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市人大常委会代表工委贯彻落实党组“十大行动”部署要求,积极稳妥推进人大代表联系人民群众平台迭代升级,全面打造人大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实践站点,不断扩大人民群众有序政治参与,全方位展现基层人大和人大代表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走深走实的生动实践,让人大工作直通基层、直抵民心。
注重顶层设计,高起点规划基层实践站点。全面打造人大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实践站点是新形势下密切人大代表同人民群众联系、推进体制和机制平台建设的一项重要创新举措。市人大常委会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多次作出具体部署。常委会代表工委会同各区人大常委会代表工作部门作了专题研究,积极稳妥开展全市代表之家和有条件的代表联络站迭代升级工作,推进基层实践站点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努力使基层实践站点成为基层人大工作赋能的“倍增器”。明确“提升定位、拓展功能、丰富主体、注重实效”的建设目标,同时着力实现“四个结合”,即将服务代表履职和服务常委会整体工作结合起来,将联系服务群众与加强基层民主建设结合起来,将组织代表活动与国家机关听取代表和群众意见结合起来,将畅通民意表达和推动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不断增强基层实践站点工作活跃度、人大辨识度、社会认可度,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迅速推进落实,高标准建设基层实践站点。实践证明,人大代表与人民群众的联系越紧密,人大代表的履职基础就越好、履职底气就越足。我们以更高标准优化基层实践站点建设,打造人大代表联系人民群众的“总枢纽”“大平台”,指导各区基层实践站点实现代表联系群众平台、基层立法联系点等共建共享、相互融合。因地制宜、统筹安排,加快推动各区人大常委会及其街道工委、乡镇人大基层实践站点落地落实,同时提倡“下楼、出院”,不少站点被直接设在党群服务中心、社区服务中心等群众服务平台,群众能够看得见站点铭牌、走得进站点空间。多方协调进一步推动基层实践站点与社区各类治理平台联动运行、融合发展,统筹联系服务群众、开展人大协商、助力基层治理等工作,努力实现嵌入式、融入式、开放式发展。目前,全市已建成270多个基层实践站点。
突出工作成效,高水平运行基层实践站点。“在实践站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可以了解一线实情,实实在在处理好百姓关心的大事小情,真正做到听民声、解民忧、纾民困。”驻基层实践站代表利用基层实践站点扎根基层、联系群众的优势,让民意上传更畅通。市、区人大常委会及其专门委员会、工作委员会,以及“一府两院”等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进站入点,共同听取民意、了解民情,帮助群众解难事、办实事,围绕重大事项听取意见建议,保障国家机关在决策、执行、监督落实等环节都能听到来自人民的声音。此外,常委会代表工委还赴浦东、闵行等区实地调研基层实践经验做法,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数智赋能,依托“上海数字人大驾驶舱”,推动基层实践站点建设运行一网通联、一屏纵览。逐步推广线上代表联系群众平台应用,做到“一站一码”,群众可通过扫码约见代表、提出意见建议,努力实现数字平台联系零距离、服务全天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