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躺”和“卷”,怎么选

2025-01-01 00:00:00林佳璇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5年1期

关键词:竞争比较;心智化;表达性艺术治疗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5)01-0039-04

【活动理念】

在中学校园中,网络词“内卷”和“躺平”常被学生挂在嘴边。在初三的备考压力下,有的学生将良性竞争演化成了无意义的或非理性的比较,将他人的学习表现变成了衡量自己学习好坏的标准。有的学生几经挫折,深受打击,难以振作,开始不思进取,甚至瞧不起勤奋努力的同学。这种状态会给学生的心理带来不良的影响。简单的调整情绪管理策略并不能完全帮助学生解决这个问题,因此,本节课作为补充,从心智化的角度帮助学生调整心态。

团体动力学理论认为当个体身处团体之内时,就不再是互不相关的个体,而是一组相互作用的关系。这组关系就是团体动力,团体动力分为热身、转换、工作和结束四个阶段,它使得成员与成员之间相互影响,最终能实现调整成员行为和促成团体目标的目的,心理活动课就是一个典型的团体活动。

心智化理论表明,心智化是个体借助于有意的心理状态(如欲望、需要、感受、动机等),通过显性或隐性的方式,来理解和解释自己和他人行为的心理过程。它可以培养出一个观察自我的头脑,使个体能够理解自己为什么这样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和情绪,从而看到自己的本来面目。

本节课以团体动力学理论为依据,借助心智化理论进行设计。通过团体活动的四个阶段帮助学生客观看待“内卷”和“躺平”,看到其中的情绪和想法,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找到“内卷”和“躺平”的平衡点。

【活动目标】

1.认知目标:使学生认识“内卷”与“躺平”的表现以及背后的原因。

2.情感目标:提高学生对自身状态的觉察,激发学生从“内卷”与“躺平”状态走向平衡状态的动力。

3.行为目标:使学生掌握自我照顾和努力拼搏的平衡方法。

【活动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掌握自我照顾和努力拼搏的平衡方法。

难点:通过理解“内卷”和“躺平”的形成机制,引导学生找到平衡方法。

【活动方法】

讲授法、小组讨论法、折纸法、舞蹈法。

【活动准备】

多媒体课件、彩色笔、白纸。

【活动对象】

初三年级学生

【活动时长】

40分钟

【活动过程】

一、团体热身:身体,请回答

师:请分享一个曾经让你纠结选择“躺平”还是“内卷”的情景,其他同学用身体呈现自己的选择。选择“内卷”就作小虾米状,选择“躺平”就背靠椅背瘫坐。

生1:睡午觉的时候,我同桌总是偷偷写作业,我很纠结要不要放弃午睡,起来写作业。

生2:我朋友收到的生日礼物都很贵,而我还没给他买,我很纠结要不要也买一个很贵的礼物。

生3:少年宫兴趣班有个比赛,我的队友找老师加了课时,但少年宫离我家挺远的,如果我也加课的话,很晚才能回到家。

师小结:原来,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这么多让我们纠结的情景,到底应该选择“内卷”还是应该选择“躺平”呢?又或者还有其他的选择?

设计意图:通过身体表达引入主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言语诉说的方式让学生迅速找到自己的困境,激发学习动力。

二、团体转换:将“卷”/“躺”进行到底

活动规则:将学生分成6个小组,每个小组从上一个环节提到的情景中选择一个最有共鸣的情景,选择“躺平”或“内卷”,并商量一下具体怎么“躺”或者怎么“卷”。

小组轮流上台表演,教师化身外界传声筒,传递外界家长/老师/同学的评价(赞同或反对,鼓励或阻止等)。学生可以根据评价内容调整自己的表演,也可以选择保持不变。

师提问:听到外界的声音,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生4:很烦,不想听。

生5:很累,他们想说就说吧,无所谓。

生6:火气很大,很想骂回去。

师:你的选择,会因为外界的声音而动摇吗?

生7:我本来已经想好选择“躺”了,但是被说了之后还是想再努力一下。

生8:不会,这已经是我“卷”的极限了,再“卷”下去,我就要废了。

生9:会啊,不然爸妈就会一直说我,我继续“卷”的话就能少听他们唠叨。

生10:看情况吧,如果这些话有道理,我会听的。但如果我实在做不到的话就算了,我不会勉强自己。

师:在“躺平”或者“内卷”的时候,外界的声音是否也是你会对自己说的话呢?

生11:不是,我觉得我没有那么“卷”。

生12:是,我也会担心考不上高中,但我就是做不到一直“卷”,我觉得很累、很辛苦。

生13:是,我每次都想早睡,但一直都睡不着,然后就起来继续看书了。

师小结:好像无论选择“躺平”还是“内卷”,都会引发他人的议论,看似是外界的声音,实际上,我们自己可能也会这么对自己说。这些纠结到底是怎样的渴望?或许我们应该听听内心的声音。

设计意图:通过外界声音的催化,将选择的影响展示出来,促使学生自省内心的想法。激发调整的动力,进行初步的自我调整。

三、团体工作

(一)内心,请发声

学生用桌面上的白纸展示“躺平”和“内卷”的状态。

师:请分享你们的作品,并说说作品背后的想法。

生14:我的“内卷”是揉在一起的纸团,像我的思绪一样,皱皱巴巴的。

生15:我的“内卷”是卷好并压扁的纸条,我经常会觉得自己被压扁了,好想就这样一动不动。

生16:我的“躺平”是把纸揉皱了再压平,很多时候我歇一会儿、躺一会儿就很焦虑,根本没办法好好“躺平”。

生17:我在纸上抠了几个洞,我也不知道这算“内卷”还是“躺平”,我总是边学边玩,不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

教师用白纸展示自己理解的“内卷”,并与学生互动。

师:当我们“内卷”的时候,我们是在担心什么?

生18:担心会被落下,赶不上别人。

师:是的,我们会觉得自己怎么做都不够好。大家看这张卷得很紧的纸,如果这张纸代表了一个同学,那么,他现在是怎样的状态?

生19:整个身体都挤在一起。

生20:裹得严严实实的,密不透风。

师:在这种情况下,他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生22:很煎熬,很焦虑。

生23:很压抑,都快抑郁了。

师:在这样的感受下,他的学习和人际关系会怎样?

生24:学习应该还可以,人际关系可能不太好。

生25:可能很烦躁,学不进去,成绩也不好,跟朋友也没什么共同话题。

师:当我们过度“内卷”时,有时甚至会把自己逼到墙角,也没有办法容纳其他人走进来。因此很难真心实意地跟别人做朋友,同时也忘记了自我表达的重要性。

教师用白纸展示自己理解的“躺平”,并与学生互动。

师:“内卷”实在是太可怕了,不行,我要拒绝“内卷”。现在,我把纸展开,这张光滑平整的纸代表这个同学完全“躺平”了,你们觉得他会满意吗?他的心里会怎么想?

生24:他已经摆烂了,不努力了,甚至有点儿自暴自弃了。

师:他一开始就是这样的吗?

生25:不是的,他之前还是努力的,只是“卷”得不开心。

师:他前面的努力可能没有达到心理预期,所以现在他不再努力了,他觉得“反正努力也没有用,干脆‘躺平’吧”。为什么会这样呢?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生26:可能是因为习得性无助。

生27:背后的原因可能是觉得自己不行、自己不够好。

师小结:很多时候,即使努力暂时没有结果,我们也要勇敢面对。有的同学即使早早躺在床上,也会翻来覆去地睡不着,虽然身体已经“躺平”了,但是内心还是想要继续“卷”,对“卷”的结果有极致的追求。那么,除了“躺平”和“内卷”,还有其他的选择吗?二者的中间状态是什么样的?

学生用桌面上的另一张白纸探索“躺平”和“内卷”的中间状态。

师:请分享你们的新想法。

生28:可以把它做成一个喇叭。

生29:可以将它卷成一个卷筒,这个卷筒能一直向前滚。

师小结:是的,卷筒可以自在地向前滚动,就像一个圆一样。在生活中,我们要鼓励自己有追求,在努力的过程中也不要忘记,我们身边有可以依靠的家人和朋友。当我们疲惫的时候,可以短暂地休息一下,休息并不意味着不努力,它是一种自我照顾的方式,我们可以在自我照顾与努力拼搏中找到一个平衡点。

学生展开小组讨论,回顾热身环节中提到的困境,思考如何在努力向前和自我照顾中做好平衡。讨论结束后,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分享本组的讨论结果。

生30:可以找一个“作业搭子”,要做作业就一起做,休息时就一起去打球,劳逸结合,学习效率会更高。

生31:没有必要给朋友买特别贵的礼物,送他喜欢的东西就行,心意是最重要的。

生32:不用专门找兴趣班的老师加课,可以在课间向老师请教问题,按照老师的建议试试,或者私下找参赛队员一起讨论难题。

(二)做平衡的“圆”

活动规则:每位学生设计一个可以代表平衡状态的动作(与圆相关),每个小组长将本组成员的动作联合起来,创作一个10秒钟的小舞蹈,跟随音乐上台展示。

学生进行创作,每个小组轮流上台展示本组的舞蹈作品。

师小结:在努力拼搏的时候,请不要忘记,我们并不是在孤军奋战,我们的身边还有亲朋好友。当我们在自我照顾的时候,不要忘了关注一下身边的朋友,他们可能也需要我们的支持。

设计意图:通过纸张模拟心理状态,帮助学生探索“躺平”和“内卷”背后的情绪、想法和后果,从纸张的平衡状态联想到自身的调整方向。

四、团体结束:滚动吧,能量棒

活动规则:学生在白纸的一面写上努力的方式和可以寻求的支持资源,在另一面写上自我照顾的方式,自制一个能量棒圈筒,并用彩色笔进行创作装饰。

师总结:有时候,“躺平”和“内卷”是我们对自己的调侃;有时候,“躺平”和“内卷”是我们保护自己不受伤的方式。在努力拼搏和自我照顾中做好平衡,可以寻求支持,也可以为他人提供帮助,让我们的能量棒滚动起来。青春正好,少年前进!

设计意图:进一步总结强调主题,提高学以致用的可能性。

【活动反思】

本节课运用心智化理论,结合初三学生的学习状态开展教学。在热身环节中,学生用身体动作直观地呈现自己的选择,通过身体表达诉说内心;在转化环节中,针对最有共鸣的困境,鼓励学生向内探索;在工作环节中,学生用折纸的方式直观地表达内心的状态,并探索背后的情绪、想法、渴望等,促进学生对“躺平”和“内卷”有更进一步的理解,从而帮助学生在生活中更好地关注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调整自己的行为。

在本节课上,学生表现出较强的倾诉欲,在“内心,请发声”和“做平衡的‘圆’”活动环节,学生的参与度非常高。在活动中,学生唤醒了自己的身体,吐露了自己的心声,后续提出的平衡方法也更切合实际、容易付诸行动。

但是,本节课的设计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躺平”和“内卷”两个词在一定程度上概括了学生的状态和想法,在活动中,要澄清这两个词背后的情绪、想法和渴望,并用语言表述出来,这对部分学生来说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在引导语上仔细斟酌,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专家点评】

这节课的主题聚焦可能引发学生厌学心理的两种状态,即“躺平”和“内卷”,围绕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难题,如“在努力的过程中感到辛苦,但是不‘卷’不行或努力了一下就累了、想放弃了”开展教学,是一节兼备深厚内涵与特色亮点的优秀课例。

第一个亮点是本节课的活动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从身体回答到内心的声音再到用纸张呈现平衡状态,一步步带领学生从行动、情绪和语言中探索和表达自己。第二个亮点是本节课运用了表达性艺术治疗的方式,学生通过动手折纸,直观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教师用纸张呈现共情的部分,有趣也有意义,更具象化地从外观察自己,再用语言梳理自己,帮助学生更好地表达和理解。第三个亮点是本节课采用了舞蹈的形式。学生用与圆相关的动作代表两种状态的平衡,当所有学生跟随音乐一起舞动时,彼此之间的理解和支持也在流动。

点评者:杨阳,广东省广州市中小学心理特约教研员、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教师发展中心心理研训员。

编辑/李梓萌 终校/卫 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