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聚焦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在新时代,全民教育、高等教育、个性化学习和终身学习成为了教育数字化发展的重要特征,加快教育数字化落地实施对于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起着战略性关键作用。
纵深剖析
1.教育数字化支撑教育均衡。教育数字化可以逐步缩小区域、城乡差距,大力促进教育公平,让亿万学子同在蓝天下,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2.教育数字化支撑个性学习。教育数字化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量身订制学习计划,实现每位学生的个性化健全发展。
3.教育数字化支撑教育变革。教育数字化可以突破学校边界,融合物理、社会和数字空间,聚焦学习者素养更新教育理念、创新学习内容、变革教育模式、重塑教育形态。
4.教育数字化支撑终身学习。教育数字化可以推动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
任务驱动
素材积累1:
教育数字化实现城乡教育的共生发展
借力数字化转型战略机遇,推动城乡学校高质量共生发展在探索中发展。云端课堂促进城乡教育资源的无缝对接,可以打破时空限制、实现资源共享、提供个性化学习选择,促进教育交流和合作,为城乡学校共生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数字画像通过收集和分析师生多维数据,为他们提供精准、全面的学情信息,可以助力城乡师生个性化成长。数据治理应用不仅提升了管理效率,还有利于推动城乡学校办学模式协同创新。
解读:
教育数字化把城乡学校的距离不断拉近,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列车上,要让每个孩子都能看到沿途的风景,同享时代福祉,共享数字蓝天。
素材积累2:教育数字化转型要做到“四全”
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应该是促进教育全要素、全业务、全领域和全流程的数字化转型。“全要素”涉及教与学过程中的各个要素,包括培养目标、教育内容、教学模式、评价方式、教师能力、学习环境等;“全业务”涉及教育管理过程中的各个方面,包括发展规划、课程教材、教师发展、学生成长、科技支撑、教育装备、国际合作、教育督导、教育研究等;“全领域”涵盖基础、高等、职业、成人与继续教育以及社会培训等教育领域,同时兼顾城市和农村等地域均衡公平;“全流程”则是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包括招生与选拔、教学与课程、培养与管理、升学与毕业等。
解读:
教育数字化是一项全面系统工程,涉及各个要素、各个方面、各个领域,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需要整体布局,需要各部门、各级组织共同推进,才能保障教育数字化转型顺利推进。
多方观点
以教育数字化赋能学习型社会建设
◎闫伊乔
目前,我国正深入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信息技术的快速更迭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动力,“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逐步照进现实。
教育数字化让优质教学资源跨越山海、联通城乡。我国中小学全部接入互联网,99.5%的学校拥有多媒体教室;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应用范围显著扩大,截至去年底,平台累计注册用户突破1亿;“慕课西部行”推动东西部高校共享优质课程,提升西部教育教学质量……先进技术与传统教育融合发展,教育应用场景不断丰富,数字化成为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教育数字化为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人才支撑。不少职业院校借助虚拟仿真、增强现实、全息影像等技术,构建虚拟仿真实训基地,有效解决了实训项目高风险、长周期、难观摩的实际困难。国家智慧教育平台职教板块已上线1万余门在线精品课程,2023年新接入虚拟仿真、在线精品课、专业教学资源库等2.8万个,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特色,促进了教育链、创新链与产业链、人才链的深度融合。
教育数字化构建起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让全民享有终身学习机会。今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明确,依托国家老年大学搭建全国老年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建立老年教育资源库和师资库。国家老年大学自2023年3月挂牌成立以来,加快构建办学服务体系,在基层设立学习点5.5万个,全体系服务老年学员2214万人。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4年4月7日)
不断开辟教育数字化新赛道
◎冯德军
重点关注技术应用的广泛性和整合性。在当前基础上,需进一步推动技术迭代升级,强化数字化技术应用,最大化发挥各种技术手段在教育中的价值。充分利用各类数字技术构建大平台、大资源、大服务体系,搭建智联融通的智慧校园和智慧教室,协同联动建设家庭和社会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创建包容性数字学习平台和内容,打造“教育大脑”和学习门户,构建公平包容、开放合作的数字教育体系。
以智能技术提升教育效率和水平。充分发挥智能技术互联互通、开放共享的优势,将数字化技术融入课堂教学,推动完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融入数字化技术升级实训基地,通过智能技术培训、实践等方式,如开发虚拟仿真教学资源,探索虚拟现实教学、在线实验等,开展核心技能训练“做中学”,提高师生的数字化素养和能力,强化学习能力和效率。
以数字化创新实践促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建立数字化教育管理平台,助力提高教育数字化服务与治理效能,对教育数据开展共享和分析,为教育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可搭建人机协同、认知增强、虚实融合的数字化教育模型,开发智能教育机器人等新型教育产品,进一步提高教育数字化技术含量和深度。建立数字化评价体系,对教育过程进行跟踪和评估,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更及时有效的反馈及指导,促进教学质量和效果不断提升。
(摘编自《光明日报》2024年1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