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对琼瑶来说,从小便不陌生。
4岁那年,日军在湖南乡间扫荡,杀害读书人。祖父、父母以教书为生,一家六口不得已躲进深山的泉水干涸处,露天席地而坐,每天等长工送来白饭充饥。
第三天等到夜幕低垂,长工还没来。随着一排枪声,琼瑶透过松树间的缝隙看到,一个流着血跛脚飞奔的农人倒在她面前。
6岁那年,她随家人逃难,装在箩筐里的两个弟弟和全部家财行囊随挑夫不知所终。苦寻无果后,父母欲带着她跳河轻生。
父亲将母亲的头按进水里,走进河流深处的琼瑶,忍不住大哭,惊醒了水中的母亲,才将一家人拉回人间。
她在战火的催促下,在逃难、赶路中,度过了人生的前10年。一家人从成都辗转广西、贵州、重庆、上海,又返回湖南,最终经由广东迁往台湾。
她赤着伤痕累累的双脚,随父母走在湘桂铁路上,趴在火车的车顶;在盘山公路的转弯处,她被汽车甩飞出去;一家人卖过糍粑、红薯,挑过担子,捡过废柴。
那时,能在祖父家的后院捡松果,听母亲吟念《唐诗三百首》哄她入梦,对她来说,便是幸福的生活。
琼瑶在《唐诗三百首》里做梦,在宋词里想故事。入学接受教育的第一年,琼瑶9岁,写出的第一篇小说《可怜的小青》,登在《大公报》的儿童版。她成为家里唯一有“收入”的孩子。
可琼瑶是家里最自卑的孩子,漫长的成长期里,她因为自己的长相而自卑。“眼睛不够大,鼻子不够挺,五官中,勉强只有嘴巴合格。”
尤其11岁随父母定居台湾后,琼瑶的自卑感随着生活的安稳而逐渐放大。
琼瑶的父亲陈致平成为台湾师范大学的教授,母亲长于北京的书香教育世家,而琼瑶的成绩一塌糊涂。
有一次,拿到得分20分的数学试卷后,琼瑶在家门口看到倚在玄关痛哭的妹妹和低声安慰她的父母。要强的妹妹,因为一份得分98分的试卷而哭泣。半夜,母亲看到20分的试卷,问她:“为什么你一点儿也不像你妹妹?”
积压多年的自卑感,随着高考落榜彻底击垮了琼瑶。她服下大量药片。
再睁开眼时,母亲发现了她的初恋,一个比她大25岁、结过婚、妻子早亡的老师。母亲以“引诱未成年少女”的罪名,状告到教育局,老师被学校解聘。而她在家人的照看下,只能在新一轮的复读中等待成年。
第二年,琼瑶高考依旧落榜。这时,26岁的庆筠出现了。他是琼瑶父亲的学生,和琼瑶越走越近。两个人相识7个月便决定结婚。
母亲不解,女儿那么年轻,为什么不去念书,满脑子只想着结婚。
她无法告诉母亲,她想要逃离,逃离优秀的家人,逃离考大学,逃离自卑感。
庆筠是第一个“看到”她的人。
她9岁发表第一篇小说,14岁读初二时,将台湾师范大学图书馆里从简·奥斯丁的作品到那个年代被视为禁书的俄国托尔斯泰和屠格涅夫等人的小说逐本翻阅。她尝试写作,家人劝她不要空想,专心复读,不然一生会一事无成。只有庆筠劝她,与其浪费时间去考大学、上大学,不如立刻去写作。
后来,庆筠说:“我们结婚吧!与其分在两处,各自孤独地写作,不如聚在一起,结伴写作!”
1959年,21岁的琼瑶紧紧抓住了这个可以掌握人生的开端,用力地活着。
琼瑶结婚两年,母亲一一言中。
琼瑶过上了10岁前的生活,每天定量花销,多花一点,月底就会吃不上饭。夫妻俩会为是否多花3元5角钱买一个肉粽子而争吵。
丈夫在孩子出生的前一天外出公干。琼瑶在医院经历了36小时生产后,醒来时却没有亲人在旁。为了照顾孩子,她搬回娘家住。身在远方的丈夫又在这时写来求援信:“快寄一点钱给我,我没钱用了!”
不得已,琼瑶一边照顾儿子,一边快速写作。《情人谷》仓促完稿,在《皇冠》杂志发表,她有了可以寄给丈夫的稿费。一年后,丈夫归来。她主动承担了全部家务,照顾儿子,让丈夫专心写作。
琼瑶的稿子源源不断地刊出并大受欢迎,她有了稳定的投稿平台和稿费。庆筠看不起妻子的作品,自己又没有成果,屡屡在吵架中指责妻子害了他,孩子拖累了他,让他无法一展雄才。
1963年,25岁的琼瑶依据自身经历,写出第一部20万字的长篇小说《窗外》,寄往《皇冠》杂志。杂志社社长平鑫涛拿到《窗外》,连续三天不眠不休地看,读完拍案叫绝。
《皇冠》全文发表了《窗外》,杂志被一抢而空。两个月后,《窗外》的单行本发行,首版1000本,很快销售一空,第二版、第三版等接连推出。
琼瑶火了,亏损9年的《皇冠》杂志开始盈利。几天后,琼瑶在报纸副刊上读到一篇贬损自己的文章,文中杜撰了许多事。那篇文章的作者是庆筠。
志趣相投的爱人,最终因相同的志向而分离。
琼瑶依旧自卑。爱人留不住,她唯一能握住的只有手里的笔。她曾经不敢自由行走的人间,她笔下的人物替她一一走过。
《窗外》续写了师生未完成的故事;《在水一方》里,选择穷小子的女孩最终被辜负;《几度夕阳红》里,不顾母亲反对,与何慕天热恋的李梦竹,从“沙坪坝之花”变为节衣缩食的家庭妇女,蹉跎半生。
《窗外》让《皇冠》杂志销量翻了十几倍,扭亏为盈。平鑫涛送来唱片机、唱片,鼓励琼瑶从高雄搬到台北,租下超出她预算的公寓,雇女佣打理家务,劝她从养育孩子当中抽身出来,后来,又鼓励她贷款买房。而所有这些钱,最终都需要琼瑶靠源源不断地写稿才能赚取。
“只要你不停下你的笔,你将拥有一个你连想象都想象不到的世界。你要让你的才华发挥到极致,绝不能让它睡着了。你必须坐在桌子前面,去努力地写!你没有多余的时间,可以用来哀悼你的婚姻或过去!”于是,琼瑶每天伏案写作12小时以上,写字写到手指起茧变形,打字打到指纹被磨平,即使手缠纱布她也不停歇。
靠着一支笔,她离婚后独自抚养儿子。她的小说源源不断地在《皇冠》杂志更新。等不及送杂志到家的学生,上学路上排队在杂志社门口买杂志追更。
1976年,琼瑶和平鑫涛共同创立巨星公司,琼瑶的造星时代就此开始。
在电影、电视剧的拍摄中,琼瑶拥有绝对话语权。她自己创作,自己投资,并选择合作伙伴。她旗帜鲜明地介绍中国文化,努力与大陆合作,选择大陆演员拍戏。
电视剧《婉君》播出后,收视率打破了两岸纪录。近10年后,60岁的琼瑶写出《还珠格格》,根据其改编的电视剧最高收视率超过60%,创造奇迹。“琼瑶经济”成为一种现象,没人舍得放开琼瑶的手。
琼瑶却几次主动尝试放手。与《皇冠》杂志合作几年后,琼瑶察觉到已婚的平鑫涛对她的心思。琼瑶意识到,自己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无论如何选择都会伤害到另一个女人,她唯一能主动做的便是“分手”。
琼瑶在故事里写不被关注的边缘女性,有被父亲抛弃的依萍、被家人忽视的紫菱、非婚生女的紫薇以及和亲的公主。
她说,她写的女主角都是很有个性的,绝不是柔弱的。她们真正的自由就是,面对真实的自己,为自己而活。
《烟锁重楼》里,她带着女主人公一步一磕头,穿过7座牌坊,打破守寡的牢笼;《一帘幽梦》中,她替绿萍打破爱情的枷锁,让她重获自由和新生,重拾学业;《还珠格格》里,她让含香公主用生命对抗封建礼教,逃离和亲的命运。
在琼瑶的世界里,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救世主,一切觉醒都只能靠自己。想明白一切,然后为自己而活。
平鑫涛离婚3年后,琼瑶终于松口,同意与他结婚。婚后,他们搬进台北东区的小洋房——后来的可园。
她是专门写爱情的人。“有人说我的小说假,我的故事假,可我的感情是真的,就像圣诞树,明明是假的,但它叮叮咚咚,闪闪发光,每个人都爱看……”
她的爱情也是如此。
为了让琼瑶可以在晚上看星星,平鑫涛盖了一座有玻璃屋顶的房子;看到琼瑶在饭店里打电动游戏,平鑫涛第二天就买回4台一人高的街机;知道琼瑶喜欢打保龄球,平鑫涛就在家盖了保龄球馆。
如果平鑫涛要出差,出差几日,他便会为琼瑶定几日的花。他还总是趁琼瑶不在时更换鲜花,以免她见到花凋谢的样子。
琼瑶怎么能不知道花会凋谢呢?她将花束附赠的卡片小心收集在塑料套里。她说:“花会谢,他写给我的字不会谢。”
2000年后,她十几年没再乘飞机离开过台湾。因为丈夫被诊断出心律不齐,医生建议他不要乘坐飞机,她便留在家里照护他。
丈夫住院,琼瑶就停笔。丈夫身体恢复了,她就拍《又见一帘幽梦》,写《新还珠格格》和《花非花,雾非雾》。所有的工作都是在照护丈夫的间隙完成的。
2015年,琼瑶77岁,看电影时,丈夫问她:“前面演了些什么?”这一年,平鑫涛被确诊患有血管型失智症。
两个人的角色彻底调转。琼瑶让家里的电暖器和空气净化器终年开着,室内气温维持在25℃,保证室内温暖清洁。她看医书设计小游戏,训练丈夫的反应能力,买来儿童画板让他画画,并发动全家人竞拍,把他围在中间,哄他开心。
有一个名字叫琼瑶,平鑫涛却不再记得。《皇冠》60周年特刊出版,他也不知道了。
2017年,琼瑶给儿子儿媳留下公开信,预告自己的美好告别。她为了发布这份告别信,特意学会使用社交网络平台,她说:“生时愿如火花,燃烧到生命最后一刻;死时愿如雪花,飘然落地,化为尘土。”
很多人都说,琼瑶是被平鑫涛保护得很好的小白花,可从早年的战乱到晚年的纷争,她一生都在风浪中前行。
在风浪中前行的人,最大的依靠永远是自己。琼瑶20多岁写小说自救,40多岁为丈夫“救场”开始写电视剧剧本,50岁时学会用电脑打字。80岁的琼瑶说:“我一生都在用生命学习。”人生,就是在不断地濒死后再重生,不断地倒下后再站起,不断地在打击下活得更加精彩,不断地在绝望后创造新局。
2017年,琼瑶收回全部65本书的版权,她的笔也未停。她在爱情之外,写衰老,写死亡,写老人的尊严。她披露照护重病丈夫平鑫涛的心路历程,想向公众解释什么是善终权。她始终认为,死亡应该是要让人们“自然地走”。
她说:“还没有落地之前,我都是火花。”
爱人去世后,她出版了7部新书。81岁那年,她出版了第66本小说,小说有80万字。
恐高的琼瑶第一次坐了云霄飞车,学会了在社交网络上发布动态,用美图拍照软件自拍卡通照,她还学会了网络抽奖,在镜头前化着全妆,吹出蓬松的头发与书迷互动。
琼瑶从未否认过笔下的爱情,只否认一句话:爱可以天长地久。“我现在懂了,爱是无法天长地久的,因为死亡终究会使人分离,当相爱的两个人都不在了,也没有其他人会在意他们的天长地久。”
可《琼瑶全集》的最后一句话依然是:“谨献给世上相信爱情的人!”
2024年11月28日凌晨,琼瑶发文《忆亡夫》。6天后,琼瑶与所有人告别。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她仍不忘嘱咐年轻人:“我‘死亡’的方式,是在我生命的终站实行的!年轻的你们,千万不要轻易放弃生命,一时的挫折打击,可能是美好生命中的‘磨炼’,希望你们经得起磨炼,像我一样,活到八十六七岁,体力不支时,再来选择如何面对死亡。”
(柏晓梅摘自微信公众号“最人物”,本刊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