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爱吃的汉堡王在印度跌了个大跟头。
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浦那地方法院做出裁决,驳回了美国快餐连锁品牌汉堡王对当地一家同名餐馆发起的商标侵权诉讼。最终法院裁定支持这家印度餐馆,并确认其对“汉堡王”名称的使用合法。
也就是说,在印度,“汉堡王”应被视为本土品牌。
“悲惨地失败了”
这场官司,始于13年前。
2011年,美国汉堡王正式向法庭提出诉讼,指控位于印度浦那的汉堡王餐厅存在商标侵权行为。他们请求法院颁布永久性禁令,禁止对方继续使用该名称,并要求该餐厅赔偿相关经济损失。
美国汉堡王创立于1953年,并于1959年正式注册了“汉堡王”这一商标,但印度法院认为,自1991年起,浦那汉堡王餐厅便已开始使用此名称,这比美国汉堡王进入印度市场的时间(2014年11月)要早很多。
至于印度这家餐厅使用“汉堡王”的名称会误导消费者,以及美国汉堡王会因此遭受经济损失等指控,也同样被法院驳回。法官认为,这些指控都缺乏证据支持。该法官直言,美国汉堡王在证明浦那餐厅侵犯其商标权的努力上,“悲惨地失败了”。
唯一值得美国汉堡王庆幸的是,他们能在13年里迎来结局。毕竟,在印度打官司极为耗时。
印度是世界上法官与人口比例最低的国家之一,再加上其司法系统工作效率极低,一起案件拖延很多年才结案是常见的事情。
“你的案子要多久才能做出判决?”印度最高法院前法官马丹·洛库尔在接受采访时说:“如果够幸运,也许你这辈子就能等到最终判决。”
这是吐槽,也是现实。印度持续时间最长的法律纠纷,是一起银行清算案。这起案件历时72年,才于2023年1月得到判决。该案开始审理时,做出最终判决的首席大法官甚至还未出生。
此外,印度至少还有2起持续70多年没有审结的案件。
据印度国家司法数据库显示,截至2024年1月,印度全国有超过5000万起案件悬而未决。如果印度法院审理案件的速度没有太大变化,这些案件需要300多年才能完结。
哪怕是非常简单的案件,审理过程都会持续很久。印度一名送奶工马亨德一直困在一场官司里。十几年前,他被指控销售假冒商品,之后,他为此出席了几十次听证会,却都因为检察官和证人没出庭,案件至今悬而未决。另一名印度男人,1999年因为售票员多收了他25美分(约合人民币1.8元)且态度恶劣,他对铁路公司提起了诉讼。此后,他花了23年,经过120次听证会,才于2023年迎来判决,此时他已经63岁了。然而,事情并未就此结束,印度铁路公司又为了减少罚款提起上诉。
“印度赚钱印度花”
与漫长的审判相比,印度司法系统对外国企业的态度,更令人忧虑。
据世界银行发布的《2020年全球营商环境报告》显示,印度被认为是“全球最难做生意的国家”之一。
一位分析人士指出,法院这次针对汉堡王的判决,很有可能对以后类似的商标纠纷案件产生影响。近年来,跨国企业在印度市场面临的法律挑战日益增多,类似的商标纠纷预计会频繁出现。
在印度,法律的适用并不完全遵循既定规则,而是充满了灵活性与变通性。据《环球》杂志报道,印度司法体系可以用15个字来概括:“高标准立法,普遍性违法,选择性执法。”法律规定和执法力度以及执法立场三者之间存在巨大落差。这是印度营商环镜的常态,外国企业在其中经常处于不利地位。
与此同时,印度政策的变化也反复无常。2023年8月,印度政府突然宣布限制笔记本电脑进口,以刺激国内生产。一个多月后,这个禁令又被取消。韩国浦项制铁曾雄心勃勃进入印度市场,决定投资120亿美元建成印度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外资项目,但由于印度各级政府部门多次违约,项目最终夭折。
近些年,外资对印度市场的兴趣越来越大,但印度显然没那么爱外资。在监管变化中,外国公司往往处于不利地位。
据《新民周刊》报道,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印度都被认为是“跨国企业坟场”。虽然这种情况已经有了改善,但对外企的偏见以及直接封禁、资产处罚、高关税壁垒等手段依然存在。以亚马逊为例,2022年6月,亚马逊在投资一家印度零售集团的交易中,被判定有所隐瞒,收到20亿卢比(约合1.7亿元人民币)的罚单。
不止这家美国公司。从指控vivo“洗钱”,到控诉三星“逃税”、小米“非法汇款”,在印度的外资企业似乎难以逃脱“印度赚钱印度花,一分别想带回家”的魔咒。
由于竞争环境不公平,在印度的外国公司不得不转变经营策略,从全资控股转向与本土公司合资。福特、迪士尼这些美国超级巨头,最终都选择了这条路。
印度大亨早已控制了该国经济的大部分领域。2020年,财经媒体发布的一则报道显示,创造了印度70%企业利润的前20家公司中,只有一家是外国公司。
对一个想要更深度融入世界体系、打造区域竞争优势的国家来说,这种外资环境自然不会带来好的结果。印度官方数据显示,2014年至2021年,有近1.1万家外国公司进入印度,其中2783家离开或关闭。印度成了外资的围城,平均每4家外企想进入,就有1家外企黯然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