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皖北地区大豆种植历史悠久,是重要的大豆生产基地之一。本文阐述了该地区的大豆生产现状,以及有待进一步提升的环节,并提出其产业发展策略。该地区土壤及气候条件适宜,大豆品种多样,产业发展协调;其生产基础设施、品种应用和栽培技术等方面有待进一步完善;基于此,提出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维护各项设施;选育推广高产、优质且抗性强的大豆品种;积极探索应用科学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治等高产栽培技术;加强培训,推广大豆全程机械化种植以及开拓上中下游产业,形成产业集群等产业发展策略。本文为皖北地区大豆生产及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皖北地区;大豆;区域优势;品种选育
中图分类号" S56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25)01-0001-04
DOI号" 10.16377/j.cnki.issn1007-7731.2025.01.001
Analysis of curr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soybean industry in Northern Anhui Province
Abstract" The soybean planting history in Northern Anhui Province is long and it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soybean production bas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the link to be further improved of soybean production in this region were elaborated, its industrial development strategy was proposed. The soil and climate conditions in this area were suitable, with diverse soybean varieties and coordinate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further improvement was needed in terms of production infrastructure, variety application, and cultivation techniques. Based on this, strategies for industrial development were proposed including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agricultural infrastructure and maintain various facilities; breeding and promote high-yield, high-quality, and highly resistant soybean varieties; actively exploring high-yield cultivation techniques such as scientific fertilization and green pest control; strengthening training, promoting fully mechanized soybean cultivation, and exploring upstream, midstream, and downstream industries forming industrial clusters, and other industrial development. This article provides references for soybean production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n Northern Anhui Province.
Keywords" Northern Anhui Province; soybean; regional advantages; variety breeding
大豆是一种重要的粮食和经济作物[1-2],种植历史悠久。近年来,大豆作为重要的植物蛋白和油脂来源之一,需求量较大[3]。相关学者就大豆高产栽培技术以及大豆产业发展等展开系列研究。如徐杰飞等[4]提出大豆高产栽培技术包括合理密植与施肥、科学灌溉与排水、病虫害综合防控和农业机械与智能化等。王辽卫[5]结合大豆生产形势,提出以提单产为突破,有序增加大豆种植面积等生产发展建议。皖北地区作为大豆主产区之一,厘清当前大豆区位优势和生产现状,针对性解决大豆生产中有待进一步提升的环节,对于提升大豆产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阐述该地区的大豆生产现状以及待进一步提升的环节,并提出其产业发展策略,为皖北大豆生产及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1 皖北地区大豆生产现状分析
1.1 土壤气候条件
皖北地区地势以平原为主,土壤类型为砂姜黑土和黄泛淤土,以砂姜黑土为主[6]。该地区大部分属于暖温带区和亚热带过渡区,气候特点为雨热同季。充分的光热资源为大豆生产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汛期集中在6—8月,与大豆生长期重合,较容易发生涝害。随着气候变化,部分地区发生旱灾的概率有所增加。据相关数据统计,淮北平原每2.5~3.0年可能发生一次伏旱或秋旱[7]。该地区在大豆鼓粒期的气候表现为湿润、昼夜温差小,有利于大豆蛋白质积累,适合种植出高蛋白大豆[8]。
1.2 大豆种植面积及产量
近些年,皖北地区的大豆种植面积较大,产量较高[9]。据2024年农情调度,全省夏播大豆播种面积为58.59万hm2,比上年减少4.81万hm2。皖北地区夏播大豆平均生育期100"d,前茬为小麦。该地区种植方式以小麦、大豆轮作为主[10];近年来,在相关栽培技术的指导下,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被大面积推广应用。
1.3 品种应用现状
近些年,种植户逐渐意识到新品种、新技术应用的重要性,增产潜力大的品种得到快速推广[11]。目前,在阜阳市太和县、淮北市濉溪县、亳州市涡阳县以及宿州市埇桥区、灵璧县和泗县等地,均有大规模的大豆种植。除了推广种植中黄系列和皖豆系列品种,地方科研院所也推出了部分大豆新品种。如宿豆系列、涡豆系列和阜豆系列等优质大豆品种,此外,以郓豆1号为代表的山东选育品种和以安豆203、洛豆1号为代表的河南选育品种在该区域也有较大种植面积。通过大面积高产示范种植等项目,筛选出了一批高产优质大豆品种,提高了整个区域大豆的丰产性。
1.4 区域优势
目前,安徽省夏大豆种植区域呈现集中化和规模化等特点,皖北地区大豆种植具有以下几点优势。一是大豆种植历史悠久,种植技术较为扎实;二是拥有市级或县级大豆育种科研单位,育成的品种较适应当地气候;三是本地或邻近区域有大豆加工企业,产出的大豆能在本地直接供给加工企业,有利于减少中间环节,降低运输等成本。
2 大豆生产待进一步提升的环节
随着种子市场化发展,大豆新品种和种植技术得到了普及和推广;相关金融政策的推出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户种植大豆的积极性。随着土地的集约化发展,以及该地区气候土壤特点、市场等因素,大豆相关产业发展受到一定的影响。大豆生产暂面临基础设施、品种应用和栽培技术等方面有待进一步完善等问题。
2.1 基础设施
农田基础设施完善程度直接影响了旱涝灾害发生时的应对及时性[12],皖北地区的部分地块缺乏排灌沟渠,部分排灌设施可能因长期缺乏管理维护而影响使用。该地区大豆生长期间可能发生旱灾和涝灾,排灌设施不稳定等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豆产量的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有待进一步落实和普及,以满足大豆种植需要。
2.2 品种应用
自2020年以来,通过国家黄淮南片审定和安徽省审定的新品种逐年增加,但新审定品种的推广应用较困难。原因可能是品种间性状同质化较严重,在产量相差不大的情况下,种植户更愿意继续种植同一品种。部分种植户选择品种时偏向大籽粒品种,而籽粒过大会影响其破土出苗,造成缺苗等问题。此外,种植户之间相互推荐品种,可能导致同一地区种植的大豆品种较为单一,进而导致病虫害发生较重等问题,造成该地区大豆产量下降。
2.3 栽培技术
皖北地区位于黄淮海南部,属于南北气候过渡地带,近年来部分地区自然灾害频发,对大豆生产影响较大[13]。该地区夏秋季节易出现极端天气,病虫草害等问题随之发生,因此,大豆种植过程中需应用更合理的栽培技术。
2.3.1 播种时间 皖北地区夏大豆需适时早播[14]。刘万明[15]研究指出,小麦收获后,大豆产量随着播期提前而逐渐提高。该地区大豆播种期以6月中旬为宜。实际生产中,6月可能出现天气较为干旱或梅雨季节来临较早等现象,其土壤墒情不足或土壤过湿会影响大豆播种,进而导致大豆生育期缩短,无法最大限度地发挥优质品种的生产潜力。
2.3.2 播种质量 适宜的种植密度是大豆高产的前提条件之一。随着大豆新品种生产潜力提高,种植密度一般在22.5万株/hm2以上。实际生产中,播种机械、播种技术以及土壤质量等问题可能导致种植密度不足。
2.3.3 施肥与除草 近些年,大豆品种潜力不断提高,对种植地块的肥力有了更高的要求,施肥量对大豆产量产生了明显影响[10]。除草方面,大豆田间杂草种类繁多,单子叶与双子叶杂草并存,人工除草成本较高,因此化学药剂除草被广泛应用,部分种植户对于药剂施用量及施药时间的把握存在一定难度,可能造成田间大豆植株矮化甚至死亡。
2.4 机械化
实际生产中,由于秸秆打捆离田,机械碾压,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土壤硬实,影响机械播种质量,造成种子深浅不一,尤其是地块两端缺苗较严重。播种机械和播种技术有待进一步优化,部分种植户使用小麦播种机或大豆播种机,其精度不足,可能造成株行距以及播种深度不合理;此外,部分农机人员操作不当,其机械行走速度过快、秸秆翻压深度不足等均会导致下种量不匀和不足,或土壤无法均匀覆盖等,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缺苗断垄。
2.5 产业发展
目前,皖北地区大豆精深加工产业仍处于发展阶段,大型大豆深加工企业数量不足,大豆相关产品附加值不高,对地区大豆生产带动作用不明显,暂未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大豆产业链。
3 大豆产业发展策略
3.1 农田基础设施建设
进一步切实完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做到农田水井、水渠建设落实到位;科学合理规划,做到旱能浇、涝能排,为大豆生产提供可靠的农田设施保障。进一步建设好农田基础设施后,需明确责任划分,保障维护好各项设施,避免造成建设资金浪费。
3.2 品种选育及推广
皖北地区夏秋季节高温多雨,大豆病害发生较重,成为影响大豆高产的重要因素之一,主要病害有根腐病、病毒病、灰霉病和紫斑病等[16]。因此,对大豆品种的抗逆性提出更高要求。结合本地气候条件及常见病害,选育出抗病性和抗逆性强的大豆新品种,对大豆高产稳产具有重要意义。新品种推广应利用好高产示范等项目,让广大种植户切实看到其品种的产量优势,调动农户的种植积极性,从而丰富当地大豆品种的多样性,为其高产稳产提供保障。
3.3 高产栽培技术推广
采取合理的栽培种植技术是提高大豆生产效益的关键[17]。除了推广种植新品种外,新技术的落地推广亦至关重要。科学施肥是大豆获得高产稳产的重要条件,包括施用基肥及花荚期追肥;做好种子包衣等工作是保证大豆高产的前提条件之一[18]。适时早播,并在确保足墒的前提下开展播种作业[19]。除草方面,以化学除草为主,做好出苗前封闭除草等工作,降低后期除草成本。大豆植株对部分化学除草剂较为敏感[20]。实际生产中,需注意药剂种类、施用时间及施用剂量,避免药害造成减产;在封闭除草效果不佳的情况下,需进行二次除草。一般在大豆2~3片复叶期进行化学除草,以减轻药害对大豆植株的影响。病虫害防治方面,优先选择抗病性好的品种,虫害防治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21],合理施用杀虫剂。同时农技人员在推广栽培技术时应根据品种差异,实时调整具体栽培技术,如种植密度、播种时间等。
3.4 全程机械化生产
针对大豆生产过程中存在的播种及收获机械有待进一步完善等问题,需普及大豆从播种到收获的全过程机械化操作。近些年,随着农业机械的发展,出现了一批麦茬地免耕覆秸施肥播种机,凭借其高精度、适应性广等优点,在黄淮海地区逐渐推广应用[22]。皖北地区大豆种植呈现集中化和规模化特点,有利于生产机械的推广。在小麦秸秆还田的基础上,大力推广免耕精量播种技术,节省播种时间和经济成本。在做好种植和管理等工作的基础上,采用大豆专用收割机进行收获,最大限度减少收获损耗。同时对机械操作人员进行专业技术培训,将高效、无损的机械化生产技术推广到位。
3.5 产业链开拓
大豆加工企业应积极开拓大豆蛋白粉、浓缩蛋白、分离蛋白和组织蛋白等细分市场,从而增加其相关产品的附加值,同时提高区域大豆的收购价,保障种植户的收益,进而调动种植户种植大豆的积极性。加工企业作为大豆产业链中的一环,也可以影响上游的种植与育种环节,大豆相关加工产品向绿色、有机靠拢,可引导种植户在种植环节减少肥药用量,多采用生物和物理手段防治。育种单位以加工企业需求为导向培育新品种,以高蛋白优质大豆品种为核心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大豆产业集群,有利于推动大豆相关产业健康发展。
4 结语
本文阐述了皖北地区的大豆生产现状以及待进一步提高的环节,并提出其产业发展策略。皖北地区土壤及气候条件适宜大豆生长,种植面积较大,且品种多样,产业发展协调。大豆生产暂面临着基础设施、品种应用、栽培技术和产业发展等方面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提高等问题。基于此,提出进一步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维护各项设施;加强科研机构合作,选育并种植高产优质大豆品种;积极探索,应用适宜的栽培技术;加强培训,推广大豆全程机械化种植以及开拓细分市场,形成产业集群等发展策略。通过不断创新和发展,为皖北地区大豆产业带来更良好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 韩天富,周新安,关荣霞,等. 大豆种业的昨天、今天和明天[J]. 中国畜牧业,2021(12):29-34.
[2] 王敏. 大豆种植现状及高产栽培技术[J]. 现代农业科技,2016(9):36,39.
[3] 国家统计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J]. 中国统计,2024(3):4-21.
[4] 徐杰飞,郭泰,王志新,等. 大豆高产栽培技术研究进展及展望[J]. 黑龙江农业科学,2024(7):108-113.
[5] 王辽卫. 我国大豆生产形势分析与发展建议[J]. 大豆科技,2024(4):1-6.
[6] 张道光. 皖北地区大豆栽培技术[J]. 现代农业科技,2019(24):13,15.
[7] 汤广民,曹成. 安徽省农业旱灾特征及其对粮食生产的影响[J]. 灌溉排水学报,2010,29(6):47-50.
[8] 韩霞,朱国富,张磊,等. 安徽省大豆生产现状及特点[J]. 大豆通报,2001(4):2-3.
[9] 周春燕. 安徽省淮北地区大豆生产现状及发展建议[J]. 现代农业科技,2019(9):45-46.
[10] 刘钊. 淮北地区大豆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 农业科技通讯,2023(3):22-27.
[11] 黄红英. 淮北地区大豆产业现状及发展措施[J]. 农业工程技术,2020,40(35):12,14.
[12] 王志龙. 皖北地区夏大豆高产稳产影响因子及应对措施[J]. 安徽农学通报,2015,21(6):49-50.
[13] 杜祥备,陈小飞,金文俊,等. 黄淮海南部地区大豆增密抗逆优质高产栽培技术[J]. 大豆科技,2024(4):46-50.
[14] 陈修奇,陈兴庆,刘西超. 皖北地区夏大豆优质高产栽培技术[J]. 现代农业科技,2013(13):69.
[15] 刘万明. 皖北地区夏大豆高产栽培途径探讨[J]. 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2010,16(16):72,101.
[16] 李侠芳. 皖北地区夏大豆高产栽培技术[J]. 现代农业科技,2019(17):34,37.
[17] 周松影. 提高大豆种植生产效益的栽培技术[J]. 北京农业,2015(8):46.
[18] 吕新强. 浅谈萧县夏大豆生产现状、存在问题及高产栽培技术措施[J]. 安徽农学通报,2008,14(10):26-27.
[19] 周同心. 安徽宿州夏季大豆高产栽培技术要点[J]. 农业工程技术,2019,39(23):73.
[20] 杨旭,张秀荣,付贵阳,等. 黄淮海地区大豆高效生产技术[J]. 大豆科技,2020(4):37-39.
[21] 冷玉芹. 皖北地区夏大豆栽培技术[J]. 河南农业,2020(26):22-23.
[22] 牛媛媛,徐铭辰,陈海涛,等. 两种大豆免耕播种机在黄淮海地区的适应性试验与分析[J]. 大豆科学,2015,34(6):1039-1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