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11月13日,罗荣桓抵达沈阳,担任东北人民自治军(后改称东北人民解放军)第二政治委员。12月,东北人民自治军总部分为“前总”和“后总”,罗荣桓主持“后总”工作。
随着东北解放战争规模不断扩大,从前线退下来的伤病员与日俱增,各后方医院都住满了。很多伤病员居功自傲,目无法纪,惹是生非。尤其是一部分从国民党部队过来的“解放战士”,以前养成的坏习气没有完全根除。
罗荣桓立即召集有关单位领导开会,研究解决办法。
有人提出多设岗哨加强警卫与管理,有人主张突击治疗后遣回前线,有人建议严厉处分带头闹事者。罗荣桓觉得大家的意见虽然各不相同,但是都把伤病员当成了包袱,对此他有不同看法:“还是应该从调动伤病员的积极性入手。抓紧治疗,加强管理,都是好主意。除了个别极恶劣的,尽量不要搞纪律处分,更不要随便抓人。目前各地医院多数是新成立的,设备不太好,住得很分散,医院里又没有文化娱乐器材,生活比较单调。那些轻伤员想出来走走,你想捆住他们的手脚,硬是不让他们出门,恐怕要和哨兵打架。我看还是以正面教育为主。我们能不能在短期内召开一次伤病人员代表大会?”
罗荣桓的主张,得到大家一致赞同,当即成立了代表大会筹备小组。
关于会议名称,有人提议叫“伤病员代表大会”,罗荣桓觉得不妥:“还是叫荣誉军人代表大会比较好。不管是负伤的、病残的,都是为了革命,都是荣誉军人。”
关于选派代表,有人建议选派一些先进人物和积极分子参加。罗荣桓再次提出不同看法:“积极分子要参加,但不要超过三分之一。多找些调皮捣蛋的和爱闹事的来开会。”
看到与会同志很惊讶,他解释说:“这次会议想解决的主要是闹事问题,找先进人物来开会,代表不了闹事的伤兵,回去以后,作用也不大。找带头闹事的人当代表,首先肯定他们为革命负伤,是有功劳的。对他们闹事,不直接批评,要通过正面教育,可以请一批伤残的老红军、老八路来‘现身说法’,讲我军的光荣传统,讲身体伤残思想不伤残的好人好事。这部分伤兵的思想转变了,回去就可以起很大作用。”
最后,他还建议:“带头闹事的代表,要从抗日根据地来的老战士、东北翻身农民参加革命的战士和‘解放战士’中选。‘解放战士’要选那些苦大仇深、被国民党军队抓壮丁当兵的。”
按照这一思想,代表很快被选了出来,并于1948年8月陆续赶到哈尔滨。不少代表本来是准备提一大堆要求大闹一番的,结果一到哈尔滨后就受到热烈欢迎,戴上了大红花,受到英雄般的待遇,白天听报告、分组讨论,晚上看戏、看电影,医护细心换药治病,开饭也是百般照顾。这让他们很感动,有气的气消了一半,想大闹的也觉得不好意思了。
大会采取积极引导、典型示范的方式,请了一大批身残志坚的同志现身说法。比如请红军时期失去一条腿的后勤部副司令员钟赤兵和井冈山保卫战中打瘸了腿的何长工,讲他们的故事,还请抗战时期负伤致残的干部讲他们缺医少药艰苦奋斗的故事,使与会代表深受教育。
会议还专门请人讲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以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双目失明后如何写出这部小说的动人事迹激励大家。
罗荣桓在大会上作报告说:“这个大会开得很好,大家对荣军工作提了很多意见,着重检讨了自己,这种态度是正确的。每个革命者都应当具有这种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精神。”
对于过去荣军工作的不足,罗荣桓指出领导上是应该负责的,同时要求荣誉军人珍惜过去的荣誉,更要学会一套新本领,继续为人民立功。
他最后说:“蒋介石在中国的统治已经到了最后的时刻,全中国人民到了翻身的时候,每个同志都应该作出新的努力。每个荣军同志也应把自己的一切力量贡献出来,争取胜利的早日到来。”
通过这次会议,代表们发生深刻转变。回到各地医院,他们变成了宣传员,给其他伤病员做工作,带头遵守纪律。从那以后,伤病员闹事就很少了。
(摘自《党史博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