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商业银行发展面临一系列重大变革和挑战,既有宏观经济增速下行带来的利率下行压力以及经济结构变化导致的贷款规模扩张动能减弱,又有金融科技浪潮下互联网巨头的异业竞争,以及金融脱媒、利率市场化等客户行为和金融制度的转型冲击。在多重因素叠加共振的影响下,作为商业银行经营中枢的资产负债管理必须主动加快变革,对外适应新的经营、监管和竞争环境,对内优化资源配置,以在变革中求生存,在生存中求差异,在差异中塑造竞争新优势。
【关键词】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资产负债配置
【中图分类号】F830.33;F830.42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献标志码】A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编号】1673-1069(2024)09-0160-04
1 多目标平衡的资产负债管理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就是要在多重约束下探索资产负债总量和结构的最优配置,实现多重目标的动态平衡和协调统一。商业银行资产负债配置需要考量诸多因素,既有外部宏观形势、同业竞争的制约,也有内部资本限额、风险管理等方面的约束。这些因素的存在,使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决策目标更加多元化,决策变量更加多维度。
1.1 资产负债配置要和宏观经济金融形势相符
宏观经济金融形势从多个方面影响着银行资产负债配置策略。
一是直接影响商业银行总量管理。宏观经济运行趋势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商业银行资产增长的速度和模式,特别是M2、社会融资、信贷等宏观因素增速决定了银行业整体的增速,银行个体增速要与宏观环境保持整体一致。若个体增速超过宏观增速太多,则可能导致风险的快速积累和滞后爆发,反之,则可能失去有利的市场竞争机遇。
二是直接影响商业银行久期策略。央行货币政策工具逐渐从“数量型”转向“利率型”,并加快了利率市场化改革步伐,利率变动受宏观形势的影响更直接、更及时,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也更大。商业银行要提高对利率走势分析判断的前瞻性和准确性,据此及时调整资产负债久期策略。在利率下行周期,要拉长资产久期、控制负债久期,以锁定资产收益,享受利率下行周期带来的负债重定价收益;在利率上行周期,则要缩短资产久期、拉长负债久期,以锁定负债成本,享受利率上行周期带来的资产重定价收益。
三是直接影响商业银行量价策略。利率变动不仅影响银行的期限结构,也会影响银行的量价结构。在利率下行周期,通常意味着货币政策趋于宽松、流动性相对充裕,但利率下降给净息差带来下行压力,为满足收入增长目标,银行通常采取以量补价策略,如通过做大债券投资、同业资产等方式增加规模和收入。在利率上行周期则与之相反,利率上行有利于改善净息差,但货币政策的收紧意味着银行规模扩大受到约束,银行通常采取以价补量的策略来实现净利息收入目标。
1.2 资产负债配置要满足内部管理的要求
资产负债管理既要考虑资本限额的约束,也要满足风险管理的要求。商业银行在进行资产负债规划时,要以风险资产增速支撑能力为上限,确保资产增长与资本承受能力相适应,建立资本对资产配置的刚性约束,合理设置资产增速,避免风险积累和资本过快消耗,不断优化资产负债结构,探索低资本消耗、轻资本经营的业务发展模式。商业银行资产负债配置也要充分考虑内部风险管理的要求,主要包括利率风险、汇率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等。商业银行要加强表内外业务风险的识别、计量和监测,合理控制资产负债结构错配和期限错配等,以确保流动性平稳,能够正常履行各种支付义务,利率风险可控,保持净利息收入在合理范围内波动,在此前提下进行资产负债结构的各种配置和优化。
1.3 资产负债配置要顺应监管政策导向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安排必须落实监管导向,充分考虑监管政策要求。近年来监管部门要求商业银行提升对实体经济的服务能力,满足经济薄弱环节的信贷需求,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为此,监管部门加强结构性货币政策的作用,加大对商业银行普惠金融贷款、涉农贷款及制造业中长期贷款的增速或增量要求的考核力度,引导商业银行加大此类贷款投放、降低定价等。商业银行需优化资源配置,将信贷资产向这些领域倾斜。现阶段,货币政策调控框架转型,利率市场化进程加速,我国全面推进金融监管改革,债券市场和货币市场的深度和广度拓展,市场利率波动成为常态。商业银行需前瞻性研究经济金融形势、调控政策的可能变化及市场利率走势等,及时调整,使资产负债管理走在市场前面。
1.4 资产负债配置要兼顾同业竞争的需要
现阶段,商业银行间差异化竞争能力难以形成,存贷款等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价格仍然是影响客户选择的重要因素。在此情况下,存贷款不只是商业银行一种简单的产品,更承担着客户竞争的需求。
一方面,要提高资产负债管理能力,加强定价精细化管理,确保银行回报水平不断提升;另一方面,要兼顾同业竞争需要,保持存贷款价格一定的市场竞争力,避免客户大量流失,保障银行客群的平稳增长。
总而言之,银行资产负债管理要结合宏观经济发展形势,以自身战略方向和经营策略为指引,在兼顾资本限额约束、风险管理要求、外部监管政策和同业竞争需求等多目标平衡的基础上,合理配置并持续优化资产负债组合,实现资本回报最大化的目标。
2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面临的挑战
2.1 宏观经济环境不断变化
银行业是与宏观经济金融紧密联系、息息相关的行业,当前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国内外复杂性、不确定性因素日益增多。在当前全球经济金融一体化的格局下,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变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的影响越来越大。与此同时,新常态下国内经济发展也面临着错综复杂的形势,商业银行既面临“三期”叠加的挑战,也有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等方面的挑战,银行经营管理的复杂性日益提高。由于围绕利率市场化、巴塞尔监管框架、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双支柱的改革不断深入,以及人民币国际化持续推进等国内外宏观政策和监管环境发生一系列重大变化,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需更加精细化和专业化。
2.2 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之间权衡
银行流动性管理是对资产负债表的整体安排,包括期限结构的规划、各项流动性监管指标的达标等。商业银行利差的来源之一是资产负债的期限错配,当前普遍做法是通过调整资产负债结构来对冲利率风险带来的损失,即“借短投长”,这样虽然能缓释利率风险带来的负面影响,但存在一定的市场风险。商业银行在经营中时刻面临多目标的选择,流动性和安全性好的高信用等级债券投资有利于流动性覆盖率和资本充足率,但对净息差的贡献相对较低;长久期和资本占用较高的资产,盈利性较高但是流动性差;虽然在利率市场化下,商业银行具备了更强的主动负债能力,可以通过同业融资、同业存单和债券发行平衡流动性需求,但是过高的存贷比和过度依赖同业负债,可能导致商业银行在市场流动性系统性收紧时面临风险。所以,如何去平衡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之间的动态平衡成为了当下商业银行所面临的一个挑战。
2.3 贷款利率下行,净息差进一步承压
经济增速换挡下行、利率市场化和“降成本”导向下的货币政策,共同推动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净息差进入下行通道。根据国盛证券对2024年一季度数据的统计,国有行、股份行、城商行、农商行的平均净息差分别为1.52%、1.75%、1.57%和1.71%,进一步偏离警戒水平。商业银行的净息差自2023年第一季度起持续下降,2023年的4个季度净息差分别为1.74%、1.74%、1.73%和1.69%,均低于1.82%的警戒线。2019年8月,LPR改革推动贷款利率向市场化并轨落地,在经济增速下行环境下,贷款利率下行明显,2024年7月22日,1年期、5年期LPR利率分别下调至3.35%、3.85%。而负债端成本刚性较强,银行净息差收窄。此外,在可预期的一段时间内,宏观调控的关注重点转向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监管逐步引导金融让利实体经济,商业银行净息差进一步承压。
2.4 商业银行对多元经营目标的协调难度不断增大
在利率市场化深入推进之前,商业银行净息差较为平稳,追求规模扩张成为最重要的经营目标,因为规模增量意味着收入增长,增收意味着增效,在杠杆经营的机制下增效就等于增值。因此,只要规模持续扩张,自然就能够兼顾股东、客户、监管以及社会责任等方面的诉求。然而,利率市场化之后,面对金融脱媒、异业竞争和监管考核强化等压力,传统的追逐规模导向下的“增量—增收—增效—增值”的传导逻辑不再成立。同时,国内低利率环境初见端倪,政策引导银行向企业合理让利等导向不断加强,商业银行对多元经营目标的协调难度不断增大:贯彻监管政策导向,让利实体经济与追求更高资本回报、保持资本内生增长相悖;为对冲利润压力而压缩成本费用又与员工诉求矛盾加大,作为经营核心的资产负债管理,需要在多目标日益显现化的冲突中综合平衡。
3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建议
3.1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需兼顾短期与长期目标
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既要立足长远,协调好业务结构、客户和市场的关系,从一个长周期的视角去宏观地探索银行发展规律,增强和提升长期可持续发展能力,又要着眼于当前经营,实现当期利润目标,追求短期内利润的增长。当期利润是商业银行的生存基础,但从长期看,利润最大化并不等同于银行价值最大化。因此,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要从资本约束、流动性匹配和利率风险对称的角度出发,对资产与负债的数量、结构、收益、成本进行规划和控制,使资产和负债在规模、期限、利率、币种等要素上相互匹配,在短期盈利目标和长期价值目标之间建立平衡。具体来讲,短期内,净利息收入和净息差是影响商业银行利润的重要因素,要顺应当前经济形势、市场变化和监管要求的变化,坚持稳健审慎的风险偏好,以提升净息差和净资产收益率水平为导向,统筹表内外资产负债管理,实现利润的增长。长期来看,要从银行整体战略出发,做好净息差波动性管理和价值管理,强化资本成本约束,在保持稳健增长的基础上,追求银行整体经济增加值和风险资本回报率最大化,实现质量、效益和规模动态平衡发展,追求市值稳健增长。
3.2 从全面资产负债管理角度重新定义规模增长与效益提升
在存贷利差相对稳定的时期,规模增长意味着效益提升。然而,随着利率市场化的加快推进,贷款及金融投资在内的银行资产端业务基本实现了市场化定价,而存款仍然是最主要的负债端构成部分,其成本相对刚性,随市场利率波动的幅度及敏感度都不强,致使商业银行近几年一直面临资产端跟随市场利率中枢连续下调、而负债端存款降不动的难题。较之大型银行,中小银行在产品丰富性、客户覆盖面、区域广泛度及服务综合化等方面多不具备竞争优势,难以形成低成本资金沉淀,存款的综合付息率高企,高成本直接传导至贷款定价及投放,“卷不过大行”的贷款定价困扰又反作用至整个资产端,规模与效益难以继续并驾齐驱。然而,不能同时实现也并不是简单地选择“要规模还是要收益”,而是要基于战略发展、市场定位、差异化竞争的角度,去充分分析哪些业务规模的增长能够带来效益,理性权衡资产负债如何匹配能够稳定息差。从而进一步选择要吸收哪些类型的存款、吸收多高成本的存款、吸收多长期限的存款,将资产端与负债端深入分解剖析,再整合统筹规划,以强导向型的收益提升为主线,以科学理性的规模取舍为支撑,提升综合价值创造能力。
3.3 强化资产负债表匹配性管理,释放业务转型发展潜力
从整体资产负债表角度强化匹配性管理。一是提升资产负债表扩张节奏与经济周期变化的匹配性,前瞻性开展各类资产负债结构布局,及时动态调整定价策略,使定价工具服务于结构优化和效益提升。二是提升存贷款业务与市场化业务的匹配性,在稳定存贷款规模结构及息差空间的同时,让金融市场业务更多利用市场资金开展营运,提升营运效率。三是强化统筹管理,重视负债与资产久期匹配度,以更优资产负债匹配性管理强化预期风险管控,防范期限及品种过度错配引发的流动性风险和市场风险。商业银行需提升资金统筹管理能力,合理运用货币市场调节工具,提前安排资金策略,平滑跨周期资金波动,稳定资金供给。四是加强资产负债的久期缺口管理和利率敏感性缺口管理。一方面,商业银行应以量价平衡为导向,积极应对负债结构和负债稳定性变化,提升负债管理能力;另一方面,根据市场利率变动趋势,及时对利率敏感性资产和负债结构进行调整,使久期缺口保持在合理范围内,以降低利率变动对流动性和收益稳定性带来的冲击。
3.4 在资产负债管理中强化“资本导向”,充分发掘“资本节约”,积极推进“轻资本”转型
资本是银行经营发展的基础资产和重要变量,在资本有限的前提下,资本分配效率直接决定着资产增长质量及增长上限,因此资产负债管理要坚持以资本回报为导向。一是要坚定推进“轻资本”运营,持续强化“轻资本”的客户经营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充分发挥交易性业务的资本节约优势;二是要健全资本分配机制,在考核定价中引入资本成本因素,使资本分配与业务发展、利润增长相匹配,促进资金、资本和收益保持更好水平的协调发展;三是要开展常态化资本规划与补充,根据全行发展战略科学制定资本规划,合理设置最优资本目标与风险资产增速,强化内源性资本补充,提高资本补充的自主性,解决资本需求持续增长的问题。
3.5 构建以全面资产负债管理为核心的“强中腰”营运体系,持续提升精细化管理质效
一方面,实现资产负债管理与业务管理的有机融合,资产负债管理承担着战略规划与业务实施的桥梁纽带作用,既要统筹规划业务发展方向,更要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治理、信息共享及产品定价支撑,为前台业务部门在市场前线营销客户、开拓渠道、推进业务做好大后方保障,凝聚前中后台一体化发展合力;另一方面,实现全面资产负债管理和全面风险管理的有机融合,尤其在市场风险管理与流动性风险管理方面,从管理架构、管理方法、管理策略着手,在强化监管指标控制的前提下,从业务规划预算阶段就深入详尽考虑风险因素,结合资产负债管理目标,按照监管“前、中、后台隔离”的要求,筑牢“三道防线”风险防控体系,强化全流程风险管理及全面风险管控。
3.6 夯实客户群体基础,拓宽低成本负债来源
中小客户群体可以为商业银行提供低成本及稳定的存款来源,是商业银行经营的核心基础,特别是在当前同业竞争日益激烈、异业冲击不断加剧的形势下,商业银行更应该夯实客群根基。近年来,监管机构整治存款产品规范的力度上升,以往商业银行试图通过价格战揽存的手段受到严格限制。面对新的市场环境,商业银行必须提高客户经营能力,建立客群分层经营策略,形成各类客群协同发展的良性趋势,通过提高客户服务能力来提升客户盈利贡献。依托客群基础,发挥负债成本优势。低成本核心负债经营的根本在于客群基础和客户服务,通过扩大客群基础,提升客户服务体验,有效增加客户黏性,形成稳定的资金沉淀,最终成为商业银行低成本负债来源。
【参考文献】
【1】李承翰.新时期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困境——重温北岩银行危机[J].经济师,2021(06):97-100+104.
【2】杨文勇,杨旸,朱毅.新形势下商业银行资产负债错配的应对策略[J].新金融,2021(06):36-40.
【3】赫国胜,孟楠.银行资产负债期限错配对流动性风险的影响研究
——基于同群效应视角[J].金融理论与实践,2022(09):12-20.
【4】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现状与提升路径[J].经济管理文摘,2021(13):30-31.
【5】刘健铭.商业银行资产与负债的流动性管理策略探讨[J].企业改革与管理,2024(03):13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