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研究视角下的城市文脉延续

2024-12-31 00:00:00王鑫硕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4年8期
关键词:环境设计城市更新心理学

摘 要:城市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其发展历程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和历史记忆。由于20世纪80年代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城市固有的形态结构被破坏,愈发趋同的城市形象使居住者感到陌生和疏离,如何有效延续城市历史文脉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立足于城市文脉的基本理论和城市历史的时间观及价值取向,通过心理学视角分析城市记忆三要素,即情景化、体验化、符号化,提出城市环境设计策略,为城市历史文脉延续与城市规划工作做出有益探索。

关键词:城市文脉;心理学;环境设计;城市更新

基金项目:本文系“城市更新研究”课题研究成果。

一、基本概念

(一)文脉

文脉原指文章上下文之间的逻辑关系,属于语言学的范畴,从狭义上讲,即“一种文化的脉络”。文脉是文化传承的延续和发展,是某一地域或群体在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积淀。文脉的形成和发展与历史、地理、社会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它反映了人类文明发展历程的多样性,是人类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脉这一概念在20世纪60年代被引入建筑学领域,成为诠释建筑学中城市意象的重要概念。

(二)城市文脉

城市文脉是城市人文与环境的综合,是指城市在历史、文化、社会、经济等多方面形成的独特的精神和价值体系,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支撑。城市文脉的形成和发展与城市的历史密切相关,它反映了城市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承载着人们对城市的记忆和情感认同。城市文脉紧密编织着空间发展和社会生活的生动脉络。时间维度的深远性不仅是城市本体形成的根本动力,而且体现了一个城市本土文化与历史的独特风貌,深度探究城市过往是维系并传承其文化脉络的重要途径。

(三)延续城市文脉的意义

城市文脉是城市居民的一种群体记忆和感受,也是一种基本的价值体系,是城市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保护和延续城市文脉可以让人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城市,增强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然而,随着城市化的进程逐步加快及受功能理性的影响,城市建筑逐渐呈同质化倾向。对城市文脉的深度挖掘和分析可以为设计者带来灵感,比如在建筑物的形式和空间中融入地方化、传统化的符号元素。

我国幅员辽阔,由于各民族和各地区的自然环境、经济技术水平和地域风俗的不同,具有极大差异性的文化环境便衍生出独特的文化符号。就像每个地区的方言一样,这种“乡音”可以加强环境连续感。在城市建筑设计中,也可以注入这种“灵感”,从文化美学的角度去发现交融点,运用科学技术与艺术手法来表现地域文化的精髓,进而为城市建筑设计注入灵魂。

二、城市文脉断裂的影响

(一)城市孤岛现象

在我们栖居的城市中,都有自身的发展脉络,进而形成了历史文化的符号记忆。那么,现实中所出现的文脉延续性缺失现象,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从城市更新设计的角度来看,这种现象很容易导致盲目设计的问题。在城市环境设计中,如果缺少对城市文脉的考虑,设计作品往往会失去对环境的回应,导致建筑和景观与周围环境不协调。一个城市的建筑和空间本就应该与周围环境相互补充和衔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种不协调可能表现为建筑风格与周围环境不一致,颜色、材料和比例不匹配,或者对历史和文化表现出漠视。同时,文脉缺失也会影响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设计作品就很难在历史和文化的基础上发展,也就很难营造有地域特色的场所氛围。

(二)地域性缺失现象

文脉延续性缺失可以直接弱化城市形态的独特性,对城市品牌形象与赓续发展产生严重的阻碍。在城市建设过程中,由于一些综合性因素的干扰,特别是机械复制的方式,不可避免地出现同质化现象,随之而来的就是城市文化气质的丢失。

我们知道,城市的文脉是其独特的身份和标志,通过设计来展现城市的独特之处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建造过程中,如果没有考虑到城市文脉,就很容易产生平庸、雷同的景观作品,缺乏个性和吸引力。例如“工艺美术运动”前的作品——毫无美感和艺术特色,这种批量复制的建筑场所极易引发人们的视觉疲劳和心理压力,使人们失去对城市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三)陌生感与疏离现象

城市文脉的缺失会导致城市更新过程中,出现一些设计、建造方面的问题,从而引起城市人文的缺失。从另一角度来看,对栖居城市空间的民众来说,城市文脉是居民对城市认同感和归属感的重要来源。如果没有考虑到城市文脉,人们就会觉得这个环境非常陌生,失去对城市的情感认同,进一步加剧城市栖居的失落感,形成恶性循环。同时,人文缺失也会导致城市空间失去独特的魅力和个性,变得平庸和无趣,城市空间也会缺乏发展的动力和力量。

(四)旅游业停滞现象

文脉的断裂不仅会导致居民对家园失去认同感和归属感,还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和经济问题。例如,旅游业的发展需要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作为支撑,游客在选择旅游目的地时,往往更倾向于有丰富历史文化资源的城市。如果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资源被破坏,那么这个城市的旅游市场将会萎缩。一个缺乏独特性的城市很难吸引游客和投资,进而导致该城市旅游业和经济发展的停滞,限制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总体来说,城市文脉的延续至关重要,延续城市的历史正如为城市的灵魂建造一个栖息场所,没有了历史的城市就像人类失去了灵魂。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基础上“生长”出来的,历史也在时代发展中得以保存,二者相辅相成。因此,保护和延续城市文脉是为城市未来发展奠定根基的重要途径。

三、心理学层面的记忆要素

(一)场景化要素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进行回忆行为时,头脑中会瞬间出现一幅场景化的图像,这是记忆的一种常见形式。曾经经历过的事、遇见的人与物,构成一幅幅与情感相交织的生动记忆场景,并且会在不经意间因现实媒介和载体的触发而不可遏制地突然神奇呈现。这些表象是人们对于场所记忆的关键认知图像,这种图像不仅体现为单一的视觉形象,还涵盖了个人在经历事件或情节时的“整体心理状况”。

根据回忆的目的和方式,可将回忆分为两种:一种是观察者记忆,指的是外部观察者以独立身份观察原始场景并形成的记忆图像,这种回忆模式通常保持原始观点和较少的情感回忆;另一种是将事件视作一个场域进行感知,重点关注事件所引发或表达出的情感。可知,“场”与“景”是构成场景化要素的两个不同部分,个人会根据客观情况与主观意愿选择其中的一个部分作为记忆重点,它们之间是前后相连的关系。

(二)体验化要素

相关研究表明,要让感觉记忆中的信息进入短时记忆,人们必须有意识地参与。主体参与对于记忆效果有明显的影响,体验化要素充分展现了这种参与性,它的基本特征是人的参与性。城市记忆关联着真实生动的现实世界,而不仅仅是枯燥的公式或抽象概念。

城市记忆的形成离不开公众的公共生活,需要记忆载体使用者通过日常的、社会性的行为实践来维持并且传递下去,这样才能真正融入现实生活。例如通过事件组织空间叙事,使空间具有一定的剧情色彩。事件一般与集体记忆有关,一些风俗仪式往往给人留下较深印象。通过再现场景中发生的故事,城市记忆能够生动地描绘出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城市真实生活场所和故事的记忆场景区别于电影和图片印象的虚幻记忆场景。它们就像一扇打开的窗户,让人们更清楚地看到街区生活和城市中发生的事件。

(三)符号化要素

心理学研究表明,长时记忆的保存时间可以达到几分钟、几小时甚至几年,它的形成主要依靠记忆内容的意义和概念,而不是依赖于图像记忆。人类的记忆不仅仅与场景意象有关,更与一系列象征符号息息相关。大脑不是像摄影一样完全反映外界环境,外界环境的形象往往可以被视为特定的象征概念。城市中的符号化要素代表了特定社会的文化意义,只有成长于这个社会或了解解码规则和技巧的人才能理解符号的真实含义。

符号化要素通常与一系列场所的起源及生活在场所的人的历史故事相关联,它的意义不仅仅体现在遗存和古迹的物化形式上,还关乎历史背景表现、文化地位和城市生活的社会建构空间内涵。城市不仅仅是一种物质形态,还被视为一种意义和叙事系统,并且这些叙述对于城市的可理解性至关重要。城市的发展会使符号化要素的含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城市建筑的保护不仅是为了实用,还涉及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城市形态的符号化要素源自城市记忆物与人的长期互动,逐渐凝结成为城市记忆的表达物。这些表达物集中展现了地点的稳定特征,是城市的核心所在。个人和集体对城市环境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都可以通过符号化要素来体现,因此在城市设计和文脉保护中,应特别注重保护这些要素。

通过以上对记忆三要素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城市更新中的文脉保护问题上,可以通过构建连续性场域、研究城市历史和文化,以及重现历史遗产符号等方法,进行更新设计活动,从而让使用者更深入地了解城市记忆,并达到延续城市文脉的目标。

四、心理学视角下城市环境设计的策略

(一)遐迩一体——构建连续性场域

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师应考虑周围环境的特点和风格,确保设计与周围建筑物、景观相协调,并通过选择适当的材料、颜色和比例来营建舒适的空间。设计需要与城市环境形成有机整体,而不是孤立存在。保留并利用现有的城市结构、道路和公共空间,以及合理规划和布局,使设计与城市环境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在延续城市文脉的同时,也应该为城市注入新的生命力。在传统元素中融入现代的材料、技术和理念,设计出富有创新性和独特性的城市景观。

(二)人文闪烁——研究城市历史和文化综合体验

研究城市历史和文化综合体验,深入了解城市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包括建筑风格、历史遗迹、传统习俗等。研究城市历史文脉能够帮助设计师深入了解城市的特征和身份,为设计提供参考和灵感。在城市建设中,对传统文化谱系进行深入研究和整合,并运用到实际空间,而这一切都要切实落在城市建筑的实践主体之上。构成每个城市文脉的人文要素都是经过长时间的积淀形成的,是在漫长历史中世代居于此的民众对当地文化不断传承的结果,即使经过浩瀚时间长河的冲击,延续城市文脉的活力仍然绵延不绝。

(三)历久弥新——尊重和保护历史遗产符号

城市历史遗产是城市文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承载着城市的记忆和历史,代表了城市的文化和精神。保护历史遗产,可以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传承历史文化,从而增强文化自信。同时,历史遗产作为城市的标志性建筑和景观,也是城市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遗产是城市的无形财富,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能够促进城市的发展和繁荣。因此,尊重和保护城市历史遗产是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珍视,也是传承城市文脉的重要途径。

位于天津五大道的先农大院更新项目,是一个修旧如旧的优秀城市更新案例,此项目在改造的过程中保护和修复了原有的英式建筑墙体,从砖墙到细部结构,都保持了岁月感和统一性,充分尊重了历史遗产。在地面铺装设计方面,设计师根据大院整体布局,分区采用了十几种铺地方法,风格多变。在整体建筑外立面的改造上,维持了原有风格,与作为背景的摩天大厦形成了反差感。居民徜徉其中,仿佛进入了世外桃源,感受心灵的宁静。

五、结语

城市承载着人们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城市的每个角落都留存着动人的记忆,这些宝贵的记忆不仅组成了城市的文化脉络,也是人们情感的集中表达和精神寄托。通过设计活动更新和延续这种“寄托”场景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任务。本文从心理学的视角出发,结合记忆三要素,总结了在设计中延续城市文脉的策略,即构建连续性场域、研究城市历史和文化体验以及尊重和保护历史遗产符号。这些方法不仅在当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在未来的发展中将持续为城市环境设计带来深远影响,促进城市更新和发展,为人们营造具有独特魅力和文化底蕴的城市空间。

参考文献:

[1]芒福德.城市发展史[M].宋俊岭,倪文彦,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卡尔维诺.隐形的城市[M].广州:花城出版社,1991.

[3]文丘里,周卜颐.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J].城市住宅,2017(6):92.

[4]朱蓉.城市记忆与城市形态:从心理学、社会学角度探讨城市历史文化的延续[J].南方建筑,2006(11):5-9.

[5]林奇.城市意象[M].方益萍,何晓军,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6]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M].毕然,郭金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

王鑫硕,天津美术学院。研究方向:公共建筑空间设计与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环境设计城市更新心理学
防止大拆大建!广州正式发布城市更新5个指引
定调!广州城市更新由国企主导!
城市更新,让生活更美好
金桥(2021年1期)2021-05-21 08:22:00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TOD/城市更新
爆笑心理学
爆笑心理学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环境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人间(2016年24期)2016-11-23 18:52:20
传统民居装饰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探讨
艺术科技(2016年9期)2016-11-18 18:3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