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颁布,从课程理念层面高度明确了培养适应未来社会的综合人才的育人目标,推动育人方式变革及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而开展地理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有利于落实核心素养培育、活化地理课程内容、实现跨学科素养联动、促进学习方式转变。本文基于“5E”教学模式特点,以人教版“黄土高原”教学内容为例,以晋陕民歌艺术体验建构问题情境,探讨初中“地理+艺术”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教学实践路径建构,有效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综合思维和辩证思维,以期为初中地理跨学科主题学习提供教学实践模式新样态。
关键词:跨学科主题学习;“5E”教学模式;黄土高原;地理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207(2025)02-0024-08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面对愈加具有跨学科复合特点的地理问题,更需要融合多学科知识体系的综合思维加以解决。对于需要适应未来社会和促进自身发展的学生而言,具备跨学科探究能力可更好地面对复杂真实的现实生活情境和地理问题。随着新一轮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从培养适应未来社会综合人才的目标出发,强化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推动育人方式变革,着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积极落实核心主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1]。地理学是一门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性质的学科,具有综合性、区域性等特点[1]。地理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为融合多学科知识开展及解决现实复杂的真实问题提供课程理论支撑。
新课标明确指出“地理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课时容量不少于本课程总课时的10%”。而“5E”教学模式是一种基于建构主义的探究式教学模式,强调教师指导、学生参与,注重项目式教学、实验教学、问题式教学[2]。
本文基于“5E”教学模式的5个教学环节,以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黄土高原”一节为例,以黄土高原“地方民歌”为情境主线,探讨初中“地理+艺术”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教学实践途径,以期为初中地理跨学科主题学习提供一线教学实践模式新样态。
一、“5E”教学模式下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意义
1.“5E”教学模式
“5E”教学模式是一种基于建构主义的探究式教学模式,由美国生物学课程研究会于1989年(Biological Sciences Curriculum Study)提出。该模式由吸引 (Engagement)、探究(Exploration)、解释(Explanation)、迁移(Elaboration)和评价(Evaluation)五步组成,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调学生动手操作,主动建构新知等[3]。“5E”教学模式在21世纪初被引入我国,在教学实践方面也开展了相关研究,例如,在物理、化学、生物等理科学科和高中地理中加以探索实践应用,而在初中地理教学领域的相关研究较少。“5E”教学模式强调学生在认知冲突的前提下,引导其在进行自主探究、建构知识的过程中,将所习得的表层知识和能力迁移运用到具体实践中,由此促进学生知识建构、探究思维和能力的发展,这与新课标的课程理念相契合,同时,对落实初中地理核心素养培育,积极探索地理跨学科主题学习课堂教学实践,丰富一线课堂教学经验提供可操作途径。
2.基于“5E”教学模式的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意义
(1)落实核心素养发展要求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三大方面、六大素养[4-5](图1);是每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6],其中,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构成文化基础。本文基于“5E”教学模式的“地理+艺术”跨学科主题学习实施策略,以“5E”教学模式为课堂教学设计提供理论指导,将地理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作为本节教学内容综合学习的方式,积极探索将地理学科的科学精神和艺术学科的人文底蕴相融合,由此共同促进学生具备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最终促进学生在课堂探索中形成学科核心素养。
(2)活化地理课程,实现跨学科素养联动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1]。其性质决定了新时期地理课程内容选择更加关注学生未来发展和社会建设需求。因此,地理教学需要立足“全面发展的人”的培养目标,优选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地理素材作为情境,将地理知识情境化、问题化,有利于学生调用多学科理论知识作为支撑,促进探究动力的持续性发生与迁移拓展,由此实现多学科核心素养联动与共同培育。
基于“5E”教学模式的“地理+艺术”跨学科主题学习立足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同时,探索融合艺术学科核心素养[7],在真实问题的发现和解决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团队合作、沟通能力、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在有效活化地理课程内容体系的同时,提升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促进学科核心素养内化与生成(图2)。
(3)回归培育主体,促进学习方式转变
新课标倡导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1],依据学生认知基础和成长规律,建构对提升核心素养有意义的地理学习活动过程。“5E”教学模式以“引入、探究、解释、迁移、评价”五大流程为跨学科主题学习提供具体实践路径,促使探究落到实处,实现从被动到主动的学习状态转变,促进学生主体性和能动性在探究活动中不断生成与发展[8]。
地理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同样需要凸显学生主体,关注学生发展,基于学生生活实际设置真实情境,聚焦真实问题的发现和解决,设计多层次、多学科的学习探究任务[1]。另外,基于“5E”教学模式的跨学科主题学习应从学生内在主动性出发,鼓励学生主动实践、乐于探究、勇于拓展。
二、“5E”教学模式下的“地理+艺术”跨学科主题学习思路建构
以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黄土高原”一课为例,本文以黄土高原为研究主题,以地理课程内容为主干,以“5E”教学模式为支撑,发挥地理学科的自然科学属性,同时,挖掘并研究区域人文科学素材,运用并整合艺术课程的相关知识和方法,关注学生主体地位和探究能力、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以艺术表现和物化成果为基本学习成果,促进师生共同发展。“地理+艺术”跨学科主题学习方式可有效培养学生从时空观念出发,客观、全面地看待黄土高原的发展,从而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能力。“黄土高原”跨学科主题学习整体设计思路如图3所示。
三、“5E”教学模式下的“地理+艺术”跨学科主题学习基础分析
1.新课标与教材分析
新课标对本节的要求为“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出某区域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特征,说明自然条件对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认识因地制宜的重要性;进行野外考察或运用相关资料,说明自然环境与地方文化景观之间的关系”。
“黄土高原”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第六章“北方地区”的内容,属于中国地理“认识区域”部分。本节内容的知识框架主要分为:①文明的摇篮;②风吹来的黄土;③严重的水土流失;④水土保持。本文教学内容设计为第一课时,只涉及前三部分内容。
本文除借助艺术学科作为情境主线外,还涉及历史学科(史料归纳)、工程学和数学(实验操作)等内容。结合黄土高原真实景观,拓展教材内容,丰富学生对区域的认识范畴,立足区域特征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通过多种活动形式让学生“动起来”,力求将主题内容具体化、形象化,使学生“看得见、摸得着”。
2.学情分析
知识方面:经过八年级上册中国地理自然人文要素的系统性学习,尤其是对中国河流部分——黄河特点的系统性认识,学生掌握了河流特征的分析方法。黄土高原是黄河中游流经的主要区域,是对上册内容的延伸,为学生分析本节内容区域特征提供了理论知识的支撑。但在本节课中,教材突出以认知和求证的思路组织教材内容,所以在实例分析、模拟实验及议题讨论等活动中,对学生的知识融合能力提出一定挑战。
能力方面:学生能较全面、系统地认识区域的地理特征,已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本节教学设计中突出其有别于其他区域的特殊性和差异性,引导学生掌握认识区域的重要方法。
兴趣方面:黄土高原主要位于陕西、山西等省区,对于江淮地区的学生而言认知较少,陌生程度较高。本节课借助七年级音乐教材中一首黄土高原民歌作为情境引入,拉近学生与黄土高原的距离,通过将身边自然环境与黄土高原进行对比的方式,加深对区域特征的跨维度认知。
四、“5E”教学模式下的“地理+艺术”跨学科主题学习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设计
根据新课标内容分析、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基于“5E”教学模式五大流程,融合艺术学科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探究过程中,体验问题解决的过程,实现跨学科知识网络建构和能力培养,最终实现核心素养的培育目标。教学目标如图4所示。
2.教学过程设计
“民歌中的黄土高原”教学过程设计,基于“5E”教学模式的五大流程为课堂发展路径,以彼此联系、环环相扣、梯级设计的问题链深化学习活动,引发学生好奇心。在不同活动方式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其全身心投入情境,在探究中发现并解决问题,促进学生由浅层思维向高阶思维发展,实现深度学习。教学过程设计如表1所示。
3.评价加持,动态生成
面向“全面发展的人”,落实核心素养的培育,离不开适宜评价量规的制定。本节课以小组活动为主,在“黄土高原特色农产品推介会”活动环节,使用表2所示的评价量规对学生进行评价。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教师在教学开始前使用希沃白板的摄像功能录制课堂教学,真实全景记录师生课堂行为,为过程性评价提供依据。课堂表现评价单(表3)由教师在课后发放给学生,学生根据自身课堂表现进行填写。评价渗透在各个教学环节中,注重评价学生动手、探究和协作等能力,评价主体采用学生自评、互评和师评的形式,兼顾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2]。
五、总结
本文基于“5E”教学模式的特点和五大流程串联、推进课堂教学,以晋陕民歌艺术体验串联 “黄土高原”一课的地理知识,引导学生在问题链的引导下,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习地理知识、建构跨学科知识脉络,将学科核心素养内化并化为对未来生活有用的能力。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小组探究、实验验证、舞蹈音乐体验等多种类型活动设置,全方位调动学生兴趣,全身心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注重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量表的制作和实施,让课堂学习和活动最终落实到学生发展,切实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
地理跨学科主题学习并不否认学科性质,而是充分认可地理学科和艺术学科各自的学科独立性和育人价值,但在围绕研究主题进行跨学科主题学习,依然以地理课程内容为主干,整合艺术课程的相关知识和方法,由此开展综合学习,促进学生由浅层思维向高阶思维发展,实现深度学习,促进多学科知识回归到为“全面发展的人”培育而实践。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王宁波,孟丽红.STEM教育理念下“5E”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设计研究[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3(11):53-56,80.
[3] 基于5E模式的地理模拟实验教学探索与实践——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实验教学为例.新课程评论,2021(11):103-110.
[4] 罗春宇.跨学科主题学习视角下的“地理+语文”教学实践探究——以“长江”为例[J].地理教育,2023(4):16-19.
[5]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正式发布[J].上海教育,2016(27):8-9.
[6] 王卫华,罗丰.基础教育新课标中核心素养的一体化设计及学段要求[J].课程·教材·教法,2023,43(4):19-27.
[7]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8] 姚炳华.地理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教学实践与反思——以“南烛特色农业发展”为例[J].地理教育,2023(4):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