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运河从无锡穿城而过,大运河是流淌在无锡城中的血脉,无锡,这座古老与年轻并存的城市,因大运河的滋养而焕发着独特的光彩。诗词,作为历史的见证者,记录了无锡与大运河之间的联系,也让我们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韵味与风情。乾隆曾这样描绘无锡运河的水中码头黄埠墩:“两水回环抱一洲,不通车马只通舟。”无锡的运河,不仅仅是水路的通道,更是文化的载体,它见证了无锡的兴衰变迁,也孕育了无数文人墨客。在诗词的世界里,无锡的运河被赋予了无限的诗意与浪漫。
宋人杨万里曾于1179年和1189年两次沿大运河经过无锡,其间留下了34首关于无锡的诗歌。他在经过无锡运河重镇潘葑时挥毫写下了一首《晓经潘葑》:
油窗著雨光不湿,东风忽转西风急。
篷声萧萧河水涩,牵船不行人却立。
雨中篙师风堕笠,潘葑未到眼先入。
岸柳垂头向人揖,一时唤入诚斋集。
虽然潘葑今已随着时间流逝而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但当时潘葑的市镇规模相当可观,远远便能望见,因此杨万里才会写到“潘葑未到眼先入”。繁荣的经济、便利的交通为此地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客源和货源,故而有很多船家、纤夫在此运河沿岸以撑船、载客、拉纤为生,可以想象潘葑地区运河两岸繁华热闹的场景,拉纤、撑篙等原本辛苦的生活,在杨万里笔下生出了一些诗意和乐趣。
无锡的运河不仅承载着诗意,还蕴藏着许多趣闻故事,其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便是“米市之桥”。无锡在清朝时期是著名的“米码头”,而运河则是米粮集散的重要通道。无锡有一座名为“清名桥”的古桥,它横跨运河,连接着南北两岸的繁华市井,每到粮食丰收的季节,大量的米船聚集在清名桥下,等待卸货或转运。这里的米市热闹非凡,商贾云集,各种粮食交易络绎不绝。在米市繁荣的背后,有着一段传奇的故事:据说,曾有一位米商在运输途中遇到了大风浪,船只险些沉没,幸运的是,他得到了当地渔民的救助,才得以脱险。为了感谢渔民的恩情,这位米商决定在清名桥附近修建一座庙宇,以祈求运河的平安和米市的繁荣,这座庙宇后来成了无锡著名的南禅寺。
无锡的运河不仅是交通要道,更是文化源泉。它见证了无锡发展成为江南繁华之地的历程,也承载了无锡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在运河的滋养下,无锡孕育了独特的运河文化,这里的人们崇尚水文化,敬畏自然,善于利用水资源进行生产和生活,他们依水而居,以水为邻,形成了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民俗风情。在运河边,你可以看到古老的码头、繁忙的船只、热闹的集市和悠闲的居民,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无锡运河文化的独特魅力。
无锡之中有运河,运河之边有无锡,两者共同描绘出一幅流动的画卷。运河记录了无锡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传承,也见证了无锡人民的智慧和勇气,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共同期待无锡与运河能够继续焕发出更多光彩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