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以少胜多的奇袭战

2025-01-25 00:00:00一剑寒雪
关键词:裴度唐军

在我国的唐朝中期,经过安史之乱后,唐朝的势力由强转弱,对地方的控制力量也越来越弱,许多藩镇的节度使虽然名义上归中央管理,但在经济、政治、军事上都独立于中央之外,根本不服从朝廷的命令。如此一来,就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这严重地影响到国家的统一、社会的安定,再加上藩镇之间不断地发动战争,使得广大百姓生活在一片水深火热之中。

在淮西地区的淮西节度使吴元济,以及吴元济的父亲和伯父,就是众多割据势力的代表,他们以蔡州,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省汝南县为根据地,时常派兵到附近州县去烧杀抢掠,令生活在附近的百姓苦不堪言。朝廷一直以来视吴元济为心腹大患,并多次派大将领兵清剿,但都未能取得实际的成效。到了公元816年(唐元和十一年)12月,朝廷改派李愬为将领,继续讨伐吴元济。由此,拉开了蔡州之战的序幕。

唐州赴任,不谈战事

李愬,字元直,是唐朝中期名将,为西平郡王李晟第八子,他因为自小就有谋略,并且善骑射,再加上家族背景,所以在很早的时候就被朝廷任命为协律郎、卫尉少卿等职。

公元817年(唐元和十二年)正月,李愬向唐宪宗李纯上书,自荐到淮西前线效力。唐宪宗一直以来视淮西为心头大患,多次发兵讨伐都没有任何战果,于是接受了李愬的自荐,并加封他为左散骑常侍,兼任邓州刺史、御史大夫等职。之后,李愬作为西路唐军统帅,与田弘正、李光颜等人前去平定淮西吴元济叛乱。

李愬奉命前往唐州上任,并没有急着采取军事行动,更没有透露出要出兵攻打吴元济的意图,只是告诉部下自己来的目的就是安慰将士,打仗之事不在行程之中。

他说的这些话传到了士兵的耳朵里。士兵们知道不是去打仗,变得安定下来。不仅如此,李愬还没有一点儿大官的架子,他十分体恤下属,对负伤士兵逐一看望,对阵亡将士家属发放犒赏和安葬费用,这些做法极大地提高了他的威望,一时间,整个淮西都在传扬着他的丰功伟绩。

而在吴元济心里,由于原来李愬的名声一直不怎么样,再加上自己不止一次地打败了前来征讨的官军,很自然地也就没把李愬当回事儿,至于对李愬前来征讨,更是毫无察觉。

也是这个时候,出击淮西的官军所属的东路军仿佛被固始(今河南省固始县)的美景迷惑了一般,行动拖沓,动作缓慢;除了东路军,南路军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一个申州(今河南省信阳市)便让该部费尽周章,开始还胜了几仗,最后却大败而归,搞得全军进退两难。好在李光颜所率领的北路军一路高歌猛进,给对手巨大压力。

看到这番景象的吴元济,自然是心中明镜一般,不仅目不转睛地盯着李光颜的一举一动,而且把主力也放在了北边,以随时给对方以致命打击。与此同时,为策应北方作战,他还命令大将董重质率淮西主力部队,固守洄曲(今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区东北地区),抵挡官军。尽管这些部署很有必要,但吴元济却忽略了一个重要问题,这就是自己的老巢——蔡州。在他看来,蔡州虽然重要,但天高皇帝远,这里早已如世外桃源一般,朝廷官军也有30多年没来过了,也就没有做什么重点防守。

李愬在收集到这些消息后,就有了奇袭蔡州的念头,并且为这次军事行动展开了一系列的准备工作。

积极筹划,定计奇袭

在李愬看来,要想出其不意拿下蔡州,就必须拥有一支有足够战斗力的部队。为此,他除了禀奏皇上,希望皇上除能调集精锐驰援外,还能内部挖潜,从山南东道(今湖北省西北)及河南、四川等地部队中遴选武艺高强、胆大心细的士兵充当排头兵,同时将唐、邓等地的大个子青年也纳入帐下以增强战斗力。

收到李愬请奏的唐宪宗自然不敢怠慢,毕竟此仗非同小可,一看完奏章便调拨2000步骑,日夜兼程奔向李愬。就这样,李愬麾下兵强马壮,已今非昔比。

当自己拥有了一定的军事实力后,李愬并不以为就一定能获得成功。他知道吴元济他们在淮西盘踞了30多年之久,其力量不容小视。要想确保奇袭成功,还得想办法分解、削弱对方的力量。那么,如何才能达到这一目的呢?

李愬又对淮西军的势力做了一番分析。淮西军虽然有一定的战斗力,却在吴氏父子的花言巧语下受蒙蔽,可想而知,这样的队伍不会死心塌地地为吴氏父子卖命,还有不少的将士希望唐王朝能够尽快统一。再者,淮西由于长期战乱,民众对吴元济的统治极为不满,逃往唐军地区的居民有5000余户,使淮西军士气大受影响。这些都给了李愬可乘之机,他制定了各种攻心策略与优惠政策,以求瓦解对方斗志,动摇对方军心。

公元817年2月初的一天,李愬所部马少良正带队执行巡逻任务,偶遇吴元济的部属丁士良,双方随即展开激战,结果丁士良不堪一击被生擒。很多部下都力主斩了这个在唐、邓两州臭名昭著的家伙,但李愬反其道而行之,不仅命人松绑,还给了丁士良一个官职。

李愬的举动果然没错,不久,对李愬感恩戴德的丁士良向李愬献计,直接将文城栅(今河南省遂平县西南)守将的军师陈光洽活捉。

3月5日,李愬从唐州移兵屯驻宜阳栅。没多长时间,吴秀琳率文城栅军队向李愬投降。

3月28日,李愬带领队伍来到文城西面五里的地方,派唐州刺史李进诚率8100多人的队伍来到城下,招降吴秀琳军队。这时,城中突然箭石密集如雨,射向唐军,唐士兵无法上前。李进诚没有办法,只好空手而归,认为吴秀琳是假投降。李愬听罢,立即来到城下。吴秀琳见到李愬,立刻收起兵器一头伏在李愬的马前。李愬收降了吴秀琳的3000多人马,而且起用了战将李宪,并为他改名李忠义。这样一来,唐军的士气大大提高,个个都有了准备打胜仗的决心和信心。

两个月后,同样的事情再次发生,李愬在吴秀琳的鼓动下,设计将驻守兴桥的淮西名将李祐俘获。当时也有人极力主张将李祐杀掉算了,但李愬力排众议,不仅好酒好肉款待,还任命他为“散兵马使”,可佩刀、可游走,更与其同寝,而且还将有“六院兵马”之称的3000人马交予他,而这支队伍可谓精锐中的精锐,可想而知,李祐对李愬自然是感激涕零的。

李愬的做法被淮西那边的人知道了,前来投降的人不断。这不仅仅扩大了唐军的影响力,也使得敌军的力量在不知不觉中减弱。

当然,李愬也知道仅仅靠上面所做的那些还是不能确保在战斗中获胜,因此,他的工作做得很细,不断地收集着淮西各个方面的情况,这些信息都为他制订奇袭蔡州的作战计划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裴度督战,凶日出兵

由于在平定淮西的战争中一直以来处于不利的局面,朝中有人主张收缩兵力,以图再战。这样的主张却遭到宰相裴度的坚决反对。他认为,朝廷已在此地出剿四年,尽管军队疲乏,民众困顿,但此患不除麻烦更大。唐宪宗觉得裴度言之有理,于是钦命其为宰相兼节度使及宣慰招讨处置使,督战前线,平定淮西。考虑到讨伐大军主力处于北线,一肩三挑的裴度直接将自己的督战指挥部放在郾城(今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区),以便就近督导,提高效率。

9月28日,李愬正要用兵攻打吴房县(今河南省遂平县地区),却遭到众多将领的阻挠,其理由是:这天是不利前往的“往亡日”,说白了就是个凶多吉少的忌日,一旦出战必遭横祸。但李愬却根本不在意这一点,他不仅指挥部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拿下吴房外城,而且斩杀敌军上千人,打得敌军纷纷退防吴房城内,个个吓得面如土色,基本失去了应战斗志。

得手后的李愬也不骄纵,不仅不痛打落水狗,而且命令部队撤离战区。已成惊弓之鸟的吴房守军将领孙献忠见状,还真以为对方是一群乌合之众、强弩之末,赶忙亲率骁骑500多人出城追击。而被李愬折腾够呛的唐军将士,一面埋怨李愬没有乘胜追击,一面疲惫迎战,有些官兵还产生了逃跑的想法。这些官兵受到李愬的严厉训斥,李愬下令:临阵退却者,杀无赦!在此情况下,官兵又鼓起勇气,英勇奋战,并斩杀敌军将领孙献忠,敌军在群龙无首的情况下,只好退回城里。

在攻打吴房3个月以前,李愬曾经派一支队伍去攻打朗山。淮西军进行回击,唐军感觉没有得到预期的效果,将士们认为这一仗打得很委屈,所以非常不服气。李愬却十分高兴。

10月,李愬在夺取蔡州外围的文城栅、路口栅等要冲后,与北线城友军已形成掎角之势,与此同时,他还从南方与西南两个方向切断了蔡州与申州、光州的联系,袭击蔡州的条件日臻成熟。此时降将李祐也深有同感,于是向李愬建言:乘淮西精锐已出击洄曲等地,蔡州只剩老弱病残,完全可以直捣黄龙,活捉吴元济老贼。李愬听罢,迅速将想法上报给了裴度,裴度表示赞许并毫不犹豫地同意出兵。

鹅毛大雪,夜袭蔡州

淮西的冬天来得很早,10月中旬气温就很低了。连续多日天空都是浓云密布,10月15日凌晨,天气突变,狂风卷着雪花漫天飞舞,敌军放松了警惕。见此情景,李愬微微一笑:真是天助我也!他感到这种情况下奇袭蔡州正是千载难逢之机,便立即命令李祐率敢死队3000人作尖刀,秘密东行。

将领们感到十分迷惑,问主帅李愬到底去干什么,要这样鬼鬼祟祟。直到这时李愬才告诉将领们:“前往蔡州捉拿吴元济。”

是夜,气温骤降,寒气袭人,将士们的脸冻僵了,手冻麻木了,甚至连军旗都被寒风吹裂成了几片,但将士们仍然打起精神,无一掉队。就这样,经过急行军,大队人马直抵蔡州城下。对于此地,唐军再熟悉不过了,只是自吴元济父子占据淮西后,唐军已经有30多年没有到过蔡州城,谁也没有料到他们竟然在大雪纷飞的夜里对蔡州采取行动。作为袭击尖刀的李祐带领人马挖坎爬上外城墙,守军竟然毫无察觉地成了瓮中之鳖。

登上城头的唐军杀了城门卫兵,却留下了巡夜的更夫,命令他们不要惊慌,继续报更,随后打开城门。

东方刚露鱼肚白,蜂拥而至的尖刀部队便迅速冲进蔡州外城,而此时毫无察觉的吴元济仍在蒙头大睡。在天已大亮,惊闻唐军攻城号令时,吴元济才大梦初醒,连忙带上人马奔向城墙,意欲打退唐军。然而,令他始料不及的是,那些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早已对他恨之入骨的蔡州城百姓,听说唐军攻城,不但不帮助吴元济,反而男女老少齐上阵,手抱肩扛地运来柴草,协助唐军焚烧内城城门。不一会儿,城门被大火烧塌,唐军趁势冲进了内城。吴元济无处可逃,只得于10月17日束手就擒。第二天,宰相裴度便得报:蔡州城破,吴元济已被押往长安。

蔡州虽被攻破,但吴元济所部并未被彻底消灭,尤其是统领上万人马的大将董重质这支部队不仅装备精良,而且长期扼守洄曲重镇。为减少伤亡,李愬决计争取董重质归降。为此,他亲自来到董重质的家中探访,并吩咐其子带着自己的亲笔信前往洄曲,一是嘘寒问暖,晓以利害;二是希望董重质不要作无谓抵抗,弃暗投明。

见信后的董重质十分感动,单人匹马从洄曲到蔡州向李愬请降。蔡州城破吴元济被擒的消息深深地震慑了吴元济控制下的申州、光州守将,他们先后不战而降。李愬兵不血刃收复了申、光二州,至此淮西平定,淮西之战胜利结束。11月,唐宪宗下令将吴元济在京城长安斩首示众。

李愬将宰相兼淮西宣慰招讨处置使裴度迎入蔡州城,向裴度报告奇袭蔡州的过程。裴度对李愬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奇袭蔡州的行动大加赞赏。之后,李愬领兵回到文城栅驻地。将领们向他请教说:“当初您兵败朗山,不忧反喜;在吴房打败了敌人,却不占领这个地方;顶风冒雪,连夜行军,孤军深入,却无所畏惧。这都是为何?”李愬解释说:“我们故意兵败朗山,示弱于敌,是为了让敌人对我们不多加防备。如果我们拿下吴房,那里的敌人就会逃回蔡州,合力坚守;留着吴房不取,是为了分散敌人的兵力。大雪天气,天昏地暗,敌人就看不清烽火台报警的烽火,无法知道我军的行动方向。孤军深入,身处险境,大家无不以一当十、奋力死战,因此能取得战争胜利。”

至此,李愬破蔡之战结束。

军迷小课堂

左散骑常侍和御史大夫

左散骑常侍:隶属门下省,左散骑常侍有两人,掌管规速过失,侍从顾问,并无实权,为尊贵之官。御史大夫:古代官名,最初出现在秦朝,主要负责监察百官,代表皇帝接受百官奏事,对国家的重要图册、典籍进行管理,代朝廷起草诏命文书等。西汉时沿用,与丞相、太尉合称三公。唐朝时,御史大夫的主要职责为监察执法。到了明朝洪武年间,改御史台为都察院,就没有再出现御史大夫这一官职。

军迷小课堂

裴度

裴度,字中立,汉族,河东闻喜人,也就是今天山西闻喜东北人,他是唐朝中期卓越的政治家、文学家。他坚守正道,辅佐宪宗实现“元和中兴”。他为朝廷荐引李德裕、李宗闵、韩愈等名士,而且重用了李光颜、李愬等名将,还保护刘禹锡等人。历史上对他的评价很高,有“出入中外,以身系国之安危、时之轻重者二十年”的美誉。在当时,有人认为他的能力可以与平定安史之乱的郭子仪相提并论。

军迷小课堂

裴度在文学上的成就

裴度除了在政治上有所成就外,在文学上也有所建树。他对韩愈的才能是赞赏的,但不赞成韩愈“以文为戏”,写那些嘲讽性的杂文。他提出了“文之异,在气格之高下,思致之浅深,不在磔裂章句,废声韵”的主张,这对于当时古文写作上追求奇诡的倾向,具有补偏救弊的意义。

历史小贴士

在消灭了吴元济在淮西割据的势力之后,“淮西之乱”得到了平定,这也让诸多的割据藩镇看到唐朝一统天下的坚强意志和铁腕手段,大小地方势力纷纷收敛手脚,噤若寒蝉,对朝廷更是毕恭毕敬。由此唐朝结束纷乱并逐渐进入相对安定的阶段,大一统格局也基本形成,出现了中兴之势,这对于维护国家稳定和统一是有益的。

猜你喜欢
裴度唐军
裴度寻印
裴度失印不急找
领导文萃(2021年15期)2021-11-05 17:55:29
裴度失印不急找
唐军治疗围绝经期失眠经验总结
Unpinning the spiral waves by using parameter waves*
裴度失印不急找
裴度失印不急找
裴度还带
“天生创业家”唐军:五年赚取100亿
商业文化(2017年7期)2017-09-05 06:40:04
“天生创业家”唐军:五年赚取100亿
商业文化(2017年21期)2017-09-03 10: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