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是生活和语言的结晶,贵在含蓄隽永,好诗往往具有“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韵味和魅力。诗歌的含蓄之美就是用少量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来表现丰富的生活内容和思想感情。
艺术要用尽可能少的事物来表现尽可能多的内涵。在《风》这一首诗中,诗人只用“风”这一关键事物,就将乡村风景和童年事物一举囊括。读这首诗时,我们会不由自主地让思绪跟随“风”,在村庄的白墙黑瓦间穿行:英子家的玫瑰丛、阿超家的桂花树,还有桑葚、桃子、葡萄等,都逐个展现眼前。是啊,“因为,总有一阵风浓一些/也总有一阵风轻一些、稳一些/和它们家的小主人一个性格”,院前屋后的植物让各家各户散发出别样的生活气息,也充分展现了孩子们的个性。诗人没有详细描述乡村风光,仅凭“风”的引带就精练含蓄地将一幅芬芳美好而富有动感的图景以及孩子们生动活泼的面貌表现出来,可谓不做铺陈尽得风流。
“实做则有尽,虚做则无穷”,诗歌不能拘泥于眼前的景象,而应虚实结合、放飞想象,形成含蓄的诗味。《别把树叶吵醒》一诗中,作者未实写夜间观察到的树叶,而用虚化的笔法构筑了童话般的场景,想象了树叶对小昆虫的庇护,象征那些能给他人提供帮助、带去温暖的人,并表达了由衷的敬意。《美好,我是其中之一》一诗也是采用这种虚实结合的手法,将月亮拟人化,皎洁的月亮如同刚沐浴过一般,万物都被月光“拥抱”和“亲吻”,当然也包括了“我”。所以,“我”也成了美的一部分。诗人告诉我们,发现并拥有美好是如此简单:“只需抬一抬头/人人都能遇见自己的那轮月亮”。
在《母亲》和《四月一日,雨》两首诗中,诗人均采用了一种跳跃的方式,真挚而含蓄地表达了对父母亲无尽的感恩之情。诗人聚焦“母亲病后”依旧对“我”无微不至的关爱。在“我”听来,母亲的叮嘱犹如“精简得只剩两行”的诗,在母亲朴素的交代里,包含了慈母多少的不舍与牵挂,慈母心像光一直闪耀在“我”的生命中。
如果说母亲是抒情诗,那么父亲则像日记。我们仿佛看到,诗人翻过了一页页日记,最后把目光定格在了四月一日的那天。下雨的日子里,父亲仍下田劳动:“把嶙峋的腿插进泥地/把饱满的谷种撒进田里/用骨头做的分针和秒针转动着四季/香喷喷的炊烟就升腾起来了”。任劳任怨是父亲的品格,坦坦荡荡是父亲的胸怀,而“我”将永远记住四月一日以及所有与父亲相关的日子。
正如在《欢喜》这首诗中写的那样:“小鸟唱一声/我的心就欢喜一次/小鸟唱两声/我的心就欢喜两次”。我们的心在这些诗中“做梦”,相遇在了让思绪、想象和感情“舞蹈”的地方。或许这只是一个有风景、有童趣、有深爱、有感恩的个体生命的“小天地”,却又是一个境界开阔、内涵丰富、情思高远,写出诗“事实的精髓”的大世界。这些诗体现出了作者对“意不浅露,语不穷尽,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这一诗歌艺术境界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