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媒介环境的变化,文化类节目面临着新的传播挑战和机遇。一方面,全球化和信息传播的便捷性使得各种文化相互交融,观众对于文化类节目的需求和期待更加多元化;另一方面,传统的传播模式已经难以满足观众的需求,需要更深入地理解节目传播过程中的编码和解码机制。本文旨在探讨文化类节目在“编码—解码”理论框架下的传播效果。通过对文化类节目中的编码方式以及观众的解码过程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传递的文化价值以及创新方面的作用。
【关键词】编码与解码;传播效果;文化记忆
中图分类号:G241"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 " " " DOI:10.12246/j.issn.1673-0348.2024.20.031
在当今媒体环境下,文化类节目作为一种重要的传播形式,承载着传承和弘扬文化价值的使命。“编码—解码”理论为文化类节目中的信息传递和接收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框架[1]。本文深入探讨了文化类节目如何通过编码过程构建有意义的文化符号以及观众如何对这些符号进行解码和理解,进而提高传播效果和影响力。
1. “编码—解码”框架在文化类节目中的应用
1.1 “编码—解码”中蕴含的文化记忆
文化类节目往往选取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主题,如传统文化、文学、历史典故等,并将相关的文化价值巧妙地融入节目展示内容中,增强节目的感染力,使文化价值的传播更易于被观众接受和理解[2]。通过精美的画面、生动的音效、良好的比赛氛围等,营造出浓郁的文化氛围,强化文化价值的传递效果。
“编码—解码”理论最早由英国文化研究之父斯图亚特·霍尔(Stuart Hall)在《电视话语中的编码和解码》一文中提出。该理论认为,编码(encoding)指信息传播者将所传递的讯息、意图或观点,转化为具有特定规则的代码;解码(decoding)则指信息接受者将上述代码按特定规则进行解读。在文化类节目中,编码涉及到节目内容的策划、制作和内容的呈现方式,同时也包括选题、拍摄、剪辑等多个方面的协调配合;解码则是受众对传播者所编码的符号进行解读和理解的过程。
在文化类节目《中国诗词大会》中,编码方面,节目选择的是具有代表性的经典诗词作品,以竞赛的形式呈现,丰富环节设置如个人追逐赛、攻擂资格争夺赛、擂主争霸赛等,充满了竞争与挑战的元素,并邀请知名学者和文化名人作为专业嘉宾进行点评和讲解。在解码方面,对于具有深层诗词功底和文化素养的观众来说,他们可以较为深刻理解诗词中的意境和情感,进行主导性的解码,对于节目所传达的文化价值认同度和欣赏度较高;普通观众可能通过嘉宾的讲解和选手的舞台表现,在更高程度上接受和理解诗词的独特魅力;也有观众可能只是关注比赛的结果和选手的表现,对诗词本身所富有的文化内涵理解有限,对于编码者所传递的内容存在理解上的偏差,只能进行较为表面、层次较浅的解码。
1.2 “解码”过程中的共情传播
共情传播是共同或相似情绪、情感的形成过程和传递、扩散过程[3]。共情传播包含个人有意识地进行换位思考,理解别人的感受和思想的过程,是一个人能够理解另一个人的独特经历,并就此做出利他反应的能力。文化类节目的共情传播,指的是观众在欣赏文化节目时,能够深入理解和感受节目所呈现的文化内涵、情感表达以及人物经历等,并及时与节目中的元素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1.2.1 主导式解码
主导式解码,在观看一档文化类节目中,持有主导式解码立场的观众可能会完全接受节目所传递的价值观、观点和意义,认为这些内容是正确合理的,与他们自身的认知和理念相符合。在进行解读时,他们能够设身处地地感受和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情感、价值和意义。首先是情感层面的共鸣,例如节目《朗读者》中,邀请各界名人朗读经典文学作品,将文学作品与个人经历相结合,编码了情感和智慧,精心设计的舞台布置和温暖的氛围营造,编码了温暖、真诚的情感交流场景。而在解码过程中,文学爱好者和有相似经历的观众可能产生强烈共鸣,进行主导性解码,嘉宾在讲述自己的人生故事中,观众可能会由他们的喜怒哀乐、挫折与成就联想到自己生活中的类似经历或情感,从而产生共情。其次,在价值观念上产生共鸣,当节目传递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积极的价值观念时,观众如果在内心深处认可并认同这些价值观,就会在解码过程中与节目产生强烈的共情效果。
1.2.2 协商式解码
大多数观众在解码过程中会结合自身的经验和观点,对节目内容进行一定的调整和理解,与节目编码意图达成部分共识。协商式解码意味着观众在对节目的解读时,并不完完全全接受传播者所编码的意图,而是在一定程度上根据自身的背景、经验和价值观对内容进行调整和理解。例如当观众观看一档传承类的文化节目时,节目所呈现的传承人的坚守和困难可能会引发观众的同情。这种共情传播使观众在与节目的“协商”中,更积极地参与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来。
1.2.3 对抗式解码
少数观众可能由于个人偏见、文化差异或其他原因,对节目所传达的文化价值产生怀疑或抵触。对抗式解码指受众在一定程度上识破编码的意义之后,采取与占统治地位的编码完全相反的策略,根据自己的经验解读出新的意义。即使看似对立,仍可能会存在共情传播。对一个可能存在着陈旧观念的文化类节目,观众可能会采取对抗式解码,不认同节目所传达的某种观念。但在这个过程中,观众可能会因为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所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共情,从而激发对如何正确传承和创新传统文化的深层次思考和讨论。在文化类节目的对抗式解码中,共情传播可以超越对节目本身编码目的的赞成或反对,从而聚焦于更广泛的文化议题和社会现象,从而推动文化的交流、反思和进步。
1.3 “解码”过程中的阻碍和问题
1.3.1 文化背景
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受教育程度和不同的生活经历,都会造成解码的差异。对于某些具有特定文化内涵或历史背景的内容,缺乏相关的知识储备可能导致观众难以准确理解和解读,从而形成解码障碍。
1.3.2 内容设计
节目内容深度与观众的理解力可能不匹配,部分文化类节目为了追求专业性和深度,可能在内容上过于晦涩难懂,超出普通观众的理解能力,信息传递的方式过于复杂,导致观众在解码时感到吃力和困惑。而在《中国诗词大会》则正确地向我们展示了如何增加节目内容设计的丰富性和生动性,节目重视参赛选手选拔,涵盖不同年龄段和各行各业的人群。节目由主持人主导、嘉宾评述,专家团队精心打磨题目,内容不拘于诗词本身,而是与时代脉搏同步发展。
1.3.3 呈现形式
如果节目呈现方式单一、枯燥乏味,缺乏创新性和吸引力,使用的专业术语或过于书面化的表达,节目与观众之间缺乏有效的互动交流,观众无法及时反馈自己的理解困惑,也难以获得更多的解读引导,这时会增加观众的理解难度,观众可能会在解码过程中失去兴趣和耐心,影响对节目内容的有效接收和理解。在节目《青春守艺人》中,由年轻的相声演员组成的“守艺人”,通过古彩戏法、民乐、京剧、梆子、相声等多种表演形式展现中国传统曲艺。在不同主题下,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相融合,如传统相声与少林功夫混搭,古彩戏法与魔术相结合,拉近了年轻观众与传统技艺的距离。
1.3.4 传播渠道
在传播过程中,可能存在传播渠道的限制等问题,传统的电视、广播等媒体在播出时间和频道资源上有限,可能无法满足文化类节目多样化的播出需求,导致部分优质节目获得的曝光机会不足;在互联网新媒体平台上,文化类节目面临着众多娱乐、综艺等类型节目的激烈竞争,难以从海量的内容中脱颖而出,吸引用户的关注。
2. 如何用“编码—解码”理论使传播效果“更上一层楼”
2.1 传播者的传播策略
2.1.1 增强编码的针对性和精准性
2024年1月6日晚举行的2024年河南卫视星耀国风盛典上,爆款出圈节目《唐宫夜宴》《龙门金刚》《国色天香》分别荣获最受欢迎中国节日系列节目、最佳国风美术奖、最佳国风妆造奖。在节目的编排中,运用大数据分析、问卷调查等实验方法,全面了解目标受众的年龄、性别、兴趣爱好、文化需求、教育背景等方面特征,为节目编码提供准确的方向,提高节目内容的质量和文化价值的清晰度。
在《童年的消逝:家庭生活社会史》中,尼尔·波兹曼从媒介特性与方式分析划时代的教育观念,发掘媒介对教育理念的深刻塑造作用,恰当的编码方式可以推动某些家庭的教育模式转变和发展。在创作方面,对所要呈现的文化元素进行深入挖掘和筛选,确保所选取的元素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和吸引力,能够准确传达文化内涵,与目标受众的兴趣点相契合。
2.1.2 促进观众解码能力的提升
通过开展相关的文化教育活动和引导,可以在节目中适当加入相关的背景知识介绍、专家解读、说明注释等,帮助观众提高文化素养和解读能力。鼓励观众广泛阅读各类书籍,包括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方面,从而更好地理解文化节目中所蕴含的深层意义,引发公众对文化议题的关注和讨论,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增强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引导观众在观看文化节目时,不盲目接受所呈现的内容,而是学会思考、质疑和分析,从不同角度去解读和评价,帮助观众养成独立思考和判断的习惯。
2.1.3 加强编码与解码的互动
可以利用新媒体平台,增强节目和观众的互动交流,及时了解观众的反馈和意见,优化节目内容和传播策略。为文化的传播提供灵感和平台,推动文化在当今社会的繁荣发展[4]。也可以鼓励观众将从文化节目中获取的知识和观念应用到实际生活中,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践加深对节目内容的感悟和感受,进而提升解码中的应用能力。节目编码时预留一定的解读空间,不把内容阐述得过于绝对,激发观众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促使他们主动参与到解码过程中;主持人和嘉宾在节目中应积极引导观众思考,提出问题并引发观众讨论,促进编码与解码的进一步交流。
2.1.4 适应分众化需求
针对不同年龄段、兴趣爱好、地域文化背景的受众,定制差异化的传播内容和策略。零岁到十二岁的儿童,可以以生动有趣、色彩鲜艳、形象鲜明的方式呈现,采用动画、儿歌等形式,选择简单的历史故事、寓言童话、科普知识、传统文化启蒙方面;十三岁到十八岁的青少年可以增加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涵盖文学、艺术、历史、科技等多个领域的创新形式,对于青少年的成长困惑、梦想追求、社会热点等给予关注,激发社会、家庭中的思考和讨论;也可以利用社交媒体进行互动,组织线下活动,增强观众的参与感和归属感。三十六岁到五十五岁的中年阶段,可以向家庭关系、子女教育、理财投资等方面倾斜,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五十六岁的老年阶段,可以用怀旧主题唤起对过去岁月的记忆,如老电影、传统老歌、传统技艺等。
2.2 “解码者”更好的“解码”方式
2.2.1 改变观看模式
在观看节目之前,对节目所涉及的文化主题、历史背景、相关人物等进行一定的了解。理解其中的内涵,在观看过程中,主动思考节目所传达的信息,对不理解或有疑问的地方进行记录和思考,可以将节目中的内容与自己的生活经历、所学知识进行联系和对比,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观看后可以与家人、朋友或其他观众分享自己的看法和感受,通过交流碰撞出不同的观点和理解,从而拓展自己的思维。
2.2.2 保持开放的心态
摈弃先入为主的观念和偏见,在开始观看前,刻意提醒自己不要被以往的经验、固有观念或刻板印象所束缚,避免先入为主地对节目内容进行评判。我们还应该尊重多元的文化,从自身出发,意识到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明白不同文化背景和观点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合理性,在初步接触节目内容时,克制自己立刻做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尝试站在节目所呈现的人物、文化或观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坦然接受节目中与自己认知不同的部分,不会因为差异的存在而产生抵触情绪,而是将其视为学习和拓宽视野的机会。
3. 结束语
文化类节目在“编码—解码”理论的视角下具有重要的价值传播意义。文化类节目有助于打破文化传播的障碍。不同阶层、地域和年龄的观众都能够通过这种形式接触到丰富多样的文化内容,促进文化交流和融合,增强社会的文化认同和凝聚力[5]。从社会层面来看,文化类节目能够塑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引导社会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通过传播优秀的文化价值,推动整个社会的文化进步。通过合理的编码策略和积极的交流互动,能够更好地实现文化价值的传递与共享,为社会的文化价值和发展作出积极贡献。未来,我们应进一步关注文化类节目的创新和发展,不断提升其价值传播效果,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参考文献:
[1]冯丹阳,刘海晋蕾.\"编码—解码\"理论下文化类电视节目传播策略分析[J].中国电视,2018(11):106-109.
[2]赵艺.新媒体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路径[J].文化月刊,2024(07):137-139.
[3]谢清果,韦俊全.文以情传: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共情传播机制[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4,46(02):86-92,100.
[4]袁静乐.新媒体环境下文化传播的有效性策略研究[J].国际公关,2024(12):127-129.
[5]赵蕾,崔瑾瑜.传播学视阈下文化创意产品的文化认同分析[J].传播与版权,2024(13):6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