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技术赋能广播电视媒体融合发展的路径

2024-12-31 00:00:00吴晓亮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24年20期
关键词:广播电视融合内容

【摘要】在5G技术的赋能下,广播电视媒体迎来了融合发展的新契机,传统的传播方式和服务模式正经历着深刻变革。本文以5G技术赋能广播电视媒体融合发展的路径为研究方向,首先对5G技术及网络进行概述,然后分析5G技术赋能广播电视媒体融合发展的方式,最后提出具体的赋能路径,希望能够促进广播电视媒体把握5G时代发展机遇,实现转型升级,并为其他传统媒体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共同推动媒体行业的繁荣发展。

【关键词】5G技术;广播电视媒体;融合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TN949"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 " " " DOI:10.12246/j.issn.1673-0348.2024.20.009

广播电视作为传统的主流媒体,在信息传播、文化传承和社会动员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随着新媒体的崛起和受众需求的多元化,广播电视媒体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5G技术的出现,为广播电视媒体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使其能够突破传统限制,实现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进而提升传播效率、丰富服务内容、优化用户体验。在此背景下,对5G技术赋能广播电视媒体融合发展的路径进行研究是必要且具有现实意义的。本文以5G技术为切入点,结合技术特性与功能,思考5G技术赋能广播电视媒体融合发展的方式,最终尝试找到5G技术赋能其融合发展的具体路径,即优化内容传输与分发、拓展媒体终端与平台、创新内容生产与互动以及深化跨界合作与产业链整合。

1. 5G技术概述

1.1 5G关键技术介绍

(1)毫米波技术(mmWave):5G利用了高频率的毫米波频段,通常在24GHz以上,这些频段的带宽远大于传统的蜂窝网络频段,能够提供超高速的数据传输,但信号传播距离较短,易受障碍物影响,因此需要密集部署小型基站来增强覆盖[1]。

(2)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Massive MIMO):5G网络采用大规模MIMO技术,即使用大量天线阵列,在同一频率上同时服务多个用户,提高了频谱效率,增强了网络容量和用户体验。

(3)全双工通信(Full Duplex):允许设备同时发送和接收数据,极大地提升了通信效率和数据传输速度,减少了网络延迟。

(4)网络切片(Network Slicing):5G支持将物理网络划分为多个虚拟网络,每一片可以独立配置,满足不同场景下的特定需求,如物联网、自动驾驶、远程医疗等,保证服务质量。

1.2 5G网络特性分析

(1)高速率:5G峰值理论下载速度可达20Gbps,实际应用中用户能够体验到数百Mbps至数Gbps的速度,相比4G有显著提升,足以支持高清视频流媒体、云游戏等高带宽需求的应用。

(2)低延迟:5G网络的典型延迟降低至1毫秒左右,这对于实时交互应用,如远程手术、自动驾驶车辆的即时响应至关重要。

(3)大连接:5G网络能够支持每平方公里百万级别的设备连接,非常适合物联网应用,如智慧城市、工业自动化等领域,实现了真正的万物互联。

(4)灵活部署:由于5G支持不同的频谱类型,包括低频、中频和高频,运营商可以根据覆盖范围和业务需求灵活选择频段,同时网络切片技术也使得资源分配更加动态和高效。

2. 5G技术赋能广播电视媒体融合发展的方式

2.1 5G+超高清直播与VR技术:重塑视听体验

在5G技术的赋能下,广播电视媒体迎来了前所未有的视听革命。超高清直播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画面清晰度、色彩还原度及帧率等关键指标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为观众带来了身临其境般的视觉盛宴。结合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技术,观众不仅能够以360度全景视角观看节目,还能在虚拟环境中自由探索,与节目内容进行深度互动。这种全新的视听体验极大地丰富了观众的娱乐选择,满足了他们对高品质、沉浸式内容的需求[2]。5G技术的高速传输和低时延特性,为超高清直播和VR内容的流畅播放提供了坚实保障,确保了观众能够享受到无卡顿、无延迟的观看体验。

2.2 5G+智慧广电平台建设:构建融合生态

智慧广电平台以5G网络为基础,集成了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实现了内容生产、编辑、分发、接收等全链条的智能化和融合化。利用智慧广电平台,广播电视媒体可以更加高效地整合内外部资源,优化内容制作流程,提升节目的质量和生产效率。同时,平台还支持跨平台、跨终端的内容分发,实现了电视、手机、平板、PC等多种终端的无缝对接,为观众提供了更加便捷、多元的观看渠道。在此基础上,广播电视媒体能够打造一个开放、协同、共赢的融合生态,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和协同发展。

2.3 5G+物联网与大数据:精准感知与个性化服务

在5G的支撑下,物联网设备能够实现海量数据的实时采集与传输,为媒体平台提供关于用户行为、偏好乃至环境条件的详尽信息。这些数据经由大数据分析技术处理后,能够生成深度洞察,帮助媒体机构精准感知用户需求,实现内容的个性化推荐与定制服务。比如结合用户的历史观看记录、地理位置信息以及社交媒体互动,5G赋能的媒体平台能够推送符合用户兴趣的新闻资讯、娱乐节目和广告内容,提升用户满意度和参与度。5G网络的低延迟特性则确保了个性化服务的实时性,使得用户在不同场景下(如通勤、旅行、家庭休闲)均能享受到无缝衔接的个性化体验。

2.4 5G+AI技术:加速内容生产与传播创新

AI技术,如自然语言处理(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NLP)、计算机视觉和深度学习,能够在5G网络的高速数据流中快速分析、处理和生成内容,显著提升内容制作的效率与质量。具体而言,AI可以辅助新闻编辑自动摘要、翻译多语种报道,甚至生成新闻稿件,使记者和编辑能够专注于深度报道和创意工作。在节目制作方面,AI驱动的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和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结合5G的高带宽,能够创造沉浸式体验,让用户仿佛置身于新闻现场或虚拟节目中,极大地丰富了视听体验[3]。而5G网络的高可靠性和低延迟特性,则可以支持实时的AI分析与反馈,使得内容的即时互动成为可能,如观众通过语音指令参与直播投票或提问,可增强节目的互动性和吸引力。

3. 5G技术赋能广播电视媒体融合发展的路径

3.1 优化内容传输与分发

自2021年以来,5G消息业务的成熟与普及,为广播电视媒体的融合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径。中央级主流媒体机构如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纷纷利用5G消息这一新兴媒介,优化内容的传输与分发机制,提升用户体验,拓宽信息传播渠道。以新华社为例,该机构凭借其在5G消息领域的先驱实践,丰富了媒体产品矩阵,创新了新闻报道的形式与渠道,展现了5G技术在媒体融合中的巨大潜力。在全国两会期间,新华社旗下新华网客户端就推出了5G消息模拟体验产品,为用户提供了全新的新闻消费体验。用户仅需通过手机短信入口,即可即时接入两会直播,获取实时更新的会议资讯,无需下载额外的应用程序,极大地降低了信息获取的门槛。这一创新举措不仅提升了信息的即时性和覆盖面,还反映了5G技术在内容分发方面的高效性,让媒体机构能够以更便捷的方式触及广大受众。

此外,新华社打造的5G消息版“全民拍”产品,展现了5G技术在深化媒体与用户互动、提升公共服务效能方面的独特优势。这一产品简化了用户与政府相关部门沟通的流程,使民众能够迅速、便捷地反映问题和表达诉求,促进了社会问题的及时解决与治理透明化。相较于传统的应用程序,“全民拍”5G消息版的操作更加直观、高效,降低了技术门槛,增强了信息反馈的实时性和有效性,体现了5G技术在提升社会治理能力方面的积极作用。与此同时,“中国搜索”结合自身在搜索技术领域的专长,开发了“5G消息+AI+搜索”的融合产品,再次彰显了5G技术在内容整合与智能服务方面的优势。这款产品聚合了丰富的新闻资源,集成了搜索和直播功能,支持多媒体信息的多样化呈现,包括文本、音视频和多媒体卡片等,为用户提供了全方位、沉浸式的媒体体验。5G消息的即时性与AI技术的智能化,“中国搜索”5G消息产品能够根据用户需求,提供精准的信息检索和个性化的内容推荐,进一步优化了信息的传输与分发效率,满足了用户对高质量、定制化媒体内容的追求。

3.2 拓展媒体终端与平台

(1)广播电视媒体应充分利用5G技术的高速传输和低时延特性,开发并优化适用于多种终端的接收设备和应用软件。比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电视、车载终端等,确保用户能够随时随地利用多样化的终端接收和观看广播电视节目[4]。

(2)在拓展媒体终端的同时,广播电视媒体还需积极构建多元化的传播平台。一方面,可以依托现有的广播电视网络,进行技术改造和升级,实现高清、超高清内容的稳定传输和覆盖。另一方面,应加强与互联网平台的合作,将广播电视内容引入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新闻聚合网站等新媒体渠道,拓宽内容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当然,广播电视媒体也可以自主研发或合作开发新的媒体平台,如移动新闻客户端、音频直播平台等,以满足用户对不同类型内容的消费需求。

(3)在拓展媒体终端与平台的过程中,广播电视媒体应注重用户体验和反馈。通过收集和分析用户数据,了解用户的观看习惯、偏好和需求,从而不断优化终端设备和平台的功能和服务。例如,可以引入个性化推荐算法,根据用户的观看历史和兴趣偏好,为其推送定制化的内容和服务;加强用户互动和反馈机制,鼓励用户参与内容的创作、评论和分享,提升用户的参与感和归属感。

3.3 创新内容生产与互动

5G时代的到来,彻底颠覆了传统媒体生态,赋予了每一个个体成为信息创造者和传播者的强大潜能。随着信息传递门槛的显著降低,社会大众得以利用手中的智能设备轻松记录并分享生活点滴,极大地丰富了信息的多样性。然而,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虚假新闻与不实报道也如影随形,挑战着公众对于信息真实性的辨识度。5G技术的应用不仅在于加速信息的流转,更在于其强大的数据分析与筛选能力,帮助媒体从海量数据中甄别真伪,确保每一条新闻信息的真实可靠,从而维护媒体的公信力和社会责任感[5]。在此背景下,广播电视作为历史悠久且具有公信力的主流媒体,其角色与责任显得尤为重要。面对5G技术带来的变革,广播电视机构要与时俱进,积极拥抱新技术,提升传输效率和覆盖范围。当然,广播电视媒体也要坚守“内容为王”的原则,凭借其深厚的资源积累和专业的生产能力,持续产出权威、优质、精准的新闻内容。

5G技术的普及,让智能手机成为了每个人身边的“融媒体中心”,实现了信息的即拍即享,极大地推动了用户生成内容(User Generated Content,UGC)与社交视频化的快速发展。在这一过程中,直播不再受地域和设备限制,随时随地都可以发起,而短视频更是呈现井喷式增长,成为受众最喜爱的媒介形式之一。相比于传统的文字和图片,短视频以其生动直观、互动性强的特点,更能吸引现代受众的注意力,满足他们对于多媒体、多维度信息体验的追求。广播电视媒体,作为专业内容生产者,应当敏锐洞察这一趋势,主动融入短视频平台,借助5G技术的高速传输和低延迟特性,创作更多高质量的原创短视频内容。这能够拓展传统媒体的传播渠道,增强其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影响力,还能促进传统媒体与社交媒体的深度融合,实现内容的跨界传播。在与受众的深度互动中,广播电视媒体可以收集用户反馈,进一步优化内容策略,更好地服务于受众,提升受众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3.4 深化跨界合作与产业链整合

5G网络的高速率、大容量、低时延特性,为媒体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使得高清直播、超高清视频、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新兴媒体形式成为可能。这些技术进步要求媒体机构打破传统边界,与科技企业、通信运营商、内容提供商以及终端制造商等多方主体展开深度合作,共同构建一个开放共享、协同创新的媒体生态系统[6]。通过跨界合作,媒体机构能够获取先进的技术支持和丰富的数据资源,而产业链各方也能通过媒体平台实现价值最大化,形成共赢局面。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作为中国国家级媒体机构,始终走在媒体融合的前沿,积极拥抱5G技术,探索深化跨界合作与产业链整合的有效路径。2019年初,总台就已与中国移动、华为等通信巨头签署合作协议,共同启动5G新媒体平台建设,旨在打造集5G+4K/8K超高清、5G+VR/AR等先进技术于一体的新型媒体平台。借助这一平台,总台能够提供更高品质的视听体验,实现内容的快速分发和个性化定制,满足不同受众群体的需求。例如,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大型直播活动中,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运用5G技术进行了多场景、多角度的实时直播,包括天安门广场的盛大阅兵和群众游行,以及全国各地的庆祝活动。在与5G网络运营商和设备供应商的紧密合作中,总台成功实现了4K超高清视频的稳定传输,观众无论身处何地,都能通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或智能电视享受到身临其境的视觉盛宴。

4. 结束语

5G技术不仅是媒体传播方式的一次革新,更是对广播电视媒体的一次深刻考验与机遇。媒体机构必须勇于创新,坚持内容质量为核心,充分利用5G技术的优势,构建一个互动、多元、高效的融媒体环境,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继续扮演好社会信息守门人的重要角色。

参考文献:

[1]王英.5G赋能媒体融合新发展[J].新闻文化建设,2023(10):172-174.

[2]徐伟.大数据赋能电视媒体深度融合的创新路径[J].传媒,2023(19):33-35.

[3]杨文强,杨文聪,黄蓉.5G确定性网络+多媒体赋能媒体融合创新[J].国际援助,2022(3):16-18.

[4]陈维龙,张静,曾静平.5G时代全媒体传播体系建构,实施路径和生态管理策略[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2(1):36-39.

[5]杨天娇.5G赋能融媒飞起来--基于区县级融媒体中心平台建设探析[J].传播力研究,2023,7(1):13-15.

[6]顾野灵.新技术赋能媒体变革与发展——以天眼新闻客户端为例[J].媒体融合新观察,2023(4):86-89.

作者简介:吴晓亮(1987—),男,贵州贵阳人,中级记者,研究方向:新闻。

猜你喜欢
广播电视融合内容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科学大众(2022年11期)2022-06-21 09:20:52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今日农业(2021年19期)2022-01-12 06:16:36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现代出版(2020年3期)2020-06-20 07:10:34
周六广播电视
周日广播电视
周五广播电视
周三广播电视
主要内容
台声(2016年2期)2016-09-16 01:0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