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棵呀小白杨,长在哨所旁,根儿深,干儿壮,守望着北疆……”
回望20世纪80年代,一首脍炙人口的歌曲《小白杨》开始被国人广为传唱。驻守在祖国西北边陲的边防军人,以“小白杨”精神诠释不畏艰难、坚韧不拔守边关的爱国情怀。“扎根边疆,把‘小白杨’精神一代代传承下去,守护好、建设好祖国边疆”,成为军民及广大援疆工作者的共同心声。
长期以来,江苏省对口支援新疆伊犁州前方指挥部(以下简称江苏援伊前方指挥部)率领援疆干部砥砺前行,埋头苦干,交上了一份合格的答卷。
7月中旬,我们出发去新疆,参访坚守在当地的江苏援疆工作组及工作人员。我们穿越万里来到伊宁等地,胡杨戈壁,大美西域,每个朝夕都凝固成了记忆中的画面。
努力答好“援疆三问”
踏上新疆这片美丽而陌生的土地,我才感受到进疆这么辛苦,深感援疆工作有多不易。我们先后来到江苏援伊前方指挥部,南通、盐城援疆工作组,南京及江宁工作组,卫健系统等走访慰问。
在江苏援伊前方指挥部,我们见到了江苏省委宣传部李向阳处长、省委组织部方元庆处长、省纪委魏善顺主任、省卫健委周曾荣处长、省人民医院王雁处长、省政府办公厅陈丰华主任、省科技厅吴庚昌处长、省水利厅仇荣处长等援疆干部。他们扎根边疆,做出了骄人成绩。
李向阳是一名军转干部,此次扎根伊犁州,担任江苏援伊前方指挥部综合组副组长、伊犁州党委宣传部副部长。他与大家协同奋战,将“冷资源”打造成“热旅游”。截至2023年11月,伊犁州接待国内游客365.1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1.12亿元,同比均实现超大幅度增长。
引进无锡灵山集团等知名文旅企业、品尝来自扬州冶春茶社的正宗淮扬菜、留宿在极富特色的那拉提金陵山庄泡温泉……是李向阳等一帮人发挥的“热能”。新疆的中高端旅游产品供应越来越丰富,江南“春风”也吹进了游客的心。
李向阳介绍,江苏援伊前方指挥部和各县市工作组今年引进文旅项目41个,总投资74.87亿元。江苏援伊前方指挥部立足伊犁州冰雪旅游经济发展实际,从顶层设计出发,引入江苏等地先进理念和专业人才,以规划引领、招引社会资本参与、提升管理服务水平等为主要抓手,通过开发“运动+观光+民俗体验+节庆+休闲度假”系列产品,支持伊犁州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打造千亿级旅游产业,实现旅游业生态绿色可持续发展。
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指出,“江苏有能力也有责任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殷殷关怀,暖人心田;谆谆嘱托,催人奋进。“走在前、做示范”,不止于发展好江苏省域10万余平方公里的“鱼米之乡”,也要在服务全国大局上“走在前、做示范”。
所以,26年来,江苏援疆干部努力答好“援疆三问”——“来疆为什么?在疆干什么?离疆留什么?”江苏援伊前方指挥部干部人才组组长方元庆表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走在前、做示范”,是江苏全省上下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的“动员令”。作为援疆干部,他们将完整准确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把智力支援作为凝聚人心、促进团结的重要举措,积极对接江苏各类人才资源,有效推动教育、医疗、经济领域“组团式”援疆,系统组织开展苏伊两地干部人才双向交往交流交融,提供高质量教育培训项目,努力提升干部人才能力素质,为伊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南通支援新疆伊宁县工作组组长施张范、副组长杨永辉对援疆工作科学谋划,采取有力举措,抓好各项任务落实。施张范对第十一批援疆干部人才到岗后的工作表现给予肯定。他感到,全体援疆干部人才进疆后,积极转变角色,迅速进入状态,将自身专业特长与伊宁县发展实际、自身岗位职责相结合,为援疆工作扎实开展打下了良好基础。提出要进一步加强援疆工作的动力输出,紧盯关键环节,协同推进产业、教育、医疗、人才、文旅等项目,推动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取得实效。要严格执行和落实交通安全、工作生活纪律要求及其他各项安全防范措施,强化个人每日健康监测,保障援疆干部人才安全健康。副组长杨永辉积极协助组长对重点工作任务进行督促和跟进。
“援疆博士之家”应运而生
江苏省人民医院医学博士王雁、陆小虎、刘肖艺,作为第十一批援疆干部人才,肩负着“组团式”医疗援疆的使命与责任。他们跨越4000多公里,从“诗画江南”来到“塞外江南”,从扬子江畔来到伊犁河谷。
工作中,身为伊犁州友谊医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伊犁州临床医学研究院院长的王雁,既要参与医院各项行政管理工作,同时,作为一名消化内科专家,他也需要发挥专业所长,为当地患者服务。
在王雁的推动下,“援疆博士之家”工作站在伊犁州临床医学研究院正式成立。该工作站的成立将进一步促进江苏与新疆伊犁两地医学研究合作,也为两地医疗专家汇聚一堂开展学术交流、探讨疑难病例、会诊急重症患者搭建了平台,更好地为边疆人民群众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健康诊疗服务。
“小白杨”精神鼓舞“追梦人”
新疆伊犁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是江苏省盐城市对口支援县,是小白杨戍边文化纪念馆的所在地、小白杨的栽种者程富胜的家乡。
盐城援疆工作组在此扎根支援建设已有10多年,援疆工作者发扬“小白杨”精神,忠于祖国、扎根边疆、 奉献青春,建功边防,克服了种种艰难,和新疆人民一起谋发展。
盐城援疆工作组组长曹亚、副组长程廷亚、办公室黄中茂等人来新疆工作一年多,他们舍小家为大家,全身心投入到当地工作中。80后黄中茂曾是一名军人,在部队服役20多年,现在盐城市发改委工作。他和工作组的同事一起,义无反顾地再次选择扎根边疆,参与到援疆工作中。
在参观小白杨戍边文化纪念馆(位于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扎库齐牛录乡扎库齐牛录村)时,我们受到了当年亲手栽种白杨树的老班长程富胜的热情陪同。他期盼“小白杨”精神能激励青年一代不怕吃苦,不惧艰险,心向祖国,扎根国家最需要的地方。
在伊犁锡伯古城参观时,我们知道了锡伯古城系边防重镇,200多年前清政府调派鲜卑族后裔官兵和百姓4000多人,从辽宁沈阳出发到达新疆伊犁。之后,锡伯族世代在此屯垦戍边,驻防镇守边疆,守卫国土。
这次赴疆前,我阅读过江苏作家周桐淦创作的长篇报告文学《和你在一起》。该作品以中央对口支援新疆工作战略部署为切入点,从多个侧面展现援疆举措与实绩,通过一系列生动感人的故事塑造了南通籍援疆干部张华等一群“追梦人”形象,刻画了援疆干部以国家利益为重,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展示了新一代江苏援疆人的创新精神和家国情怀。
其实,我所了解的援疆战友中,像张华一样的人很多。他们在新疆扎根,一直让我牵挂。援疆干部远离家乡,全身心投入到当地的工作之中。在援疆岁月中,援疆工作者有笑有泪,有苦有甜,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孤独和寂寞。但为了践行对口援疆的誓言,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发展和民族团结,大家还是以顽强的意志,坚守在这片辽阔的大地上。
让我印象尤其深刻的小白杨戍边文化纪念馆,是一座镌刻在国人心中的神圣丰碑,无数的人梦寐以求走近她,而我身临其境,接受精神的洗礼。
一棵树,一支歌,一个哨所,一种精神。那棵已有40年树龄的小白杨,依旧是那般郁郁葱葱,挺拔耸立。“小白杨”精神不但在守卫祖国边疆的军人身上生动体现,同样展现在援疆工作者的身上。
记得上学时,就从课本上学习过“白杨礼赞”,惊叹于西北黄土高原上“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的白杨树的顽强生命力。今天身临其境,真切地感受到小白杨象征着坚韧、勤劳的北方人民,歌颂他们在民族解放战争中的朴实、坚强和力求上进的精神。
通过参观学习、听取讲解,更加深入地了解到,小白杨经受住冬季风雪漫天、夏天干燥高温,狂风捶打、雨水倒灌的威胁,但它和戍边战士一样,有着落地生根的顽强意志。显然,小白杨就是边防战士的象征,是军人的魂与根,更是一代北疆戍边人的精神图腾。
“小白杨,小白杨,同我一起守边防,一起守边防”,小白杨是戍边人的精神寄托和亲密无间的“朋友”,更如同一股暖流流进我们普通人的内心。戍边战士们几年如一日经受住严酷环境的考验,依然如小白杨一般伫立祖国边境线……他们的事迹可歌可泣!
在新时代,“小白杨”精神是一种不畏艰难,在任何条件下都能茁壮成长,成为回馈社会的一片绿色,更是激励一代代青年人扎根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报效祖国的象征。
江苏援疆工作者扎根在广袤的新疆大地,和新疆人民一起努力,团结一致,共同建设巩固好祖国西疆。他们的付出和汗水甚至牺牲与边疆的稳定同在,与祖国的山河同辉。
江苏省援疆工作始终走在全国前列,省对口支援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前方指挥部党委聚焦资源整合、要素投入、品质提升和市场开拓,为助力伊犁打造一流强州作出积极贡献。
此次新疆之行,让我充分感受到广大援疆人员胸怀大局、饱含深情、干出成效、树好形象的忘我工作精神,这也成为我人生中最珍贵的经历,将激励着我不忘初心,努力工作。
摄影:吴小华 (编辑:曹宪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