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是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也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影响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因素有很多,但最为根本、最为关键的还是科技创新。延安时期,尽管条件十分艰苦,我党仍然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广大科技工作者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就地取材、土法上马,高效解决了生产、生活中的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为繁荣边区经济、丰富人民生活、巩固壮大根据地作出了重要贡献,其中许多做法对做好新时代的科技创新仍有借鉴意义。
在广大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延安时期的科技创新取得了巨大成效,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认可。
粮棉等农畜产品产量大幅提升。1936年10月22日,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宁夏西吉县将台堡,在欢庆长征胜利的同时,根据地7万多红军又面临着生存的挑战。由于陕北气候干旱、土壤贫瘠,物产不丰富,外来人口的大量涌入,迅速壮大了革命力量,同时也造成吃饭生存问题更加突出。1938年初,陕甘宁边区政府要求把科学技术应用到农业春耕生产中,改良种法,提高粮食产量。同年下半年,为提高农作物单产和奶畜产量,成立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开展粮、棉、菜、牛、羊等品种的引进改良及科学种田试验。粮食生产推广谷子、玉米、马铃薯良种及深耕、施肥、除草等良法,粮食总产大幅提高,有效应对了1940-1943年边区连续发生的严重自然灾害。据不完全统计,1944年,边区粮食平均单产由每亩48斤上升到54斤,提高12.5%,粮食总产由1941年的58234万斤提高到72680万斤。棉花生产分区域推广汉花、洋花、斯子棉等良种及打尖、防虫等种植技术,1944年,棉花产量从1941年的51万斤提高到304万斤。牛驴羊存栏量、出栏量均有较大增加。
轻工产品供给日益丰富。中央红军初到陕北,根据地不仅粮棉等农产品不足,纸张、火柴、肥皂等日用品也非常缺乏,机关工作人员每人每月办公用纸只能供应5张,纸不够用,只好用桦树皮记笔记、出墙报,医生用桦树皮开处方。1938年6月30日,中共中央机关报《新中华报》发出一则《启事》:“因值抗战期间,纸张来源困难,本报自六月份起已将报纸出版分量减少一半。”1939年12月,经延安自然科学研究院化工系教师华寿俊技术团队攻关,用陕北遍地生长的马兰草造纸成功。这项发明被迅速推广,边区造纸厂从1家发展到62家,纸张年产量由1937年的不足700令扩大到1944年的15000令,有力保障了《解放日报》、整风文件及党的七大文件的印制。为解决棉布困难,李丹、华寿俊、王士珍共同研究从边区大量出产的麻中提取麻纤维制成麻棉布。华寿俊技术团队还从野生植物、槐树叶和黑豆皮中提取染料成功,让边区红军穿上了黄色军装。随着各种工厂的大量涌现,生产出火柴、肥皂等众多产品,市场迅速繁荣。
生铁实现量产。1939年,国民党对陕甘宁边区实行经济封锁、军事包围后,根据地从国统区采购钢铁的途径被阻断,加快解决钢铁供应问题成为影响根据地生存的重大挑战。为此,1943年5月,八路军总部军工局创办了延安大砭沟炼铁厂,9月炼出第一炉白生铁,但质地脆硬,不能加工制造机器,用途受限。1944年6月,小高炉炼铁实验成功,年产灰生铁300吨左右。之后,随着甘谷峪炼铁厂、关中衣食炼铁厂、瓦窑堡西北炼铁厂的上马,生铁产量大增,为大规模生产机械设备奠定了基础。
根据地人民健康水平大幅提升。1935年,根据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高,一些地方成人病亡率30%,婴儿高达60%,护佑人民生命健康成为当务之急。为此,党中央于1937年9月开办了边区医院,边区政府出台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政策,中央军委总卫生部领导分系统建设医疗机构,培养中西医师,优化中医处方,开展药品生产,普及预防疾病常识,迅速改变了边区卫生事业的落后局面。边区医院1943年为当地群众治病9611人,治愈9322人,治愈率97%。1944年初,延安局部爆发流行性传染病疫情,短短5个月致742人死亡。党中央和边区政府迅速成立防疫委员会,组织流动医疗队分片包抓,李鼎铭等著名老中医运用中医诊治理论,迅速对症组方配伍出简便有效的特制药方并推广使用,病亡率由98%降到20%,很快战胜了这场瘟疫。
(一)放眼世界,广纳贤才
1935年11月24日,随着直罗镇战役的胜利,陕北根据地得以巩固,党中央着手大力发展农工商业,繁荣经济,支援抗日前线,急需各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于是动员一切海外华人华侨、八路军驻各地办事处、宋庆龄等国民党左派及著名民主人士在宣传我党抗日主张的同时,为根据地建设提供人财物支持。1935年12月25日,中央政治局瓦窑堡会议提出欢迎一切革命的知识分子、一切同情于反日反卖国贼的知识分子、一切受日本帝国主义和卖国贼国民党政府所驱逐、轻视与虐待的知识分子到苏区,共产党提供其充分施展才华的机会。
1936年7月,经宋庆龄介绍,26岁的美国医学博士乔治·海德姆抵达延安。1937年,留学德国哥廷根大学的39岁化学博士陈康白抵达延安引起轰动,毛泽东主席专门接见了这位湖南老乡。1938年初,经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推荐,毕业于杭州之江大学化学系的34岁华寿俊夫妇抵达延安;又推荐上海实业家沈鸿带10部机器和7名工人抵达延安,成为把工厂从上海搬到陕北参加抗日的第一个资本家;还推荐了毕业于武汉大学的26岁共产党员杨作材,他从桂林辗转到西安,再从西安徒步11天,一路啃大饼就咸菜抵达延安。1938年8月,经周恩来推荐,留学法国图卢兹大学医学院的33岁博士何穆与留学法国克莱蒙大学的文学博士陈学昭夫妇携3岁儿子抵达延安,受到中组部部长陈云等领导的欢迎。经八路军重庆办事处推荐,1940年2月,毕业于上海光华大学化学系的27岁林华经上海老乡何穆介绍,从重庆抵达延安。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943年12月,抗战后到延安的知识分子总共4万余人,其中本科及以上有8000多人,仅由八路军西安办事处转介至延安的知识分子就有2万人左右。
(二)大办教育,培养人才
根据地建设急需大批专业技术人才,仅靠引进是远远不够的,最根本的解决办法是培养所需人才。
创办理工类大学。1939年5月,延安自然科学研究院成立。1940年初,中央决定在延安自然科学研究院的基础上创建延安自然科学院。党中央对办好这所理工大学给予了极大关怀,与抗大、陕北公学等创办时都要师生们自己动手打窑洞不同,自然科学院开学前,中央已先期拨出专款,修建校舍、购置教学设备。1940年9月,延安自然科学院在杜甫川开门办学,毛泽东主席亲自题写校名。在边区大生产运动中,化工系师生用简陋的设备自制了硫酸、硝酸,提炼出了薄荷油,制造了急需的针管、痘苗管及许多玻璃器皿;机械工程系师生和实习工厂精心制造了医用镊子、轧花机上的滚子、几百万枚军装用铜纽扣等产品;农业系师生考察了边区森林和植物的生长分布情况,采集了2000多个标本,撰写的开发南泥湾的建议被中央采纳,提出了边区植棉的科学方法。延安自然科学院开办5年,在艰苦条件下培养了大约500名优秀毕业生,其中一大批成长为新中国高等教育、钢铁、国防等领域的杰出专家型领导。
创办农业科研机构。1939年7月陕甘宁边区农业学校成立,1939年冬边区政府创办了光华农场,校、场科技人员进行土壤改良、田间管理、科学施肥、引种选育等科学实验研究,培育了穗长粒大的谷子良种狼尾谷,引进了金皇后玉米,亩产提高了1倍以上,达到600斤;选育的彭县黄皮马铃薯亩产1462斤,比本地紫皮马铃薯高出34.9%;选育西班牙红皮花生产量比本地的高20%。试种蓼蓝和松蓝成功并大量推广,解决了边区的部分染料需要。毕业于广东岭南大学农学院的朱明凯培育的甘露西瓜皮薄肉沙、糖分高,得到周恩来的高度肯定。引种烤烟优良品种美国黄金烟和古巴雪茄烟成功,生产的烟叶供给中央党校卷烟厂生产曙光牌卷烟,成为边区的畅销商品。引进滩羊与本地绵羊进行杂交实验,提高了毛皮质量;引进河南奶羊改良本地山羊,提高了产奶量。
举办医学科研机构。1940年9月,经毛泽东主席提议,将随长征迁到延安柳树店村的红军军医学校更名为中国医科大学。1941年7月,毛主席应邀在第一期学员毕业证书上题词“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中国医科大学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坚持高标准办学,为边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培育了大量医学人才。
(三)发布专项,集中攻关
纸张、玻璃、钢铁等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资。边区经济落后,本地没有生产能力,这些物资主要从区外取得。1938年10月,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从1939年1月开始,国民党军构筑五道封锁线,对边区实行经济、军事全面封锁,边区这些重要物资奇缺。
为解决纸张短缺问题,1939年10月,延安自然科学研究院青年化学教师华寿俊被组织派往振华造纸厂兼任工务科长,委派留学德国的化学博士刘咸一担任厂长,一起开展纸张研制工作。经过两个多月的反复试验,证明马兰草是造纸的好原料,同时优化了生产工艺,用钢丝帘代替竹帘捞纸,用土碱代替烧碱漂白,用火墙烘干代替自然晾干,以木石混合坝抬高水位,利用落差带动碾磨纸浆的木制水车,不仅大大缩短了生产周期,而且降低了生产成本,圆满完成了任务。1943年,边区政府又将制造钞票纸的任务交给了华寿俊,他不断优化马兰造纸工艺,生产的货币纸耐水、耐磨、耐折度可与中央银行币纸媲美。
为解决玻璃问题,1943年2月,延安自然科学院院长徐特立代表组织交给化工系教师林华开展玻璃研制的艰巨任务。林华兼任边区玻璃厂工程师,林华团队走遍陕北的山水沟峁,开展地质矿产普查,向补锅匠学习,向瓷窑工人求教,经过反复试验、分析,攻克了高温均匀锅炉和连续煅烧半自动控温技术难关,制成了耐高温、不易破裂的坩埚。利用宋庆龄领导的保卫中国大同盟赠送研究院的80多箱化学药品和仪器,终于将玻璃研制成功。
为解决钢铁问题,1942年初,中央军委军工局整合各方力量,沈鸿负责设备制造、徐驰负责技术设计,同时邀请地质、采矿和化工专家参与研制工作。炼铁高炉以木炭为主要燃料,配备蒸汽鼓风机、管式热风炉、半机械化装料、冷却水循环系统、蒸汽锅炉及简易的化验分析仪器,所需生产设备全部由茶坊兵工厂制造、安装,铁矿石由安塞蟠龙铁矿提供,木炭由延安崂山木炭厂提供,耐火材料由桥儿沟陶瓷厂提供,全套化验分析仪器由延安自然科学院负责安装、操作。高炉从1942年开始建设,1943年9月成功炼出了第一炉白生铁。为提高生铁质量,成立炼铁研究会,多次进行铁矿石、白沙石、木炭配比试验,终于成功生产出质量合格的灰生铁。
(四)知人善用,礼遇功勋
延安时期,中央高度重视科技人才的使用。留德化学博士陈康白到延安后,担任中央军委军工局技术处处长、延安自然科学院副院长,1944年5月,被任命为第三任院长。留法医学博士何穆抵达延安后负责筹备中央医院并担任首任院长。毕业于上海光华大学化学系的林华27岁担任玻璃厂厂长,1943-1944年任中央军委军工局延安玻璃厂、陶瓷厂工程师,1944-1945年任西北铁厂厂长。1938年5月,毕业于浙大化学系的28岁钱志道抵达延安,历任军委兵工局三厂厂长、兵工一厂副总工程师等职,领导设计并建立了兵工化学车间和无烟药厂。1939年春,27岁的杨作材作为第一批教师调入新成立的延安自然科学院,就参与延安难民纺织厂重建和筹建振华造纸厂;之后被时任中央秘书长任弼时、副秘书长李富春点名分别设计建设了安塞李家塔礼堂、枣园礼堂、中央办公厅楼和召开党的七大的中央大礼堂;1942年底,杨作材被任命为中央军委办公厅副主任,设计修建了王家坪军委礼堂,被誉为延安红色建筑设计师。
这一时期,为解决广大科技人才的后顾之忧,我党制定了一系列优待政策。1942年5月,中央书记处颁布了《文化技术干部待遇条例》,规定甲类干部每月津贴15元至30元,伙食以吃小厨房为原则,窑洞可一人独住,每年特制棉衣、单衣各1套,配发书报。要知道,当时中央政治局委员一个月的津贴只有10元。
加大宣传力度。为褒奖华寿俊,《新中华报》1940年12月8日刊发通讯《马兰草——一位青年化学家发明的故事》;1944年5月,在延安边区职工代表大会上,华寿俊、沈鸿、钱志道被授予“甲等劳动英雄”称号,毛泽东主席亲自为华寿俊颁奖并赠送羊皮大衣一件,分别为沈鸿、钱志道题词“无限忠诚”、“热心创造”,5月16日,《解放日报》刊载《模范工程师钱志道同志创立边区基本化学工业》。
一是塑造特色招引人才。科技创新最终要靠专业领域的科技领军人才团队。当时延安条件艰苦,甚至还有生命危险,为什么党中央一声号召,那么多人才突破国民党重重关卡不远千里万里,从世界各国漂洋过海、从祖国大疆南北坚定地奔向延安?根本原因就在于延安的先进性。在大国角逐日趋激烈的今天,加快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这是解决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受制于人的根本。要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立足科技自立自强,坚定实施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战略,认真贯彻中办、国办《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和使用的若干措施》,以国家重点实验室、双一流大学、高水平科研院所、科技领军企业为承载,为拔尖青年科技人才成长创造条件。同时,发挥优势,走差异化招引人才之路。要树立大人才观,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继续实施好国际杰青计划,搭建全球最具人文关怀、最能放飞梦想的东方科创大舞台,为一切来华工作学习的外国专家学者提供便利。
二是统筹做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科技创新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延安时期科技创新取得巨大成效,一条重要的经验就在于把钢用在刀刃上,集中有限的科技力量攻克制约根据地巩固发展的突出难题。借鉴延安时期科技创新经验,发挥好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建立和完善国务院科技创新部际联席会议制度,成立基础研究、交叉前沿、关键核心技术等领域协同攻关专家咨询委员会,贯通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统筹提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面向全社会公开发布,运用市场化手段匹配最强的科研团队进行突破。
三是持续优化科技创新生态。科技创新成效依赖各种创新要素协同高效。即使在条件十分困难的条件下,延安时期的科技创新也最大限度地调配资金、设备、原料、人力等资源,为科技攻关服务。优化科技创新生态,要遵守科技创新活动规律,不断优化科技项目管理流程,完善多元化科技投入机制,加快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平台建设,不断破解科技创新活动中遇到的共性难题,促进研发人员把更多精力聚焦原创性技术突破环节。建立更超前更科学更合理的利益、风险共担机制,鼓励投融资担保有限公司探索科技创新担保与股权投资机构的联动模式,带动各类金融资本和社会投资为种子期、初创期科创类中小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科技金融服务;鼓励合作银行开发更多科技金融产品,不断提升科创类中小企业“首贷率”,逐步减少或取消反担保要求。
四是不断完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科技创新成功的关键在于最大限度地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和能动性。延安时期,党中央对承担创新专项的科技人员在技术研发路线上给予充分自主权,实现技术突破后及时给予精神激励和实物奖励。建立职务科技成果赋权管理制度。实施科研经费“包干制”。建立健全科技创新容错机制。
五是大力营造科创氛围。积极营造科技创新氛围有利于向全社会传播创新文化、弘扬创新精神,培养创新人才后备力量。延安时期,我党提高科技人才待遇,创办学术交流社团,大力宣传科技创新人才,召开表彰大会,毛泽东主席等中央领导出席并颁奖,中共中央机关报专题报道。营造科技创新氛围,要持续办好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和两院院士大会,重奖取得重大科技创新突破的科学家、发明家;持续加大科普工作力度,积极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全域大科普工作格局,不断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大科学家精神进机关、进校园、进企业活动力度,央媒开辟专栏,讲好科学家故事;持续办好全国科技活动周、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和“科创中国”科技创新创效大赛,积极营造科创的浓厚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