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在中国历史上挑一位女性来作为才女的代表,李清照无疑是当仁不让,她是中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女词人,也是历代才女中第一位撰写文学批评的人。她早期所写的《词论》,虽然只是一篇短文,但还是相当重要,所提出的“词别是一家”的观点尤为后人所称道,意思就是说“词和诗是不一样的”。词之于宋朝,就像诗之于唐朝,而在众多写词的作家中,李清照出类拔萃,是婉约派的代表性人物。由于李清照有一个别号叫作“易安居士”,因此她所开创的“易安体”还深深影响了晚于她几十年的辛弃疾(1140-1207年)等重要作家。
李清照的作品,最难得的是不仅能把感情,特别是“愁”的情绪描写得淋漓尽致,同时还能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情操,也就是说她不仅仅只是擅长描写小情小爱,对于大爱,她同样有一种豪气,而这是一般擅长闺秀之气的女作家比较不容易做到的。
譬如,李清照有一首名为《夏日绝句》的诗作,“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借古讽今,鲜明地表达出自己的人生观,那就是生而为人,活着就该做人中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死得有价值,做鬼中的英雄。其实李清照就是在严厉批判只顾自己逃命苟安、不顾老百姓死活的南宋朝廷。这种豪迈的文风以及强烈的爱国之心,即使是在男性文人中也是少有的。
李清照之所以如此特别,除了她的家庭以及个人天赋、性格等因素,和她所生活的年代也有很密切的关系。
李清照生活于北宋末年以及南宋初年,父母亲都是书香门第,家境也很优越。她在少女时代,才女之名(特别是词名)就已轰动京师。她一生有两段婚姻,第一段与赵明诚(1081-1129年)的结合可谓是神仙眷属。
据说赵明诚在小时候曾经做过一个梦,梦到自己在朗诵一首诗,醒来之后只记得三句,“言与司合”“安上已脱”和“芝芙草拔”,百思不得其解,便向父亲请教,父亲笑着说:“这表示我的儿子将来要娶一位懂文词的妇人呀!”
为什么会这么说呢?原来,“言”与“司”这两个字合在一起就是“词”;“安”这个字去掉上面的宝盖头就是“女”字;然后“芝”与“芙”这两个字把上面的草字头拔掉,就是“之”与“夫”,所以这三句连起来就是“女词人之夫”。
赵明诚出身官宦世家,比李清照大三岁。李清照在十七岁那年嫁给赵明诚,此时赵明诚还只是一个太学生,没有经济收入(赵明诚是在婚后两年左右开始出仕,家中经济才有所好转),但结婚之初李清照仍然充分支持丈夫对于金石之学这方面的兴趣,尽量节衣缩食,甚至每逢初一和十五就典当衣物,然后和丈夫一起去寻找各种古玩、金石、书画等(按今天的概念来说就是去“淘宝”)。
总之,尽管赵明诚的仕途并不顺遂,可一点也不影响他们充满高雅情趣的生活。夫妻俩志同道合,一起终日沉浸在书画金石艺术之中,还经常一起外出踏青,一起赋诗吟唱,就这样相守了近三十年。这应该是李清照一生最幸福的时光。
而赵明诚能成为宋朝著名的金石学家,和李清照的支持与协助也很有关系,因为在两人结婚六年后,赵明诚之父过世,赵明诚遭到了诬陷,实际上就是一场赤裸裸的权力斗争。赵明诚因此被罢官,李清照就随着丈夫离开京城,回到青州乡里专心共治金石之学。当然,她自己也没有放下在词方面的创作。
一回,李清照作了一首词,赵明诚在惊叹之余发誓一定要作一首超过李清照的词,于是乎就关起门来苦思冥想写了三天三夜,写了大约五十首词,然后将李清照的词夹在其中,请文友陆德夫(生卒年不详)来评价一番。陆德夫在仔细读过之后说觉得有三句是绝佳,赵明诚忙问是哪三句,陆德夫说:“莫道不销魂,卷帘西风,人比黄花瘦。”正是李清照那首《醉花阴》的最后三句。
当然,对于才华横溢的妻子,赵明诚一直都是非常能够欣赏,这种大度也是相当难得的。
1127年,在李清照四十三岁这年,靖康之变发生,北宋灭亡,随着金兵入据中原,整个国家都处在风雨飘摇之中。他们所有的家产和收藏也都保不住了,更不幸的是在宋室南渡仅仅大约两年后,赵明诚就病故,这更是给了李清照一个极大的打击。但也就是因为这样的经历,南下后的李清照把两性情感上的“愁”提升到怀念中原故土的愁,个人的命运与大时代的悲剧遂紧密联系在一起,进而大大提升了作品的高度。一般划分李清照的作品也是以南渡作为一个标志,分为前期和后期。
李清照后来又有过一段短暂的婚姻(维持了还不到一百天),最后寂寞地死在了江南,享年七十一岁左右。
时至今日,李清照许多名句譬如“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等,都还是那么能够深深地打动人心,无怪乎会被誉为“千古第一女词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