心底的目标皆很远大。几十年过后,当年的青年才俊也有各自的倒叙。他们或浓或淡,或高或低,或荣或衰……后来大多数人的走向,和他们几十年前的许多做派及为人格局,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每个侠客,在他们剑尚未出鞘的扬眉之际,已经决定了自己几十年后的“江湖地位”。常有人议论,某某当时就和别人不一样,某某一看就是干什么的料。有褒贬,有感叹,都是倒叙的格式。对许多事情,人们只有拿着有结果的报告,才会对过程恍然大悟。
每个人都想尽可能知晓自己的终极底牌,真要提前知道了终极底牌,虽少了苦恼,但也少了乐趣,更少了传奇。
(蒲地蓝摘自《新民晚报》2024年11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