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艳军/设题
一、《(论语)十二章》阅读
[甲]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选自《(论语)十二章》)
[乙]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大舜有①大焉,善与人同②,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选自《孟子》)
[注]①有:同“又”。②善与人同:与人共同做善事。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吾日三省吾身____
(2)为人谋而不忠乎_____
(3)乐取于人以为善____
(4)是与人为善者也_____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3.儒家经典中,有不少语句逐渐演变为成语。请从乙文中提取一个成语,并解释其意思。
4.乙文中的观点与甲文中哪一章的观点相同?请你结合这一观点,谈谈我们该如何修身。
二、《陋室铭》阅读
[甲](选文略,见课文《陋室铭》)
[乙]归去来兮,请息交①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②于西畴③。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羡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④!
(选自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链接材料]
陶渊明(约365-427),东晋诗人,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曾做过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小官。由于不愿受官场的束缚,陶渊明在四十一岁那年弃官归田,在农村过着躬耕隐居的生活。《归去来兮辞》写于他辞去彭泽令之后。
[注]①息交:停止与人交往,这里的意思是不再同官场有任何瓜葛。②事:农事。③畴:田地。④行休:行将结束。
1.下列对两文中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仙则名”中的“名”是“有名”的意思,《醉翁亭记》中的“名之者谁”中的“名”是“命名”的意思。
B.“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中的两个“之”,和“羡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中的两个“之”的用法一样,都是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C.《诗经·关雎》中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中的“窈窕”是“文静美好的样子”的意思,根据语境推测,“既窈窕以寻壑”中的“窈窕”也是“文静美好的样子”的意思。
D.“棹”本义是“船桨”,是一种划船工具,“或棹孤舟”中的“棹”根据语境推测是动词,意思是“划船”。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甲文作者在文中已经用“室外景”“室内人”“室中事”来表现“陋室不陋”,为何又写到“诸葛庐”“子云亭”?
4.结合甲、乙两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谈谈你更欣赏哪位作者。
三、《北冥有鱼》阅读
[甲](选文略,见课文《北冥有鱼》)
[乙]龙嘘①气成云,云固弗灵于龙也。然龙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②,薄日月,伏③光景④,感⑤震电,神变化,水⑥下土,汩⑦陵谷。云亦灵怪矣哉!
云,龙之所能使为灵也。若龙之灵,则非云之所能使为灵也。然龙弗得云,无以神其灵矣,失其所凭依,信不可欤。
异哉!其所凭依,乃其所自为也。《易》曰:“云从龙。”既曰龙,云从之矣。
(选自韩愈《杂说一》)
[注]①嘘(xu):吹。②玄间:宇宙。③伏:遮蔽。④景:通“影”。⑤感:通“撼”,动摇。⑥水:下雨。⑦汩(gu):淹没。
1.下列对两文中的词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中的“怒”是“振奋”的意思,这里指大鹏用力鼓动翅膀的样子,展现出大鹏起飞时的壮观景象。
B.“《齐谐》者,志怪者也”中的“志”是“标志”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齐谐》标志着怪异事情的发生。
C.“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中的“徙”是“迁徙”的意思,这句话极力渲染了大鹏南飞时的磅礴气势。
D.“薄日月”中的“薄”是“迫近”的意思,生动形象地描绘出龙乘着云逼近日月,在天空自由往来的灵异形象。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3.甲文中是怎样塑造“鹏”的形象的?
4.结合甲、乙两文的内容,谈谈两文蕴含的哲理有什么相同之处。
四、《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阅读
[甲](选文略,见课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乙]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①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棱②棘矜③,非锸④于钩戟长铩⑤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乡时⑥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絮⑦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⑧,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选自贾谊《过秦论》)
[注]①崤(yao)函:崤山与函谷关。②棱(you):同“棱”,碎土平田用的农具。③棘矜:用酸枣木做的棍子。④锯(xian):锋利。⑤长铩(sha):长矛。⑥乡时:先前。乡,同“向”。⑦絮(xie):衡量。⑧隳(hui):毁坏。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环而攻之而不胜_____
(2)池非不深也_____
(3)委而去之____
(4)为天下笑者_____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3.甲、乙两文阐述的治国主张是一致的,即君主要实行①_____。甲文中的语句②“_____”体现了这一观点;乙文中秦国③“______”导致亡国,从反面证明了这一主张。
4.请你结合具体内容,分析甲、乙两文语言的共同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