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媒体融合的深入,当前广播电视媒体在开展电视节目制作时,越来越频繁地应用到数字多媒体技术,有效提升了节目制作质量和效率。加强对数字多媒体技术的探究和剖析,分析其功能优势和应用场景,对于进一步提升节目制作效果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通过剖析数字多媒体技术的功能和优势来说明数字多媒体技术在电视节目制作中的应用价值,并分析了编辑技术、演播室系统技术等数字多媒体技术的具体应用场景和功能特点,以供参考。
【关键词】数字多媒体技术;广播电视;节目制作
中图分类号:TN949"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 " " " DOI:10.12246/j.issn.1673-0348.2024.20.003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多媒体技术在节目制作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且深入。相较于传统媒体技术,数字多媒体技术更具灵活性、多功能性和先进性,不仅有效提升了电视节目制作效率,更丰富了节目表现形式,增强了视觉效果。本文以数字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优势为切入点,分析了当前常用的几种数字多媒体技术的特点和优势,希望能够为广播电视媒体的创新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1. 数字多媒体技术对节目制作中的价值
1.1 数字多媒体技术有助于提高节目制作效率
数字多媒体技术在节目制作中的应用有效提高了节目的制作效率,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简化了流程。在传统媒体线性编辑技术条件下,节目制作是按时间顺序进行编辑,如果制作过程中出现问题,修改过程比较复杂,甚至可能需要推翻重来,而数字多媒体技术则有效优化了流程,突破了单一的时间顺序编辑限制,可以按时间也可以按不同分类等各种顺序进行编辑,如果制作过程中出现问题,修改过程简便快捷,非常灵活,简化流程的同时提高了制作效率。
其次,节目制作与拍摄同步实时化。数字多媒体技术打破了时间和空间对节目制作的限制,真正实现了实时化的节目制作。在过去,媒体工作者需要先进行拍摄,然后采集节目素材之后,将素材上传至编辑系统中再进行编辑制作,其间需要消耗一定的时间,如果素材较多、时长较长,可能会影响节目制作进度。而借助5G技术、云转播技术等数字多媒体技术手段,比如5G直播背包的运用,能够在拍摄的同时同步实时传输素材,从而让后续环节的工作人员能够同步开展编辑制作工作[1]。
最后,构建协同化的组织机制。一个节目的完成,包括前期的策划、拍摄,后期的制作、审核等多个环节,数字多媒体技术实现了组织管理的优化,让各个部门、各个工作人员之间能够更好地开展协同工作。一方面,数字多媒体技术实现了异地同步生产,随着制作平台的云端化和沟通机制的线上化,进行电视节目制作时,即使处在不同城市的工作人员也能够同步进行制作和配合,不会出现沟通不畅、流程衔接不紧密等问题;另一方面,数字多媒体技术推动了节目制作流程的虚拟化和并行化,数字化协同生产模式成为了电视节目制作的主流模式,依托线上协同工作平台,素材整合、节目编辑制作、节目审核等多个环节的协同推进不再是难事,节目制作周期大幅缩短。
1.2 数字多媒体技术有助于媒体资源管理
数字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有效提升了媒体资源管理工作质量,让节目组工作人员能够更加高效有序地投入到创新创意工作之中,减轻管理工作负担,同时能够进一步发挥媒体资源的应用价值,实现资源再利用。
电视节目制作需要建立在媒介资源的基础上,依托专业化的工具和操作平台完成。因此在节目制作过程中,资源管理是一项既基础又重要的工作。在过去,很多媒体资源没有实现数字化转换,而是以磁带的形式保存,磁带发霉、损坏,保存的素材就会丢失,这对于资源的保留和再利用十分不利。利用数字多媒体技术,广播电视媒体资源实现了数字化、网络化存储,借助数据库技术构建媒体资源数据库,将各类素材、成片等资源和信息分门别类地进行存储和管理[2],利于后续使用。在节目制作过程中,部分节目可能会用到媒体资源库中的素材资源,为了方便查找,在保存的同时将媒体资源标签化,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可通过关键词、图像识别等方式实现高效检索,标签越详细,检索越精准。对于很多有版权保护需求的媒体资源,还可以借助数字多媒体技术进行加密保护,如生成“数字水印”,从而避免侵权问题。
1.3 数字多媒体技术有助于创新节目表现形式,提升节目竞争力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给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大众获取信息的渠道不再局限于传统媒体,而且,新媒体与信息技术之间的融合程度较高,使得新媒体的内容形式更加新颖,更符合当代受众的审美偏好。广播电视媒体要留住观众,就要突破传统的节目形式,加强创新,在节目制作中融入更多的创意和新意,在一定程度上颠覆大众的视听感受[3]。但传统的媒体技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很多新颖有趣的呈现方式和创意无法突破技术的制约,而随着数字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电视节目制作技术手段不断突破,可谓是“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一方面,数字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不仅提升了电视画面的清晰度和流畅性,还让视觉效果更加生动逼真、新颖刺激,带给观众耳目一新的独特体验;另一方面,数字多媒体技术为电视节目的传播提供了更加广阔的途径,电视节目不仅能够在电视端播出,还能够实现网络同步播出,强化了与新媒体之间的深度融合,形成融媒体立体传播矩阵;而且,数字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实现了电视节目与受众之间的实时互动,让观众能够更加沉浸于节目之中,实现互动交流,产生情感共鸣。如《全员加速中2023》《登录圆鱼洲》等节目在真人实景的基础上构建出沉浸式的虚拟化空间,带给了受众独特的观看体验。
2. 数字多媒体技术在节目制作中的应用
2.1 编辑技术
2.1.1 非线性编辑
早期电视节目采用的编辑技术是线性编辑,即需要按照时间顺序进行编辑工作,修改过程非常麻烦。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成熟,将计算机技术运用于节目制作的非线性编辑成为了主流编辑方式,该技术的优势在于不需要严格按照时间顺序进行编辑,素材存取、节目修改非常方便,因此具有较强的灵活性,而且,融合了节目包装、字幕叠加等功能,历经多年的发展,非线性编辑从早期的单机系统发展到网络系统,利用计算机网络的优势,实现了资源共享和协同编辑模式,多个编辑可以在多个不同站点分工合作,同时进行同一节目的编辑制作,在简化系统配置、节约成本的同时提高了制作效率。
2.1.2 云非编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在5G技术、云计算技术的支持下,现场拍摄的节目素材能够实时传输至云端进行存储和编辑,而借助云计算技术所支撑的云制做平台,工作人员只需要登录云平台,就能够即刻远程开展非线性编辑操作[4],进行信号采集、编码和传输,随后通过云端平台开展节目制作工作。从技术实现角度看,云非编分为远程桌面式云非编、B/S架构云非编、C/S架构云非编。远程桌面式云非编模式下,云端资源、非编软件安装在云平台上,用户计算机通过远程桌面控制软件连接到云端计算机,远程遥控云端非编软件,实现对云端素材的编辑操作;B/S架构云非编模式下,云端资源、非编软件部署在云端,用户计算机通过浏览器登录云端非编软件,通过云端服务器访问云端资源,对云端素材进行编辑;C/S架构云非编模式下,云非编的服务器部署在云端,非编软件部署在用户计算机上,用户端的非编软件通过云端服务器访问云端资源进行内容编辑。云平台中包含多种编辑工具和各种素材,工作人员可以直接登录云端平台,利用云端编辑工具和素材库进行编辑制作、特效处理、字幕叠加、审核等各项工作,资源共享的同时简化了用户端设备配置。
2.2 演播室系统技术
2.2.1 虚拟演播室
传统演播室建设属于重资产,所需设备多、人员配备多。虚拟演播室作为一种新型的制作工具和技术手段,当前已广泛运用于节目制作中。虚拟演播室系统技术结合了计算机技术和跟踪技术等多种技术,将实景前景与虚拟演播室背景进行技术合成,形成一段完整的视频,呈现所见即所得的场景效果[5]。虚拟演播室系统技术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虚拟场景技术、摄像机跟踪技术、色键合成技术,其中虚拟场景技术主要用在场景设计和建模环节,生成节目制作所需的图像、场景和模型,并通过渲染形成逼真的三维视觉效果,无需实景搭建,对空间的要求较低,大大减少了对物理空间和设备的需求,如构建城市街景、历史场景等不同类型的背景图像,构建诸如演播室、体育馆、舞台等多种场景,能实现虚拟场景的快速切换。摄像机跟踪技术是虚拟演播室背景是否生动逼真的关键,不同的景别在透视关系上有明显的不同,为了确保虚拟背景与前景之间有着正确的透视关系,要捕捉并测量摄像机参数(包括位置参数、云台参数和镜头参数),充分利用摄像机跟踪技术,利用计算机对摄像机推、拉、摇、移等运动参数进行分析,以生成与前景适配的虚拟背景,当前虚拟演播室应用的跟踪技术有多种,如网格跟踪技术、红外跟踪技术等[6]。色键合成是虚拟演播室系统中关键的一环,通常将前景中某个指定的颜色作为一个键信号来决定图像中的哪一个部分被抠掉,虽然理论上可以指定任何一种颜色,但是多数情况下使用蓝箱或绿箱作为被抠掉的背景,抠掉背景后分离出来的前景与虚拟背景数字化合成,实现完美融合,形成完整的画面,制作出逼真、立体的演播室效果。
2.2.2 XR沉浸式演播室
科技的发展给虚拟演播室系统带来了无限的空间,为节目制作提供了无限可能。扩展现实(Extended Reality, XR)技术是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 VR)、混合现实(Mix reality,MR)等多种技术的统称,将XR技术运用于虚拟演播室,这是为观众提供一种全新的沉浸式全息体验。XR技术主要运用在虚拟场景构建,实现了时间和空间的延展。在时间维度上,XR技术能够打造古今穿越的特殊场景,将实景与虚拟场景有机地融为一体,让观众产生时间变换的特殊感受;在空间维度上,XR技术能够打造虚拟的舞台场景,让有限的空间实现无限的延展,并在灯光、布景的配合下,营造独特的场景氛围[7]。高密度小间距的LED拼接屏可以实现完全无缝,显示色彩自然真实,为XR虚拟制作提供了很好的拍摄环境基础。跟踪系统为虚拟引擎中的虚拟摄影机提供真实摄影机在三维空间中的位置和姿势信息以及镜头焦距、光圈等参数信息,使虚拟摄影机与真实摄影机的运动轨迹保持同步。实时渲染引擎媒体平台根据摄像机跟踪数据,对虚拟场景内容进行实时渲染并生成输出到LED屏幕上,使输出的虚拟场景内容随着摄像机移动而实时变化,以同步视差,这样摄像机拍摄到的画面更加逼真,达到拍摄实景的效果。Vizrt、Orad、Brainstorm等外国公司,大洋、新奥特、艾迪普等国内公司,都有自己独有的实时图形渲染引擎。XR技术的加持,能够轻松构建出逼真的虚拟场景,无论是奇幻的宇宙空间、神秘的古代遗迹还是繁华的都市街景,都可以通过XR技术轻松实现,这种虚拟场景不仅为观众带来了视觉上的震撼,还使得节目内容更加丰富多样,观众可以在沉浸式的虚拟场景中与主持人互动、和其他观众共同聊天,让“视听”不再是耳朵和眼睛的感受,而是全感官、沉浸式的体验,演播室不再是单纯的节目制作场所,而是社交性的多彩体验。中央电视台龙年春节联欢晚会就采用了轻量化XR拍摄技术,打造了多元化的虚实场景;河南卫视十分火爆的“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中,就大量采用了XR技术来营造舞台场景,带领观众穿越到唐宫夜宴、清明上河图等时空之中,体验沉浸式的传统文化魅力。
2.2.3 元宇宙演播室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技术的快速发展,元宇宙作为一种整合多种新技术而产生的新型虚拟、现实相融合的互联网应用和社会形态应运而生,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为元宇宙提供了强大的计算和存储支持,使得元宇宙能够处理海量的数据和提供高性能的计算能力,从而为受众提供流畅、稳定的虚拟体验[8]。元宇宙演播室将元宇宙科技、数字文化进行了有机融合,通过AI实时无幕智能抠像技术以及VR、XR等智能化手段,采用虚拟人动作捕捉系统、AIGC人工智能内容生成系统、虚拟跨时空对话系统等技术,将5G与4K、XR、AIGC等技术相结合,实现 “主题+创意+技术”的巧妙融合,通过在现实世界中叠加虚拟元素,为用户提供了与真实世界互动的体验,让用户在现实世界中体验到虚拟世界的元素。在元宇宙演播室,数字人、人机交互、虚拟播报等功能都能够在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辅助下实时呈现,你不仅可以和喜欢的人“面对面”聊天,还可以“亲临”新闻现场,或者和远方的朋友“手牵手”逛街,甚至参加一场线上演唱会。2024年全国两会报道,山东广播电视台元宇宙演播室集数字人体验、虚拟播报、坐播访谈、智能互动等功能于一体,实时呈现热点线索、互动问答、两会图谱等。
3. 结束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当前数字多媒体技术正在深入渗透到电视节目制作的流程中,并从根本上改变了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的流程和方法,颠覆了电视节目的表现形式。可以说,数字多媒体技术为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因此,在数字多媒体技术不断进步和应用场景不断拓展的当下,融媒体时代电视节目制作要更加注重与新技术的融合,做好新技术的引进和应用工作,不断探索数字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路径和功能优化,以实现更加智能化、个性化的节目制作和呈现,这样才能增强广播电视媒体的市场竞争力,为大众呈现更加新颖的视听艺术。
参考文献:
[1]贾珍珍.数字技术驱动下的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路径创新[J].电视技术,2023,47(12):113-115.
[2]田会芝.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在广播电视中的应用[J].中国报业,2023(21):140-141.
[3]郭玉珺.数字化环境下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技术应用探究[J].西部广播电视,2023,44(05):231-233.
[4]高燕.基于数字技术驱动的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路径创新[J].电视技术,2023,47(07):56-58,68.
[5]李尤佳,裘晗.5G时代XR技术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中的应用[J].电视技术,2022,46(10):61-64.
[6]张轶玮.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中的数字化技术应用[J].电视技术,2023,47(02):70-72.
[7]朱建华.数字化环境下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网技术应用分析[J].中国有线电视,2023(11):121-124.
[8]万艳花.多媒体技术在数字电视节目制作中的应用探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21,17(33):102-103.
作者简介:余红英(1970—),女,江西吉安人,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广电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