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1月23日,中国探月工程正式立项,中国航天事业迈向深空探测的新纪元。20年来,从环绕月球拍照片,到世界首个航天器着陆月球背面,再到成功带回月球“土特产”,我国制定的“绕”“落”“回”三步走战略圆满收官,为人类月球探索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
2007年,嫦娥一号的成功发射,开启了中国探月工程的“绕”阶段。在经过多次变轨后,嫦娥一号成功进入月球轨道,并获取了全月球的高分辨率立体图像,这是中国人首次获得自己的科学数据。
嫦娥一号累计飞行494天,其中环月482天,比原计划多飞了117天;飞行期间经历3次月食;传回1.37TB有效科学探测数据;获取了全月球影像图、月表化学元素分布、月表矿物含量、月壤分布和近月空间环境等一批科学研究成果,填补了中国在月球探测领域的空白。
2010年,嫦娥二号发射,它搭载了高清晰度相机,对月球进行了更为详细的探测。嫦娥二号不仅圆满完成了对月球的探测任务,在半年设计寿命期满后,又开展了多项拓展试验,开创了中国航天通过一次发射开展月球、拉格朗日2点等多目标多任务探测的先河,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造访拉格朗日2点的国家,开启了中国深空探测的新征程。
2012年,嫦娥二号与国际编号为4179的图塔蒂斯小行星由远及近“擦肩而过”,最近交会距离不到1公里,首次实现了我国对小行星的飞越探测,成为我国第一个行星际探测器。
2013年,嫦娥三号落月探测器被直接送入地月转移轨道,后于月面软着陆,首次实现了我国对地球以外天体的软着陆,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落月探测技术的国家。
在着陆月面的过程中,驮着玉兔号月球车的嫦娥三号着陆器在落月时利用1500~7500牛变推力发动机、降落相机等,克服了反推减速、自主控制和着陆缓冲三大技术难点,安全落在了月球虹湾以东区域。它采用的悬停、避障的智能着陆技术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嫦娥三号着陆器携带了地形地貌相机、降落相机、极紫外相机、月基光学望远镜等4种有效载荷;玉兔号月球车则携带了全景相机、测月雷达、红外成像光谱仪、粒子激发X射线谱仪共4种载荷。其中,极紫外相机、月基光学望远镜、测月雷达在月球表面探测中均属世界首次使用。
2018年,嫦娥四号携带“玉兔二号”月球车成功发射,并在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内的冯卡门成功着陆,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航天器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勘察。
2019年,嫦娥四号着陆器通过“鹊桥”中继星传回了世界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这是人类探测器首次在月球背面拍摄的图片,揭开了古老月背的神秘面纱,为月球背面的科学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
2020年,嫦娥五号的成功发射和返回。嫦娥五号在月球风暴洋区域着陆,完成了自动采样,并将样品带回地球。这一成就不仅展示了中国航天技术的成熟,也为科学家们提供了研究月球物质成分的宝贵机会。
嫦娥五号实现了我国开展航天活动以来的四个“首次”,即首次在月面自动采样、首次从月面起飞、世界首次在38万千米外的月球轨道上进行无人交会对接、首次带着月壤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返回地球,使航天技术获得了很大提高。
探月工程始终秉持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合作共赢的原则,“嫦娥”既是中国的,又属于全人类,为国际科技合作提供了广阔舞台,为全球深空探索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2024年,嫦娥六号完成了人类历史上首次月球背面采样和返回,突破月球逆行轨道设计与控制、月背智能采样和月背起飞上升等多项关键技术。
与地面起飞相比,嫦娥六号上升器没有固定的发射塔架系统,而是将着陆器作为“临时塔架”。嫦娥六号从月球背面起飞,无法直接得到地面测控支持,而需要在鹊桥二号中继星辅助下,借助自身携带的特殊敏感器实现自主定位、定姿,工程实施难度更大。
嫦娥六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是我国建设航天强国、科技强国取得的又一标志性成果,是我国探月工程的重要里程碑。
随着探月工程的不断深入,我国已经开始规划未来的探月任务。新阶段的目标是在月球建立基地,并开发利用月球资源。
未来,嫦娥七号和八号将着陆在月球南极,探测水冰资源、月球内部结构,并为构建国际科研站做准备。这些任务的成功将为人类对月球的了解带来新的飞跃,并为未来的深空探索奠定基础。
2024年是我国探月工程实施20周年。探月工程聚焦关键核心技术领域持续攻关,在科学发现、技术创新、工程实践、成果转化、国际合作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走出一条高质量、高效益的月球探测之路,为我国航天事业发展、为人类探索宇宙空间作出了重大贡献。
从建设着陆起飞试验场等大型试验设施到建成深空数据接收站、样品存储中心和可与美欧比肩的全球深空测控网,从研制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到建设低纬度海南文昌发射场……一张蓝图绘到底,全国上下一盘棋。
外层空间是人类的共同疆域,空间探索是人类的共同事业。2019年,嫦娥四号的奔月之旅搭载了多国科学家参与研制的4台科学载荷;嫦娥六号搭载4个国际科学载荷;嫦娥七号任务已遴选6台国际载荷;嫦娥八号任务向国际社会提供约200公斤的载荷搭载空间,已收到30余份合作申请……探月工程始终秉持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合作共赢的原则,“嫦娥”既是中国的,又属于全人类,为国际科技合作提供了广阔舞台,为全球深空探索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20年来,这样一项规模宏大、系统复杂、高度集成的工程,相继突破地月转移轨道设计、月面软着陆、月面起飞上升、月轨交会对接、高速再入返回等关键技术,推动新器件、新材料、新工艺、新能源等领域技术创新,创下了“指标不降、进度不拖、经费不涨、超额完成任务”的中国奇迹。
奔月,是中华民族亘古的梦想。我国探月工程,是寄托自古以来中国人梦想的“圆梦工程”。科技工作者以点滴实干,汇聚成建设科技强国的强大合力,成就伟大事业,为他们点赞!
◎ 来源|综合新华社、人民日报、科技日报、锐科技、央视科教、广州日报、北京日报、北京科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