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反抗在某种意义上来讲是对流量的反抗,也是向流量低头。如今,很多平台竖屏的流量都比横屏高,不少创作者辛苦拍的作品可能还没有别人随手拍的数据好,“横构图是对竖屏时代的反抗”这个话题甚至逐渐成了流量密码。横构图也好,竖构图也罢,并无优劣之分,优质的作品无论用哪种构图方式,都能触动人心。
77岁的美国摄影大师斯蒂芬·肖尔愤然离席中央美术学院讲座,这件事的起因是肖尔在讲座中谈及注意力的话题,但却发现台下的很多观众从头到尾都在看手机。中央美术学院的工作人员以及现场的部分观众表示这可能是一场误会,大家其实是在用手机记笔记。肖尔近几年频繁走进中国大众的视野,此次“愤然离席”,是否意味着肖尔原本就没有在本质的意义上被中国摄影界所接受?
市面上的美颜滤镜多得令人眼花缭乱,ReminiAPP推出的AI黏土滤镜反其道而行之,打破传统审美观。搞怪的表情,略显滑稽的效果,以“丑萌”成功引起了年轻人的注意,照片中的人物可以呈现出黏土的质感,颇有定格动画《小羊肖恩》的风格。美颜背后愈演愈烈的容貌焦虑,在审美标准越来越单一的当下,有生命力的、粗糙但真实的照片正在被更多人看见和喜欢。
自拍旅游打卡现象正在导致历史地标面临被毁坏的危险,不少旅行和拍照的意义更多是为了获得点赞与关注。国内很多著名景点挤满了“一生都在追求出片”的游客,商拍摄影师长期霸占“出片点”也引发了很多普通游客的不满。“毛坯的人生”与“精装的朋友圈”之间的巨大割裂感,一方面源于网络时代的认同需求,另一方面折射了人们的攀比心理。在保证自身安全和不破坏历史文化地标的前提下,记录美好的旅行回忆以及在社交媒体上分享真实的“生活碎片”是对生活的热爱。但是为了追求表面的完美,等来的可能不只是“禁止商拍”,而是“禁止摄影”。
中央美术学院的毕业展上,一件造价超过两万元的纸箱作品《超级蜂巢》被评为“一堆垃圾”,有人说:“如今的艺术越来越看不懂了。”看不懂的艺术才是高级的吗?看展看不懂是一件坏事吗?“看不懂”在某种程度上来讲是一次难得的突破思想边界和冲破信息茧房的机会,每个时代都有“看不懂”的先锋艺术,如今习以为常的“传统”可能就是曾经的“先锋”。不过,如果故弄玄虚,自相矛盾,就没意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