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心理危机;求助信号;支持帮助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5)01-0031-05
【活动理念】
心理危机是指由于突然遭受严重灾难、重大生活事件或精神压力,使个体的生活状况发生明显的变化,出现了用现有的经验难以克服的困难,从而陷入心理失衡的状态。心理危机的产生不但与个体经历的事件有关,还与解决问题的有效资源有关。
个体解决问题的资源既包括个体内部资源,也包括环境因素等外部资源。妄自评价心理危机个体敏感、脆弱,给他们贴标签,歧视心理危机个体等行为均是缺乏同理心的表现,甚至可能会对他们造成二次伤害。让学生正确理解心理危机,是进行心理危机干预的第一步。
根据小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以及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专业性特点,本课以“对心理危机个体抱有同理心与同情心”为切入点,将时间前移,回溯危机事件,引导学生识别心理危机个体发出的求助信号,帮助其挖掘外部资源,整合社会支持系统,激发系统中的每个人用恰当的方式给予心理危机个体力所能及的帮助和心理支持,搭建起全员参与的学生心理健康保护网,避免极端事件的发生。
后疫情时代,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中小学生自伤及自杀的新闻屡见不鲜,且逐渐呈低龄化趋势。小学生出现重大心理危机、发生极端事件(自杀及自伤)的情况相对较少,但正处于或曾经处于一般心理危机中的小学生不在少数。不少小学高段学生同时面临亲子关系紧张、学习压力大、同伴冲突增多、缺乏休闲娱乐时间等多重心理压力,情绪不稳定,遇事易冲动,一旦遇到较大的挫折,就容易陷入不良的“刺激—反应”模式,做出极端行为。
小学高段学生的自我意识较强,他们非常在意周围人(尤其是同伴)的评价,如果出现心理危机时能得到周围人的理解和同情,就能极大程度地减轻自己的心理负担。同时,同伴作为学生在学校相处时间最长的对象,彼此之间的认识和了解程度远超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因此,如果能利用好这一资源,使学生及时识别同伴发出的求助信号,并在第一时间为其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或向教师求助,将有效减少极端事件的发生。
【活动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识别心理危机个体的异常行为,了解其发出的求助信号;
2.引导学生尝试用恰当的方法给予心理危机个体力所能及的帮助和支持;
3.使学生学会关爱自己和他人,激发积极乐观的生命态度。
【活动重难点】
使学生理解每个人都可能遇到心理危机,了解并识别心理危机个体发出的求助信号,并尝试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提供帮助。
【活动方法】
讲授法、小组讨论法、角色体验法、案例分析法、集体雕塑法。
【活动准备】
多媒体课件、任务卡、A4纸、困难程度值卡、姓名卡、眼罩、信号卡。
【活动对象】
六年级学生
【活动时长】
一课时
【活动过程】
一、课前任务
任务一:我的故事
教师向每位学生分发一套任务卡。其中包括:角色卡—谁;环境卡—在哪里;事件卡—干什么。
任务要求:请你分别在三张卡上写上“谁(自己的名字)、在哪里、干什么”,使其形成一句完整的话。例:某某、在一楼男厕所的洗手池、给一位男生清理脸上的鼻血。
任务二:写出成长困难
任务要求:请结合你的成长生活经历,写下现阶段自己或同学可能遇到的困难,选择其一写下即可。
任务三:写下温暖事件
任务要求:请结合你的成长生活经历,写下你曾经经历过或听说过的温暖事件。
二、感受斑斓的光
师:欢迎同学们来到心理课堂,大家还记得我们的课堂约定吗?
生:相互尊重、主动参与、认真倾听、真实表达。
师:在课前任务中,每位同学都写下了“我的故事”,现在我们来玩升级版“我们的故事”游戏。
活动要求:
被邀请到的学生,按角色卡、环境卡、事件卡的顺序大声读出自己书写的内容。
师:在刚刚的故事分享中,大家有什么感受?
生:有趣、出人意料……
师小结:没错,生活就是这么有滋有味,丰富有趣,充满斑斓绚丽的光彩。
设计意图:强调课堂约定,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感受生活中五彩斑斓的光。
三、看见危险的光
师:但生活也并不总是充满阳光,它也有让人揪心、难受甚至压抑的时刻,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三个真实的故事。
PPT同步出示三张图片。
图1:3名小孩在某小区13楼的楼顶玩耍打闹。
图2:一位网红在高楼平台边上摆出瑜伽姿势拍照。
图3:一位名叫小忧的六年级学生坐在32楼的楼顶边缘发呆。
师:你们会去图片上的这些地点吗?为什么?图片中这几个人为什么会去这些地方?你对他们的行为有什么看法?假如你看到这些情景,你会怎么办?
学生展开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着重引导学生发现以下几点:
图1:不当游戏带来安全问题:小朋友想玩很正常,但不能去危险的地方。
图2:不当行为经过网络传播会产生不良影响:网红想被认可很正常,但要避免做出危险的行为。
图3:心理困扰带来心理问题:遇到困难很正常,但不要做出伤害自己的行为。
师:回顾你们在课前任务中写下的困难事件,你觉得图3的小忧可能会遇到你写下的这个困难吗?她可能会有怎样的感受?
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回答。
师:困难可能让我们压抑、难受、痛苦。如果困难有颜色、有形状的话,你们觉得它会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请在A4纸上画一画。
学生完成绘画任务,画完后举起作品,同桌之间进行简单的交流。
师小结: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在和困难的博弈中,我们的能力会增长,解决问题的方法会变多。战胜了困难后,我们会觉得非常有成就感,但有时候,我们也会被困难暂时困住,这时我们可能会觉得难受、痛苦,生活仿佛失去了色彩,变得黑暗而压抑。被困住是一种怎样的感觉呢?有没有办法可以守护被困住的同学,点亮他们心中的光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的世界,一起去“守护心中的光”。(板书:守护心中的光)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讨论并了解图片中不同的角色将自己置于危险环境中的原因,激发学生的理解心与同情心,尤其是对学生小忧的理解与接纳,探讨小忧出现心理危机的可能原因,初步感受困难,引出课题。
四、守护心中的光
(一)角色体验:感受“被困住的我”
师:被困住,是一种怎样的感受?让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吧。
活动要求:
1.所有学生保持安静;
2.小组长在组内随机抽取一张成员姓名卡,被抽到的学生扮演“被困者”,背对小组成员坐在桌上,同时戴上眼罩;
3.其余组员扮演“被困者”可能遭遇的“困难”,并抽取困难程度值卡片,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根据自己抽到的困难值使用相应力度,用手禁锢、压制或束缚住“被困者”。
学生分组完成活动。
活动结束后,教师采访“被困者”:
师:当被这么多“困难”困住时,你有什么感受?
生:不舒服、难受、痛苦……
师:如果可以的话,你希望能有些什么不一样?
生:我想有人能帮帮我。
师:谢谢“被困者们”认真的体验和分享,老师想请同学轻轻拍拍你们的背,帮你们从刚才的糟糕体验中回到现实,可以吗?
师:请同学们轻拍他们的背或者握握他们的手,抱抱他们,帮助他们回到现实。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验被困住的感觉,使其认识到心理危机是成长过程中的正常经历,引导学生理解、接纳深陷于心理危机中的个体,激发助人动机。
(二)案例分析:发现求助信号
师:刚刚我们一起体验了被困住的感觉,在被困住时,我们会感到难受、痛苦、压抑、委屈,世界仿佛黯然失色,周围漆黑一片,看不到希望和光亮。就像小忧一样,她现在就正处于这样的至暗时刻中。其实,早在一个月前,小忧就发出了若干求助信号,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吧。
PPT同步出示案例内容并播放语音:
小忧是一名六年级的学生,以前的她,性格开朗,乐于助人,学习成绩优异。然而,这一个月以来,同学们发现她越来越奇怪:她变得很容易烦躁和生气,频繁地与同学起冲突;常常一个人躲在厕所里哭;反复失眠,黑眼圈很重,显得没有精神;注意力难以集中,精神恍惚,上课总是打瞌睡,作业完成得也不好,成绩越来越差,多次被老师点名批评;有时候还会说一些奇怪的话,比如“我怎么什么都做不好”“活着一点儿意思都没有”……
师:请同学们在小组中讨论,小忧发出了哪些求助信号?
学生展开小组讨论,讨论结束后,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分享本组的讨论结果。
师小结:感谢同学们的分享。我们可以将这些求助信号归为以下几类:异常的情绪、奇怪的行为、厌世的言语,以及其他(生理、精神状态以及认知方面)。如果我们能及时敏锐地觉察这些求助信号,第一时间伸出援手,帮助小忧点亮心中的光,或许她就可以更有效地应对心理危机,走出人生的至暗时刻。
设计意图:通过呈现小忧的案例,使学生们在小组讨论中了解并识别心理危机个体发出的求助信号。
(三)集体雕塑:提供帮助和支持
师:同学们愿意帮助小忧吗?
生:愿意!
集体雕塑活动要求:
1.随机选择一名学生扮演小忧,背对着同学们坐在桌上并戴上眼罩;
2.挑选若干名学生扮演“困难”,分别抽取困难程度值卡片,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根据抽到的困难值,选择相应力度,用手禁锢、压制或束缚住小忧;
3.挑选一名学生扮演助人者,上台提供帮助并定格。
4.其余学生扮演观察者。
小忧就位后,教师先请台下的学生们回顾自己在课前任务中写下的困难,每位学生先分享小忧可能遇到的困难,再上台。每出现一个困难,教师就给小忧贴一张信号卡。
生:小忧可能在学校被同学孤立了。
生:小忧的父母可能离异了。
……
此时,教师采访小忧:
师:这么多困难困着你,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感受?
小忧:不舒服、难受。
师:如果可以的话,你希望有什么改变?
小忧:我希望有人能帮帮我。
师:同学们,小忧正经历人生的至暗时刻,她遇到了学习成绩下降、被同学孤立、父母离异等一系列困难,她感觉非常难受和痛苦。请同学们仔细体会她当下的处境和感受,想一想我们能为她提供哪些帮助,从而点亮她心中的光呢?
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分享帮助小忧的方法。
师:请助人者走到小忧面前,做出帮忙的动作并定格。
师:台下的同学们还有谁想帮助小忧?不管你现在是否想出了具体的方法,只要你想要帮助她,就请用动作表示出来。
台下的学生纷纷表示想要帮助小忧。
师:小忧,听到有人愿意帮助你,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感受?
小忧:我感觉很温暖,很感动。
师:请你猜一下,大概会有多少同学愿意帮助你?如果你准备好了,就请你摘掉眼罩,转过身来看一看。
扮演小忧的学生摘掉眼罩,转过身,看到几乎所有同学都用动作定格,表示想要帮助自己。
师:小忧,看到有这么多想要帮助你的人,你有什么感受?现在的你有没面对这些困难的勇气与力量呢?
小忧:我觉得我很幸运也很幸福,我有力量也有勇气去面对困难了。
师:请所有想要帮助小忧的同学们一起鼓掌,为小忧加油打气,鼓励她战胜困难吧!
学生鼓掌,小忧努力挣脱束缚。
师:小忧,你现在有什么感受?
小忧:我感觉轻松多了。
师:战胜困难后,你身上贴的这些“信号”还在不在?
小忧:不在了。(撕掉信号卡)
教师采访助人者:
师:作为助人者,你现在有什么感受?
生:快乐、有成就感、替小忧感到高兴。
教师采访台下学生:
师:你们有什么感受?
生:能帮助到小忧,我很高兴,也很自豪。
师:谢谢小忧,谢谢所有的同学!请大家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刚刚我们一起想了很多方法帮助小忧,你们的帮助就像一束束温暖的阳光,给小忧带去了力量和希望。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之下,小忧的生活会再次充满阳光。
师:刚刚我们用了哪些方法帮助小忧?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并分享。(板书:理解安慰、行动支持、鼓励、代其求助、陪伴左右……)
师小结:今天我们一起用这些办法守护了小忧心中的光,给予小忧战胜困难的力量。假如有一天,当我们自己身处困境时,请相信我们身边也一定会有很多人来帮助我们,给予我们光,带给我们温暖和能量,陪伴我们前行。
设计意图:强化心理危机个体的社会支持系统,激励学生尝试用恰当的方式给予心理危机个体力所能及的帮助和心理支持。
(四)温暖你我的光
播放视频:《2022感动瞬间》。
师:看完这个视频,你有什么感受?在你的生命中,曾出现过哪些温暖的瞬间?
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分享感受。
师总结:父母的悉心照顾、同学们的热心帮助、老师们的温暖陪伴、学校为我们创造的温馨校园环境……都是我们温暖彼此的印证,它们如同一束束璀璨的阳光照亮我们的世界,赋予我们力量,温暖我们的心灵。希望所有同学都能够成为小太阳,继续将这温暖传递下去,照亮自己也温暖他人,让我们一起追寻光,成为光,共同守护心中的光。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感受世间的温暖、来自他人的爱和善意,强化情感联结,形成助人和自助意识,升华课程主题。
【活动反思】
“小切口、真情景、活动性、体验性”是本节课的几大特点。整节课以心理危机的相关概念为理论指导,将培养学生对心理危机个体的同理心和同情心贯穿课程始终,层层深入,引导学生探究个体出现心理危机的可能原因,感受心理危机状态下的无助、无力、痛苦感,识别他人的心理求助信号(心理危机信号),并积极行动起来,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本节课的活动设计十分巧妙,把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外化,将角色扮演、集体雕塑等心理辅导技术融入课堂中,使抽象概念具象化,心理味十足。整体来说,教学目标达成度较高,课堂效果不错。但雕塑活动这一环节稍显混乱,如何丰富被困住的形式和深化被困住的体验,还需进一步探讨。
编辑/李梓萌 终校/卫 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