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用恒足”实则不足

2025-01-15 00:00:00白守爱
中国收藏 2025年1期
关键词:布政使金城清政府

本人收藏了一枚“宝巩金城背财用恒足”开炉钱,该开炉钱是清朝前期宝巩局所铸的一枚具有明确地理标识的钱币。此币为黄铜质,圆穿,钱径36.9毫米,边厚2.6毫米,重量17.39克;正面四字“宝巩金城”对读,背面四字“财用恒足”对读。

“金城”是甘肃省会兰州的古称。“宝巩”,宝,珍也;巩为地名,在今天甘肃省陇西县巩昌镇。清康熙六年(1667年),户部准令各省开炉铸钱,陕西右布政使司奏准在巩昌府设宝巩铸钱局,所铸钱币正面为汉文“康熙通宝”,背面满汉文“巩”,存世极少。康熙七年(1668年),改巩昌布政使司为甘肃布政使司,将治所迁至兰州,保留巩昌府铸钱局称号。康熙九年(1670年)铸钱局移至兰州,兰州铸造的钱币仍使用宝巩局称谓。

“财用恒足”出自《大学》:“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这枚开炉钱把“财恒足”变成“财用恒足”,多了一个“用”字,内涵发生了变化:“财恒足”强调财富的累积和保持,而“财用恒足”除了强调财富的累积和保持外,还要在财富的使用过程中有充足和持续的保证。

这枚“宝巩金城背财用恒足”开炉钱是康熙九年(1670年)宝巩局迁至兰州后所铸造的开炉钱币,作为具有明确地理标识和财富期许的钱币实物,其见证了甘肃布政使司的成立,见证了宝巩局易址金城兰州的事实,也反映了甘肃当时的经济发展状况。

随着甘肃战略位置的重要性日益显著,甘肃布政使司设立,清政府对甘肃的经略和财政政策发生了变化,但甘肃财政困难的局面并未得到改善。金城兰州铸造这枚“财用恒足”开炉钱的背后,隐藏着如下历史背景:

清 宝巩金城背财用恒足开炉钱

一是清政府对甘肃的军事经略。甘肃地处中国西北部,是中原与西域的必经之路,具有“控大漠、遏西藏、连西域”的战略地位。清政府把甘肃作为西北的战略核心来经略,在甘肃省境内驻扎了大量的军队,包括八旗军和绿营军等,以维护西北的安定。如康熙、雍正时期驻军2.8万余人,乾嘉时期为15730人,道光时期为9479人,光绪末减为2600余人。长期大量的驻军,导致甘肃军饷需求加剧。

为解决军饷问题,清政府在甘肃实施“协饷”制度,通过从其他富裕省份协拨银两,减少中央政府对甘肃的直接财政压力,但甘肃一直存在着协饷调拨不及的困境,迫使甘肃自己解决这一难题。

二是清政府前期对甘肃的经济开发。作为一个具有潜在价值的大经济区,清政府对西北的经济开发十分重视。康熙年间,在新疆屯田之前,清政府已对陕西、甘肃实施鼓励移民的政策,康熙议准甘肃“安插失业穷民六款”。甘肃移民是一般移民和遣屯、民屯、兵屯的结合,移民屯耕格局从水利和自然经济条件较好的河西走廊由东向西点线结合,移民的优惠政策是建立房屋、给予路费、口粮、籽种、牛具、牛羊以及相应的银两,承认土地所有权,颁给关防印信等,导致甘肃地区的人口相应增长。

清前期,银两和铜钱并行。铜钱主要用作经济生活所需,随着人口增长、经济发展,民众对铜钱的需求加大。宝巩局只有通过铸造钱币,增加市场的货币供应量,才能促进甘肃经济的繁荣。雍正四年(1726年),甘肃巡抚石文焯奏请开炉铸钱,在巩昌府铸钱局停铸59年后,宝巩局于雍正五年(1727年)四月在兰州铸钱。

三是开源节流的财政政策。甘肃地处西北干旱地区,自然条件恶劣、灾害频发、战乱不断,手工业和商业落后,财政收入困难。同时,甘肃缺乏铜料,铸币时间短,钱币铸量很小,康熙、雍正、咸丰、同治四个时期,铸造钱币时间总共才十三四年。因此,甘肃主要依靠外省调入的“协饷”维持开支。据《兰州古今注》记载,嘉庆、道光年间,江苏等11省调拨甘肃饷银470万两。

针对财政拮据、“协饷”不济的难题,陕甘总督左宗棠采取加强水利管理、鼓励农业生产等措施,增加税收来源,减少对外依赖。严格官员俸禄和公务用度,制定和执行严格的财务审计和监督制度,确保财政资金合理使用,实现财政的节约和开支的减少。

总之,这枚开炉钱上的“财用恒足”折射了当时甘肃“财用不恒足”的困局,反映了甘肃布政使司想改变这种现状的强烈愿望。

猜你喜欢
布政使金城清政府
金城所致 金石为开
金城谜朦
金城化学(江苏)有限公司
吃回扣引发掐架
搁浅的富国梦——甲午战后清政府主导的第二轮开矿高潮(1895—1899)
近代史学刊(2017年2期)2017-06-06 02:25:40
晚清政府的海权意识与海军实践
金城造纸厂研制成功以草代木的新型纸
兰台世界(2017年4期)2017-03-08 08:13:26
吃回扣引发的一场掐架
百家讲坛(2016年3期)2016-09-27 19:19:30
模范知府竟是黑老大?
百家讲坛(2016年8期)2016-07-23 18:35:48
张之洞送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