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游人》是赫尔曼·布洛赫的首部长篇小说,被誉为“继《尤利西斯》之后不朽的杰作”。小说聚焦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欧洲30年的动荡岁月,以三部曲的形式塑造了三代“梦游人”。“梦游人”行走在清醒与深眠、现实与梦境之间,是社会价值持续崩溃的时代,人们精神境况的浓缩。
1886年,布洛赫生于维也纳一个犹太纺织商家庭。在成长过程中,布洛赫展现出迷人的全面智识:他接手了家族纺织生意,钻研纺织机的改良,获得专利;同时,他也对哲学、文学有高度热情,笔耕不辍,活跃于维也纳知识分子圈。1927年,年近40的布洛赫毅然选择放弃工厂,进入维也纳大学学习数学和哲学,并在同一时期转向文学创作。45岁,他向世界奉上了第一部长篇小说《梦游人》,一举成名。
《梦游人》由《1888年:帕瑟诺或浪漫主义》《1903年:艾施或无政府主义》《1918年:胡桂瑙或现实主义》三部曲组成,分别塑造了贵族军官帕瑟诺、会计艾施、逃兵胡桂瑙三代典型的“梦游人”形象。小说中,军官帕瑟诺徘徊在传统与现代的十字路口,深陷不确定性的恐惧,不知何去何从;会计艾施徒劳地渴望拯救价值颠倒的世界,却最终发现自己本就是价值崩溃的一部分;逃兵胡桂瑙则一路招摇撞骗,与混乱、失序的时代同流合污。布洛赫以如此三类代表人物展现了人在面对价值贬值时代的三种可能性———迷茫无助、徒劳挣扎、同流合污,呈现了世纪之交欧洲思想变革的三个阶段。
昆德拉评价道,这是一部描述欧洲文明价值逐步崩溃过程的作品;托马斯·曼也说,《梦游人》是一部令人钦佩的作品。《梦游人》的确是这样一部深植于时代的巨著。小说出版的1931年,正值欧洲经济大萧条、德奥政局风云变幻之际。布洛赫用宏大的篇幅,波澜壮阔地描绘了工业文明对欧洲封建社会的冲击,金融危机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欧洲人民的影响。社会巨变,冲击着变革时代下的每一个“梦游人”。
而在小说技法上,《梦游人》更是一部公认的比肩《尤利西斯》的现代主义文学代表之作。尤其是小说的第三部,布洛赫融入了诗歌、哲学论述、商业信函、报刊文章等多种文体,形成了一种艺术技法难度极高的复调性,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颇深。正如昆德拉所说:“《梦游人》预示了小说未来的可能性。”
(源自《文艺报》,有删节)
责编:马京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