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河文化”与商圈经济融合发展研究

2025-01-15 00:00:00韩强张翠萍
商场现代化 2025年4期
关键词:融合

基金项目:2024年聊城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两河文化”研究专项课题(编号:ZXKT2024300)研究成果

摘 要:文化追根溯源是人们生活方式、民俗风情和价值观念的体现,居民是活态文化的主体,将“两河文化”成果融入现代城市生活圈、商圈之中,能发挥其对历史文脉的赓续。本文以聊城市为例,分析“两河文化”与商圈经济融合发展的价值意蕴和作用机理,调查聊城商圈经济融合发展的实际成效和存在的问题,据此探讨“两河文化”与聊城商圈经济的融合发展路径,为政策制定和商圈发展提供决策依据,从而实现“两河文化”发展传承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双赢。

关键词:两河文化;商圈经济;融合

黄河与大运河的交汇天然造就了独特的黄河农耕文明和运河商业文化的交相辉映,形成厚重多彩、交融共生的“两河文化”,孕育了文化景观、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学艺术、经济交流与商贸往来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成果。沿黄河与大运河的城市,如聊城、洛阳、开封、扬州、天津、东营等,都因两河文化的交融而焕发出独特的城市魅力,形成了独特的城市文化风格和文脉传承体系。聊城拥有独特的黄河和运河交汇的地理位置,被誉为“江北水城”“两河明珠”。特殊的地理条件形成了聊城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为聊城商圈经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近年来,聊城深度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国家重大战略,整合开发文旅资源,塑造“两河”交汇明珠城市,推动聊城迈入高质量发展的“黄河+大运河时代”。将“两河文化”成果融入现代城市生活圈、商圈之中,发挥其对历史文脉的赓续以及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让“两河文化”继续造福人民,是黄河、大运河文化保护与传承国家战略的宗旨和目标。

一、“两河文化”与聊城商圈经济融合发展的价值意蕴和作用机理分析

本文对“两河文化”“商圈经济”“商圈文化旅游协同发展”等相关主题的历史文献、政策文件、研究报告等展开研究,对“两河文化”与聊城商圈经济融合发展的价值意蕴和作用机理进行分析。

1.价值意蕴

黄河和运河作为聊城的历史命脉,不仅塑造了聊城的城市风貌,更孕育了独特的“两河文化”。这种文化以其深厚的底蕴和丰富的内涵,为聊城商圈经济的融合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源。一方面,通过挖掘和传承“两河文化”,能够提升商圈的文化品位和吸引力,促进消费升级;另一方面,将文化元素融入商圈经济,能够创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商业模式和产品,增强商圈的核心竞争力。

(1) 促进聊城文化与经济发展协同发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特色之一。通过“两河文化”与聊城商圈经济的融合发展研究,可以进一步深化对文化与经济发展之间互动关系的理解,揭示文化元素如何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经济发展又如何为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提供物质基础和市场需求。将“两河文化”这一无形的文化资本转化为聊城商圈经济发展的有形资源,能够推动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 促进聊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对“两河文化”的深入挖掘,不仅可以保护和传承这一独特的地域文化,还能为聊城商圈经济的发展提供独特的文化支撑和灵感来源。在融合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将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商业元素相结合,推动文化创新。这种创新不仅能为商圈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促进消费升级,还能为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新的途径。

(3) 促进聊城经济的多元化发展。通过将“两河文化”融入聊城商圈经济,可以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这不仅可以提升传统商贸产业的附加值,还能吸引更多新兴产业和高端服务业的入驻,形成多元化的产业结构。融合“两河文化”的商圈经济能够吸引更多游客和消费者,增加消费需求,进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不仅有助于提升聊城的整体经济实力,还能为当地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4) 提升聊城城市品牌形象。将“两河文化”融入商圈经济,可以使聊城的城市品牌更加凸显其文化特色。这种文化特色不仅能够吸引更多游客和投资者的关注,还能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通过打造具有文化特色的商圈品牌,可以放大品牌效应,提升聊城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这将有助于聊城在日益激烈的区域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作用机理分析

(1) 文化认同影响消费决策,消费者对具有文化特色的产品和服务有更高的接受度和忠诚度。文化认同作为基石,促进消费者感知和形成价值认同,深刻影响着消费者的决策过程。将“两河文化”的深厚底蕴融入聊城商圈,如古运河的悠远历史故事、儒家文化的精髓等,使商圈内的产品和服务不仅满足了基本的物质需求,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这种文化特色极大地提升了消费者的情感共鸣与身份认同,促使他们在众多选择中更倾向于那些能够展现自身文化品位和价值取向的产品与服务,从而形成了消费决策并建立了长期而稳固的消费者忠诚度。

(2) 文化创新与现代科技、商业模式的结合,激发商业活力,创造新颖的消费体验。将“两河文化”精髓与现代科技、新型商业模式巧妙融合,提升历史文化成果的体验感、参与感,满足消费者的情感需求,不仅丰富了商圈的业态结构,也极大地激发了商业活力,为商圈的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3) 文化传播扩大商圈影响力,通过文化活动、新媒体宣传等手段,提升商圈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文化传播是扩大商圈影响力的关键途径。要充分利用文化活动、媒体宣传、社交媒体等多种渠道,广泛传播“两河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用好激活消费的新媒体力量,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文化传播矩阵,让更多人了解并参与商圈的文化建设中来,形成强大的品牌效应和市场号召力。这种全方位、多层次的文化传播策略,不仅能增强商圈的文化软实力,也能为商圈的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二、“两河文化”与聊城商圈经济融合发展现状调查

通过深入聊城商圈进行实地调查了解到,以万达商圈、百大金鼎商圈、古楼商圈、月季里商圈、铁塔商圈为代表,聊城商圈集购物、休闲、娱乐、文化体验于一体,形成了相对多元化的商业生态。以核心商场或者商业街区所在地为核心,沿着一定的方向和半径围绕核心区域扩展,形成了具有一定辐射范围的商圈。多元化经营的商圈由于电商经济、消费习惯变化、经济状况等影响削弱了吸引消费者的能力,各大商圈迫切希望通过自身的创新、文化体验的融入等吸引消费者。

1.“两河文化”的融入及成效

在聊城商圈中,“两河文化”的融入渠道和效果尚未充分体现。融入“两河文化”元素的商品品类、文化服务较少,已经融入文化元素的街区吸纳客流较少。调查显示,超过八成的受访企业和商家表示不清楚如何将“两河文化”元素融入其产品和服务中,另外的两成企业表示所在商圈虽然融入了“两河文化”元素,但是人流稀少,没有流量吸引力。

聊城商圈在传承与创新“两河文化”上最具代表性的是万达商圈。通过万达欢乐小镇的建设融入了当地文化,采取主题情景街区、屋顶文化公园、非物质遗产展示、文化名人雕塑与千岛樱花景区等将当地文化元素融入欢乐小镇建设中,旨在为游客带来丰富的文化体验和独特的商业享受。一是打造了聊街文化主题情景街区,以京杭大运河聊城段为主题,融入聊城多个文化故事,不仅展示了运河文化的独特魅力,还增强了游客对聊城历史文化的了解和认同,成为我国有名的十二条情景街区中最具亮点的一条街。二是屋顶文化公园,布局有东北大院、北京四合院、南京1912、成都宽窄巷、锦里、上海新天地、石库门等八大传统建筑景点,展示了中华传统建筑文化的多样性。在屋顶公园布局音乐主题餐厅、酒吧、茶吧、文化主题酒店等商业设施,促进商业经济与文化体验的融合。

然而,小镇的客流量稀少,主要以周边小区居民休闲为主,吸引外部游客的能力较弱。

2.消费者的文化认同和消费促进情况

消费者对聊城商圈中“两河文化”的融入表示出高度认可和喜爱。调查结果显示,超过90%的受访者认为商圈内增加文化元素会增加购物的趣味性和体验感,并愿意为具有文化特色的产品和服务支付更高的价格。此外,消费者期待商圈通过举办文化节庆、“两河文化”主题活动等方式开展促销活动。

三、“两河文化”与聊城商圈经济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

“两河文化”与商圈经济融合的少而浅,与游客高涨的需求之间存在矛盾。这些矛盾有来自商圈外部的,也有来自商圈内部的。

1.外部矛盾

(1) 市场竞争因素:随着商业市场的不断繁荣,聊城地区涌现了众多购物中心、主题乐园等娱乐场所,使消费者的休闲娱乐有了更多选择。

(2) 消费者习惯改变:随着电子商务的兴起和消费者对便捷性、性价比的追求,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倾向于线上购物和体验式消费。

(3) 消费者对文化体验的更高要求:现代消费者越来越注重文化消费和个性化体验。如果各个商圈在文化氛围营造、文化活动组织等方面未能达到消费者的期望,就会影响其吸引力。

(4) 经济环境因素:聊城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消费能力等因素也会影响商圈的客流量。如果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消费能力有限,就会影响消费者的购物需求和意愿。

2.内部矛盾

(1) “两河文化”元素的开发缺乏系统性和创新性:“两河明珠”品牌特色不够突出,品牌差异化不足,各个商圈未能形成自己的差异化品牌。商圈在文化传播和品牌建设方面尚需加强,如果各个商圈不能形成独特的品牌形象和差异化竞争优势,那么消费者更倾向于选择距离较近的商圈。

(2) 内部管理和运营问题:如果商品种类不够丰富、价格不够合理或者服务质量不高,都会影响消费者的购物体验和满意度,导致客流量减少。此外,聊城地区与“两河文化”相关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滞后,产业链条不完整,缺乏高端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

(3) 营销推广不足:有效的营销推广是吸引消费者的重要手段。商圈在宣传推广方面力度不够,或者推广方式不够精准、有效,则无法吸引足够的客流量。

(4) 环境和设施问题:商场内部的环境、设施、卫生状况等也会影响消费者的购物体验和商圈的可持续发展。如果这些问题处理不当,就会导致消费者流失。

总之,“两河文化”与商圈经济融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其根源在于:首先,对“两河文化”的挖掘和利用缺乏深度和广度,缺乏对消费者文化体验需要的充分调查和认识;其次,品牌建设意识不强,缺乏系统性和前瞻性的品牌规划;再次,产业融合发展机制不健全,缺乏跨行业、跨区域的协同合作;最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不足,难以满足商圈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求。

四、“两河文化”与聊城商圈经济融合发展路径构建

1.促进“两河文化”资源的挖掘与活化利用

在推动“两河文化”与聊城商圈经济融合发展的过程中,首要任务是对“两河文化”资源进行全面和深入的挖掘与开发。这要求聊城地区从文化保护与商业开发平衡发展的角度出发,对聊城地区的“两河文化”资源进行系统的评估和梳理。通过历史文献研究、实地考察、专家咨询等多种方式,明确聊城地区“两河文化”资源的数量、质量、分布及潜在价值,包括古运河遗址、黄河景观、历史遗迹、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同时,在资源开发过程中注重文化保护,确保历史文化遗产得到妥善保存和传承。通过政策扶持、推广宣传、公众参与等手段,增强社会对“两河文化”的认同感和保护意识。加强对“两河文化”的研究和阐释,提炼出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元素和文化符号,为商圈经济提供丰富的文化资源。

然后是利用商业转化策略,将文化资源进行活化利用,分析如何有效地将“两河文化”资源转化为商业价值。通过创意设计和现代科技手段,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商圈的建筑设计、景观打造、产品开发和活动策划中。例如,打造具有“两河文化”特色的主题街区、文化广场、博物馆等。

2.“两河文化”资源与现代科技、创新商业模式相结合,激发商圈经济活力

依托“两河文化”资源,开发一系列文化旅游项目,如运河游船、黄河漂流、历史文化遗址游览等。同时,将其与现代科技、商业模式巧妙融合,不断推出具有新颖性、独特性和吸引力的消费体验。例如,利用VR、AR等现代科技手段重现古运河风貌,让消费者在购物之余也能感受到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或是将传统手工艺与现代设计相结合,推出限量版文创产品,满足消费者对个性化、差异化消费的需求。结合商圈内的商业设施,提供购物、餐饮、住宿等一站式服务。定期举办与“两河文化”相关的节庆活动,如运河文化节、黄河文化旅游节等。通过活动吸引游客和消费者,提升商圈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3.跨界合作,促进产业协同发展

一是推动“两河文化”相关产业与商圈内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形成产业链条完整、上下游协同的文化创意产业体系,推动商圈经济的转型升级。例如,与文创企业合作开发文化创意产品;与餐饮企业合作推出具有地方特色的美食;与旅游企业合作推出文化旅游线路等。二是促进产业链延伸,构建“两河文化”产业链,通过上下游企业的紧密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协同发展。例如,发展文化旅游商品设计、生产、销售等配套产业。

4.品牌与形象塑造

依托“两河文化”资源,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商圈品牌。通过统一的视觉识别系统、文化标识和宣传口号等,塑造商圈的独特形象。通过品牌宣传、营销推广等手段,提升商圈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加大对“两河文化”和聊城商圈的宣传推广力度,吸引更多游客和消费者前来体验和消费。同时,加强商圈内商户的规范管理和服务提升,如加大投入力度,完善商圈内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提升游客的消费体验和商圈的承载能力,确保商圈整体形象的良好呈现。

综上所述,“两河文化”与聊城商圈经济融合发展的研究是一个涉及文化传承、经济发展、社会参与等多个层面的综合性课题。通过深入挖掘“两河文化”的价值意蕴、构建融合发展路径等举措,可以实现“两河文化”与聊城商圈经济的深度融合与共同发展,为聊城乃至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参考文献:

[1]常国毅,马知遥.文化转型与非遗传承:兼对非遗历史性、社会性和生活性的思考[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5):9-18.

[2]吕小宁,曹东勃.“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思想探赜[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24(4):3-17.

[3]陈奕玮,吴维库.产业集聚、产业多样化与城市经济韧性关系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21(18):64-73.

[4]李康乐,赵贝贝,杨威.基于消费者感知视角的质量传播路径研究[J].宏观质量研究,2024(2):74-85.

[5]王伟,许鑫.科技赋能非遗转化与发展路径研究[J].农业图书情报学报,2024(1):58-70.

[6]周国庆,刘文涛.山东半岛城市群合力打造国际消费目的地路径探析与对策建议[J].山东宏观经济,2023(3):51-60.

[7]耿欣,黄映.协同发展背景下山东省“两河文化”高质量发展[J].人文天下,2023(6):31-35.

[8]赵秋丽,冯帆.济南泉城路:商旅文联动 打造智慧商圈[N].光明日报,2024-06-28(009).

作者简介:韩强,硕士研究生,聊城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工业经济;张翠萍,经济学硕士,研究生学历,聊城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经济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

猜你喜欢
融合
一次函数“四融合”
两个压缩体融合为一个压缩体的充分必要条件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今日农业(2021年19期)2022-01-12 06:16:36
融合菜
宽窄融合便携箱TPFS500
宽窄融合便携箱IPFS500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宽窄融合便携箱IPFS500
《融合》
现代出版(2020年3期)2020-06-20 07:10:34
媒体的五个融合和两个不融合
声屏世界(2015年3期)2015-02-28 15: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