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乎其内
表达方式和语言风格,作为文章的形式要素,为内容表达服务。相同的表达内容使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和语言风格常常会收到截然不同的表达效果。表达效果好的文章,可以精准地反映出文章中情境和人物的状态,更好地传达作者的观点态度。阅读和鉴赏文章时,我们可以从表达方式和语言风格入手,品评文章表达效果。
一、分析表达方式,品评文章表达效果
常见表达方式有五种: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文章使用的表达方式不是单一的,而是具有多样性、灵活性、综合性。记叙,是作者通过一般性的陈述,介绍、交代人物、事件、环境及其发展演变过程。如《上图书馆》记叙了作者不同时期进不同图书馆的经历和感受,脉络分明。描写,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的状态、动作,景物的性质、特征,环境的色彩、布局等具体地描绘出来。如《拿来主义》用“捧着”“挂”等动作描写,讽刺国人崇洋媚外卖国行径,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观点态度。抒情,即作者在文章中抒发主观感受和思想感情。如《上图书馆》叙述了作者自己的切身经历,并抒发了对图书馆的礼赞、对知识的崇敬,给读者以启发和思考。议论,即分析、评论客观事物,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如《劝学》以议论为主,阐述了学习的意义、应持有的态度和可采取的方法,思辨性较强。
二、分析语言风格,品评文章表达效果
我们在阅读和鉴赏文章时,首先要关注文章的整体语言风格。不同体裁的文章,语言风格不同,如现实主义小说的语言大部分具有通俗易懂、口语化的特点。不同作家的作品语言风格也不同。然后要关注文章的语言表现方法,即用词、句式、修辞。用词包括使用方言、叠字叠词,善用动词等。句式包括长短句、整散句等。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等。如《劝学》善用比喻阐述道理,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的道理,设喻贴近生活,形式灵活多样,明白易懂。《师说》语言整散结合,兼以多种句式,语气多变,如“其皆出于此乎”是质疑语气,“吾未见其明也”是肯定且略带责备的语气,“其可怪也欤”是带有讽刺的感叹语气,语言错落有致。
出乎其外
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事实和证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身视察。做学问也是这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
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也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所见的书是何时何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也要问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成飞动的甲虫?有什么科学根据?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孟子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的著者的意思。法国的大哲学家笛卡儿也说:“我怀疑,所以我存在。”他的哲学就建立在对于万事万物的怀疑和明辨上。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选自顾颉刚《怀疑与学问》,有删改)
◆赏析
《怀疑与学问》这篇文章作为议论性文本,语言表达严谨缜密,大大加强了说理的效果。文中“最要紧最可靠、基本”等修饰语和表示范围的“许多、一切、都是”等限制词的使用体现了作者对事实依据的尊重。而“不论……都”“不仅……也是”等关联词语,更是强化了文本的逻辑性。四个“常常”引领的四个短句更是鲜明地体现了语言表达的严谨性。作者通过“怀疑、辩论、评判、修正”四个词语,阐明了从旧学说发展为“更新更善的学说”必经的复杂过程,每个词语都有明确的指向性,逻辑严密。
拓展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谈美感教育(节选)
◎朱光潜
物有真善美三面,心有知情意三面,教育求在这三方面同时发展,于是有智育、德育、美育三节目。智育叫人研究学问,求知识,寻真理;德育叫人培养良善品格,学做人处世的方法和道理;美育叫人创造艺术,欣赏艺术与自然,在人生世相中寻出丰富的兴趣。
三育对于人生本有同等的重要,但是在流行教育中,只有智育被人看重,德育在理论上的重要性也还没有人否认,至于美育则在实施与理论方面都很少有人顾及。
二十年前蔡孑民先生一度提倡过“美育代宗教”,他的主张似没有发生多大的影响。还有一派人不但忽略美育,而且根本仇视美育。他们仿佛觉得艺术有几分不道德,美育对于德育有妨碍。
托尔斯泰对近代西方艺术的攻击更丝毫不留情面,他以为文艺常传染不道德的情感,对于世道人心影响极坏。他在《艺术论》里说:“每个有理性有道德的人应该跟着柏拉图以及耶回教师,把这问题重新这样决定:宁可不要艺术,也莫再让现在流行的腐化的虚伪的艺术继续下去。”
这些哲学家和宗教家的根本错误在于认定情感是恶的,理性是善的,人要能以理性镇压感情,才达到至善。这种观念何以是错误的?人是一种有机体,情感和理性既都是天性固有的,就不容易拆开。造物不浪费,给我们一份家当就有一份的用处。无论情感是否可以用理性压抑下去,纵是压抑下去,也是一种损耗,一种残废。
人好比一棵花草,要根茎枝叶花实都得到平均的和谐的发展,才长得繁茂有生气。有些园丁不知道尽草木之性,用人工去歪曲自然,使某一部分发达到超出常态,另一部分则受压抑摧残。这种畸形发展是不健康的状态,在草木如此,在人也是如此。
理想的教育不是摧残一部分天性而去培养另一部分天性,以致造成畸形的发展;理想的教育是让天性中所有的潜蓄力量都得尽量发挥,所有的本能都得平均调和发展,以造成一个全人。所谓“全人”除体格强壮以外,心理方面真善美的需要必都得到满足。只顾求知而不顾其他的人是书虫,只讲道德而不顾其他的人是枯燥迂腐的清教徒,只顾爱美而不顾其他的人是颓废的享乐主义者。这三种人都不是全人而是畸形人,精神方面的驼子跛子。养成精神方面的驼子跛子的教育是无可辩护的。
(选自《谈修养》,有删改)
选文的语言风格有怎样的特色?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
(参考答案见下期中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