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我去上海金山博物馆,未参观之前,我就问该博物馆馆王斌副馆长:金山博物馆最具特色的展品是什么?王斌副馆长如数家珍般地向我推荐了该馆的展品和宝物,这个敦厚的山东汉子,满脸真诚地告诉我,那枚“元宝”可以看看。
“元宝”应该是通货,作为货币可追溯到唐代,安史之乱时(759)史思明在洛阳所铸的“得壹元宝”和“顺天元宝”铜钱,尽管它们的通行时间很短,但毕竟提出了“元宝”一词。
关于比较正式的“元宝”之命名与文字记载,应该是在元代,《元史·杨湜传》记载:至元三年(1266),“平准行用库白金出入,有盗滥之弊,请以五十两铸为铤,文以元宝”,这是目前发现的银锭“元宝”的最早文字记载。
那天,我在金山博物馆的元宝展柜前流连很久,该馆研究人员高文斌特地拨冗为我讲解,这枚银锭呈束腰形,锭面内凹,长15.4厘米,厚3厘米,重1834克。其正面有阴文三行,共计35字,中间一行为“行中书省”,右侧一行为“扬州库官孟珪销银官王琪验银库子吴武”,左侧一行见“至元十四年重伍拾两银匠侯君用”字样。背面密布蜂窝状气孔,有阴文“元宝”两个大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元代银锭在各地时有出土,但在上海金山所出“至元十四年”银锭,且有着明确铸造地点、时间、重量和用途者,尚属首次。
据王斌馆长告诉我,目前所见最早的“元宝”实物是上海博物馆藏的至元十三年(1276)“扬州元宝”银锭。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1271年元世祖忽必烈正式创建元朝,至元十二年(1275)底,元世祖忽必烈命丞相伯颜率20万军队大举伐宋。元军攻入临安后,沿袭草原民族的掠夺传统,向被征服者索要“撒花银子”,所谓“撒花”一词是从波斯语传入蒙古的音译词,意为“礼物”。
为整肃军纪,大军平宋后在扬州进行军备整顿之时,丞相伯颜下令搜检所有随军将士行李,将众人所获撒花银子收缴,并销铸为重五十两一个的“特制”银锭。待班师回朝后,这批银锭被呈献于世祖忽必烈,此类银锭也被称之为“扬州元宝”。“扬州元宝”在当时流通不多,存世极其稀少,弥足珍贵。
明正统元年(1436),政府下令江浙、湖广等地区的米麦等田赋可用白银折纳,“金花银”成为明代最重要的财政收入之一,其形制多呈现弧首束腰、两端微翘的形态,与元代银锭有相似之处。清代的元宝形状多样,有船形、圆形、方形等,但以船形元宝最为常见。元宝在清代的流通范围广泛,不仅用于大额交易,也用于储存财富和赏赐等。
元宝因其贵重的材质和较大的价值,成了财富的象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元宝常常与财富、福气、吉祥等概念联系在一起,被人们视为珍贵的宝物。明清之后,财神兴盛,逐渐与元宝结合,元宝作为财富的象征,常与财神紧密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