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马俑是我国古代陶制文物的杰出代表,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2024年,兵马俑迎来了考古发掘50周年。走过半个世纪,我们不禁好奇,这些古老陶俑的真实“健康”状况如何?
北京建筑大学有这样一支团队,他们和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合作,给兵马俑做“体检”。小陶人儿的“体检”怎么做?如何治愈“生病”的小陶人儿?“黑科技”在这个过程中是否有用武之地?我们专访了北京建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祝磊,听他讲述守护兵马俑的故事,一起寻找上述问题的答案。
您和团队对兵马俑的“体检”工作是在怎样的契机下开始的?
祝磊:2019年暑假,我们几位老师一起去参观了兵马俑,后来我和学生为国家文物局的重点科研项目“原址展示秦俑安全稳定性预防性保护研究”做调查工作,现场对陶俑进行了测量、称重,并完成了一些计算工作。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在兵马俑修复工作中存在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比如,残片形状不规则、磨损严重,致使拼接工作进展缓慢;修复后的兵马俑受力复杂,容易二次损坏。兵马俑“体检”刚好可以辅助这些问题的解决,这件事就顺理成章地做了起来。
这项研究结题后,我们继续开展和兵马俑相关的其他项目研究,比如研发能安全省力地移动陶俑的车,满足兵马俑“换位展览”的需求。这项研究能帮工作人员“减负”,让他们不用再以人力背负一个个100多公斤重的陶俑。其实,只要兵马俑没有全部出土,总有工作在等我们。我们能有机会像电影《古今大战秦俑情》里演绎的那样近距离接触兵马俑,也是一件有趣又很酷的事情。
兵马俑“体检”要经历怎样的流程?
祝磊:兵马俑被挖掘出来时基本都是破碎的,现在那些站立的兵马俑都是修复人员用碎片拼合的。我们用“三维激光扫描设备”扫描出土碎片,接收反射回来的激光信号,根据激光的传播时间和光速计算激光发射点到碎片表面的距离,多次扫描之后就在计算机中存下碎片表面海量的点,然后把点连成线、线连成面、面连成体,再借助计算机转化成三维图像,还原陶俑的整体结构。接下来,通过陶俑各部位的受力情况判断它是否有损毁危险。这一步我们会用到“有限元模型工具”,计算机将模拟不同姿势下兵马俑的受力状况,应力大的地方需要我们重点关注和处理。
这个过程会涉及一个基础“数据”问题,怎样知道陶土的强度有多大?兵马俑现场出土了很多无法拼合的细小碎片,我们拿回一些小样做测试,在实验室中用压力机来压,把碎片压坏,测出它自身的强度,这个数值就是衡量标准。在计算机模拟中,如果陶俑的受力情况没有超出这个数值就是安全的。
兵马俑的实际“健康”状况如何?有安全隐患的地方怎样处理?
祝磊:经过测试,大多数兵马俑没有太大问题,这和陶俑本身材料的强度很高有关,达到了几十兆帕,和现代的砖差不多,而陶俑站立状态下的最大应力不过几兆帕。但兵马俑千人千面,每个都不一样,仍需个性化来看待。如果存在不牢固的情况,当下的处理方式主要是用支架来支撑。对于需要修缮细节的陶俑,我们会遵循“最小干预原则”,尽量采取最小的干预措施,保证它能支撑住、维持下去就好。
在地下沉睡两千年,被挖掘后又展出了半个世纪,除了稳固性,它们还存在哪些问题?
祝磊:陶俑表面的彩绘会脱落,它们出土时的颜色其实很鲜艳,遇到空气后就氧化了,因此,我们现在看到的陶俑是铅灰色的,颜色很单调。此外,也有材料老化的问题,刚开始挖掘陶俑时,环境简陋,即便把它们放在室内保存,但由于没有温湿度调节的条件,导致陶俑生长霉菌、被生物侵蚀。直到今年,对外展厅才有了温湿度调节设备。鉴于我所研究的专业,我更关注陶俑的结构问题,研究材料的老化程度、拼接用胶的退化情况。目前来看,陶土的耐久性不错,胶水经历了50年也没有开胶。
还有一个问题,大家很少关注,就是陶俑也会变形。物体受力后都会变形,就和我们做“撑杆跳”的动作一样,杆受力后会由直变弯。经过计算,我们发现陶俑在重力作用下,出现了毫米级的形变,只是因为变形不严重,人们察觉不到。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忽视它,就和建筑一样,任何事物的形变都有一定的安全范围。
科技手段给兵马俑保护提供了哪些方便?为其他文化遗产的保护带来了哪些新思路?
祝磊:用陶土完成兵马俑的拼接工作由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专业老师来做,他们更有经验。但这项工作很费事,陶土沉且不易移动,大约半年到一年时间才能拼好一个。计算机虚拟拼接的速度快、精度高,能为实际拼接工作提供定位参考。当陶俑在拼接过程中出现细节缺失状况,若位于关键位置,为保证陶俑的大体完整性,还需要修补。以往修复人员要参考大量陶俑来推断缺失部分原本的样子,现在这项工作可以借助计算机来完成,先进行虚拟修复,合情合理地补上缺失的部分,效果即时可看,方便随时调整,满意后再用真实陶土来修复,提升工作效率。
无论文物还是建筑都和人一样需要定期“体检”来保证健康,“体检”的手段是可以迁移和复制的。我是研究土木工程的,给兵马俑“体检”的方法,其实也是我们研究建筑结构时会用到的,只是文物更宝贵和脆弱,在检测和修复过程中要更慎重。
新闻记录卡
兵马俑扛得住地震吗?
由振动台模拟地震真实发生,从3D打印秦俑的表现来看,当晃动在8度以下时,它们基本能维持稳定,但超过这个数值会有倒地的可能,并且足踝部位受力较大,容易损毁。我们平时所说的“震级”和实验中的“晃动剧烈程度”呈正相关,震级越高,晃动越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