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多年来,如果要提一个改革开放的标志性语言,许多人会说“摸着石头过河”,这是邓小平领导的改革开放采取并反复强调的鲜明态度和重要方法。
陈云是距今我们所能查到的党内最早提倡、明确使用并反复强调“摸着石头过河”的领导人。陈云也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多次强调坚持“摸着石头过河”这一思想方法的重要性。1984年6月30日,陈云在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反映美国国务院经济研究中心顾问爱德乐对我国财经工作提出两条意见的内部材料上批示:“有经历的外国人也是摸着石头过河,所有外国资本家都是如此。凡属危险项目,他们不搞,宁吃利息。这是一个千真万确的道理。”
很多人以为“摸着石头过河”是邓小平经常说的一句话,但实际上查遍权威的邓小平著作,都没有查到邓小平说过“摸着石头过河”这句话。查阅与邓小平有过接触的人所撰写的回忆文章或访谈材料,也没有发现有人讲到邓小平说过这句话。
最典型的例子来自国家原副主席荣毅仁撰写的《勇于创新,多作贡献》一文,其中说到:“小平同志告诫大家:改革‘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就是从实际出发,摸着石头过河,走一步,看一步。”其中,“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加了引号,这是邓小平的原话,《邓小平文选》有记载;而“摸着石头过河”没有作引,说明这不是邓小平的原话。可以理解,荣毅仁的回忆反映了邓小平没有说过这句话的记载,但是在改革开放中坚持“摸着石头过河”的思想。
虽然没有邓小平说过“摸着石头过河”这句话的记载,但并不是要把邓小平和这句话撇清关系,恰恰相反,邓小平虽然没有说过“摸着石头过河”这几个字,但可以肯定地说,“摸着石头过河”是邓小平领导的改革开放采取并反复强调的鲜明态度和重要方法。
对于陈云在1980年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经济形势与经验教训》,邓小平明确表示赞同,他在会议结束的当天发表了《贯彻调整方针,保证安定团结》的讲话,开篇就说:“我完全同意陈云同志的讲话。这个讲话在一系列问题上正确地总结了我国三十一年来经济工作的经验教训,是我们今后长期的指导方针。”他还说:我们要找到发展的路子、实现现代化,需要继续摆脱各种框框的束缚,“真正摸准、摸清我国的国情和经济活动中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对改革开放采取先试验,再总结、改进、推广的方法,这种改革开放的基本思路就是“摸着石头过河”。邓小平说:改革要“先从一两件事上着手,不能一下子大干,那样就乱了。国家这么大,情况太复杂,改革不容易,因此决策一定要慎重,看到成功的可能性较大以后再下决心”。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创办经济特区就是先从四个经济特区开始,逐步扩大到十四个沿海城市,再一步步向全国的纵深推广。1979年7月到1980年底,在邓小平的领导支持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正式成立,这些被视为改革开放“试验田”尝试了一系列新的做法、形成了很多新的成功经验,在全国产生极大影响,有力地推动了改革开放的深入展开。
改革要“摸着石头过河”,邓小平并不是一味求快,而是激励全党面对改革开放这个崭新实践,冲破思想藩篱,大胆开拓,稳妥前进。“胆子大”和“步子稳”,邓小平总是结合在一起说的。邓小平把改革当作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说:“我们确定的原则是:胆子要大,步子要稳。所谓胆子要大,就是坚定不移地搞下去;步子要稳,就是发现问题赶快改。”一方面,改革没有现成的答案,没有万无一失,要大胆试验,只有通过试验不断取得经验才能推进改革的深入,逐渐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制度。另一方面,通过试验的方法意味着改革开放要不断总结经验、及时纠正错误。1986年9月,邓小平接受美国记者华莱士采访,向全世界介绍我国的改革事业时说:“我们的办法是不断总结经验,有错误就赶快改,小错误不要变成大错误。”
证券、股市在20世纪90年代初属于新鲜事物,究竟应该怎么认识,人们看法不一。针对这项新事物,1992年2月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说到:“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看对了,搞一两年对了,放开;错了,纠正,关了就是了。关,也可以快关,也可以慢关,也可以留一点尾巴。怕什么,坚持这种态度就不要紧,就不会犯大错误。”在这次十分重要的谈话中,邓小平还语重心长地指出:“每年领导层都要总结经验,对的就坚持,不对的赶快改,新问题出来抓紧解决。”
可以看出,邓小平与陈云对改革开放的基本思想观点是完全一致的。有学者指出:“正因为如此,人们把‘摸着石头过河’也视为邓小平的一个重要思想,看作是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思想。”
(摘自《炎黄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