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不吃学习的苦,长大以后就要吃生活的苦。”想必绝大多数80后、90后乃至00后,都曾听过这样的教育理念,也或多或少地实际经历过。最近,不少人在反思,认为小时候受过的苦难教育仍在伤害自己。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件事。
什么是苦难教育?比如,打压式教育——不管多努力,从来不被认可,永远成不了父母口中“别人家的孩子”;又如,挫折式教育——没有困难,也要制造出困难;再如,愧疚式教育——“以前哪有这个条件”,“不要动不动乱花钱”……
巧的是,有一部电影,讲述的就是有关苦难教育的故事。一个富裕家庭希望穷养孩子,到最后,孩子发现了家长对他十多年的欺骗,产生了叛逆心理,也蒙受了心理创伤。这虽然是电影故事,但现实生活中,苦难教育的理念确实在真真切切地发挥着影响。当然也有网友认为,“这是在妖魔化苦难教育”,“‘没苦硬吃’,这不属于苦难教育”……对于苦难教育的不同理解,与社会发展历程有关,也与个人成长经历关联,的确莫衷一是。
有一句网络流行语,叫作“和自己和解”。这为我们理解苦难教育提供了一种方式。和解,可以看作一种妥协,也可以视为一种重新开始。比如,有一种父母叫作“不扫兴父母”,说的就是出门游玩,不轻易吐槽餐食又贵又不正宗,也不拉着孩子早起走马观花看景点,认为那样“才能值回票价”……这是父母与孩子的一种和解,也是与自己过去的一种和解。事实上,今天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早已相对充裕,享受当下、憧憬未来是很多年轻人的选择,也获得了许多“从小吃苦”的长辈的认可。苦不硬吃、福不硬享,都是今天人们司空见惯的日常。
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随着青少年及儿童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渠道的不断扩充,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再只来自课本、学校和家庭。这在某种程度上也造成了教育理念的冲突,这一现象正在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发布于2023年的一份基于2万多份有效样本的《关于青少年心理焦虑、抑郁的问卷调查报告》显示:在影响青少年焦虑(抑郁)的各种因素中,大家选择最多的为“升学压力”,占比54.66%;其次为“父母期望”,占比43.55%。影响青少年焦虑(抑郁)的两个主要因素,实际都指向了家庭教育和父母观念。
教育需要倾注感情,也必然要讲究科学。有专家曾指出,“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当前我国仍然存在家庭或个人回避精神心理问题而将其归结为其他问题的现象”。认识到教育理念的科学性、健康性、迭代性,才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由此而言,苦难究竟是不是刚需?这或许是一种人生打怪升级的历练,也有可能是让人一蹶不振的陷阱。唯一确定的是,时代在进步,孩子在成长,关于教育的理念也应与时俱进。
(选自微信公众号“人民日报评论”2024年8月29日,有删改;标题有改动,原标题为《究竟要不要“故意”吃苦?》)
[链接材料]
2024年的暑期档电影《抓娃娃》,主要讲述富豪马成钢从儿子马继业还是婴儿时起,就“穷养”他的故事。马成钢夫妻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四合院内,打造了一个返贫的“围城”,邀请了一个团队扮演儿子生活里的“贫穷邻居”,暗中为儿子的成长服务。电影的最后,儿子识破了父母的“骗局”,发现一切都是谎言的他,最终勇敢地选择了自己想要的人生。
真正的“吃苦精神”,并不是自己尝尽艰难困苦才得到的人生经验,也不是忍受贫穷的能力,而是能为了某个目标而长时间聚焦的能力,是即便遭遇人生低谷也依然乐观的能力。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孩子的自主性和创造力,鼓励他们勇敢追求自己的兴趣和梦想。同时,父母也要教会他们如何面对挫折和失败,如何在失败中汲取教训、不断成长。
无论是成年人还是孩子,当人生的钥匙始终被旁人牢牢掌握时,失控感和窒息感就会填满内心,精神上也会承受着极大的负重。父母要对孩子真正地负责——陪伴是标配,共情是高配,尊重是顶配。在教育这条路上,父母在指引好方向的同时,也要尊重孩子作为独立个体的存在,如此,才能托举他们走向更高更远的未来。
(据微信公众号“中国教育报”2024年7月25日文章《电影lt;抓娃娃gt;火了,带给我们哪些教育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