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特风格电影导演蒂姆 ·波顿的作品,以 其怪异、诡异、恐怖、异想天开等特征,在众 星云集的好莱坞具有极高的识别度。而《理发 师陶德》正是他极具代表性的一部作品。电影 包含怪诞的黑色幽默和诡异惊悚的血腥场面。 然而这部电影并不是一部纯粹的恐怖片,影片 在延续蒂姆 ·波顿一贯的哥特式风格的同时, 也细致地展现出一幅英国维多利亚时代伦敦社 会生活的社会风情画。工业革命为英国带来巨 大财富的同时,也引起了社会思潮中的异端出 现,英国社会文化从后花园时代转化为工业瘟 神时代,哥特艺术便在英国文艺中开始复兴。 而蒂姆 ·波顿正是通过哥特式影像风格在电影 中重塑了维多利亚时代,在电影《理发师陶 德》中呈现维多利亚时代英国人思想文化的时 代征候。
一、哥特电影的主题
黑格尔说: “纯粹的光明就意味着纯粹的 黑暗。”光明与黑暗,这一对双生儿,谁也离 不开谁。哥特电影运用悲伤、痛苦和死亡等主 题的黑色风格,去剖析人们情感世界,并始终 以揭示邪恶、表达善良和探索社会为己任。
哥特小说的叙事背景往往是幽暗的古堡、 阴冷的废墟和幽寂的荒原。故事发生的时间一 般是中世纪,而故事的情节往往充满着暴力、复仇和凶杀。哥特电影在沿袭哥特小说主题之 外,还将死亡与宗教、巫术相勾连,形成了人 们的精神领域及更广泛意义上的思索与反映。 比如德国导演弗里德里奇 · 威尔海姆 · 茂瑙 1922 年的影片《诺斯费拉图》, 讲述的就是臭 名昭著的吸血鬼德古拉的故事。这部电影是 20 世纪 30 年代德国表现主义的代表作,电影的大 获成功让吸血鬼这一形象成为哥特电影的标志 性元素。而吸血鬼形象正是死亡与宗教元素的 衍生。此外,哥特电影中同样充斥着恐怖、神 秘、悬疑和阴森气氛,并用超现实主义手法描 写恐怖、神秘的情节,以此来揭示主题。
《理发师陶德》这部电影,简单来看是一 部复仇电影,主人公本杰明 · 巴克的妻女被法 官特平所占,他本人则被特平以莫须有的罪名 流放海外。十五年后,本杰明 · 巴克化名陶德 重新回到伦敦。但是,伦敦已是物是人非,不 再是他曾经生活和热爱的地方,而成为肮脏的 藏污纳垢之处。陶德与馅饼店女老板洛维特夫 人一起联手报复这个不平等的社会,并等待时 机向特平展开复仇。复仇是人类的一种原始本 性和本能冲动,它反映了人类本质上的一种野 性状态。王立教授在论述“复仇文学”时指出: 人类个体的复仇情感深植于种族集体无意识之 中,复仇情节是远古时代血族复仇遗留下的深 层文化遗存。从这个意义上说,蒂姆 · 波顿为 陶德的复仇赋予了一种民族性和仪式感。电影中充斥着大量的血腥凶杀的暴力场面。凶杀, 也正是哥特电影主题表现的手段之一。在这部 电影中,暴力的无休止宣泄、鲜血的肆意挥洒 在电影阴冷黑暗的色彩基调下,仿佛是在无边 暗夜里开出的妖娆之花。然而,电影并没有局 限于复仇的框架和对凶杀场面的描绘内展开叙 事,导演在复仇叙事线索之外,更多的展现的 是 19 世纪伦敦人的生活细节,这些细节作为社 会背景纳入蒂姆 ·波顿电影元叙事之中,讲述 一个时代人们的喜怒悲欢、生存与抗争。
在电影中,导演善于用快速摇移镜头来 概括性呈现伦敦的大环境。而在这大环境中的 芸芸众生,虽着墨不多,但形象各异,各有悲 欢,他们共同构筑起伦敦这个当时的世界之都 的完整的形象。影片中,安东尼喜欢乔安娜, 相爱的人却被世俗所阻挠,如同伦敦城市处处 筑起的高墙;陶德以莫须有的罪名被迫流亡海 外十五年之久,乔安娜因不顺从法官特平而被 送往精神病院;年幼的男孩因微小的错误在法 庭上被法官特平判处绞刑;瘦弱的童工托比饱 受皮瑞利虐待,稍微领受洛维特夫人给予的善 意,便要以性命相报,但最后还是被洛维特夫 人无情抛弃;利欲熏心的皮瑞利早期一直生活 在本杰明 · 巴克的阴影中,虽然幻想着自己能 为教皇服务,现实却是每天靠卖假药为生;精 神病院中饱受虐待的病人、被人驱赶的乞丐、 每天食不果腹的底层人民……甚至位高权重的 法官特平都有着自己的苦恼,他得不到养女的 心,还每天为担心养女出逃而惴惴不安。导演 仿佛剖开了伦敦社会生活的横截面,我们看到 了其清晰的纹理,那是完整而生动的时代缩 影。在导演描绘的时代画卷中,展现了这出悲 剧的恶之根源。
二、哥特电影的人物形象
哥特电影中的人物形象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也经历着时代的变迁。哥特电影出现之初, "《诺斯费拉图》中由史莱克塑造的吸血鬼消 瘦、拱背、尖耳、长牙、行为古怪。这一形象 怪异中渗透了人们对于幽灵鬼怪的恐怖臆想, 又与哥特文艺作品中的“死亡”主题相勾连。 但是在哥特电影的集大成者蒂姆 ·波顿的电影 中,人物的形象则具有维多利亚时代苍白少女 与蒸汽朋克男青年的特质。比如《剪刀手爱德 华》中的外表怪异、内心纯洁的爱德华,黑色 的衣服、凌乱的头发、苍白的皮肤,身形清 瘦,有点神经质,以及之后《断头谷》和《僵 尸新娘》中神经质的孱弱男青年形象。还有海 伦娜 · 伯翰 · 卡特(Helena Bonham Carter)和 克里斯蒂娜 · 里奇(Christina Ricci)演绎的神 秘而充满灵气的维多利亚时代苍白少女……哥 特式人物形象的变迁,从吸血鬼、僵尸到《科 学怪人》中弗兰肯斯坦式的人物和蒸汽朋克青 年的转变,也正是人们思想意识中从对巫术鬼 怪到对于现代科技发展的恐惧心理的外化表现。
在《理发师陶德》这部电影中,蒂姆 · 波 顿浓墨重彩地描绘了一段凄凉的人生。电影中 的陶德作为复仇使者,他矮小精瘦,面容愁苦, 灰白相间的头发经常在风中狂舞,手持一把剃 刀,在伦敦往来的街头行人颈下肆意挥舞的形 象具有鲜明的典型性。他几乎成了一个陀思妥 耶夫斯基小说里的男主角:他是被侮辱和被损 害的,在不断被生活欺骗、辜负后,他选择用 最极端也最无畏的方式开战,他没有改变这世 界的能力,只能以孤绝的姿态走上毁灭的不归 路。导演运用精准而独特的镜头语言以及演员 自身的表现力展现了陶德这一悲剧人物形象的 行动意旨。电影中的洛维特夫人一袭低胸红衣, 妖娆妩媚,有着维多利亚时代少妇的风情,一 头爆炸式的凌乱头发,又彰显其性格中的狂放 不羁,敢爱敢恨,而大眼睛、烟熏妆以及棱角 分明的脸庞又是蒂姆 ·波顿电影中的哥特女孩 的标志,透露着灵气与邪气,古怪而迷人。《理发师陶德》中的其他人物形象也颇具典型性, 就连精神病院的看守都像极了《诺斯费拉图》 中的吸血鬼,身形消瘦怪异,眼窝深陷,一口 整齐的白牙在灰黄的面孔中显得格外怪异恐 怖。而特平的傲慢虚伪及其手下毕多的残暴跋 扈,都是对中世纪权贵的无情反讽,也是对 19 世纪英国绅士文化中出现的异端的揭露。而伦 敦街头,头戴高帽、西装革履、手持权杖的绅 士们却仿佛没有灵魂般行色匆匆,在灰暗的时 代背景下成为伦敦城中一个面容模糊的符号。 电影反映的正是当时英国主流文化认为的工业 革命所带来的巨大财富滋长了部分绅士思想的 异化,即放弃田园与梦想,他们受金钱和利益 所驱使,成为金钱和效率的傀儡,而丧失了真 正的人文精神。
三、哥特电影中的环境呈现
哥特文学中的环境描写大都为恐怖、黑 暗、阴郁场景。而在电影中,也表现为具有怪 异而神秘的气质,比如罗伯特 ·维内 1920 年的 《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故事发生的主要场所 便是古堡、修道院、幽暗的街道……蒂姆 ·波 顿的《剪刀手爱德华》的主人公也是独自居住 在阴森幽暗的古堡中。希区柯克经典影片《精 神病患者》中的男主人公诺曼 · 贝茨所居住的 房子也是标准的哥特式建筑——高高耸起的顶 端,更凸显出四下群山的荒芜。环境的表现, 应和着人物的内心世界,共同构筑了电影叙事 的内在动力。电影理论学者麦茨认为: “电影 不是现实为人们提供的感知整体的摹写,而是 内部有着约定性的符号系统。”而电影符号有 其“内涵”与“外延”。外延是电影文本呈现 的表层含义,即声音与画面形成的组合元素, 而内涵则是这些视听元素蕴含的内在意蕴与深 层表达。
伴随工业文明的发展,哥特人物由鬼怪转变为科学怪人,哥特文艺作品中的环境呈现也 "由原来的神秘古堡转变为现代工业化城市。比 "如,好莱坞另一部哥特代表影片《乌鸦》的故 "事背景就发生于美国马里兰州巴尔的摩市,讲 "述的是摇滚歌手与未婚妻在新婚之日被恶棍所 "杀,一年之后他的幽灵重返人间开始复仇的故 "事。电影中对于环境的呈现极具风格化,以表 "现主义的手法描绘了一座罪恶之城的景象。电 "影以黑色为主色调,象征着肮脏、丑恶、神秘、 "欲望、阴暗、恐惧、死亡, 乌鸦掠过城市上空, "似乎正在凝视这片罪恶之地。《理发师陶德》 "与《乌鸦》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同样是复仇故 "事,同样是现代都市中罪恶的展现;不同的是, "《理发师陶德》故事发生地伦敦长年阴雨连绵、 "烟雾弥漫,营造了恐怖神秘的意境。电影的 5 "分 35 秒处,陶德说:“(伦敦)这些熟悉的街 "道到处暗藏阴影。”“阴影? ”“是鬼魂。” 电影中的哥特建筑正是导演营造环境氛围的重 "要手段。陶德站在斜窗前看着窗外灰暗的房屋 "和冒着黑烟的烟囱,眼神里充满对这座城市的 "怨恨;电影中关押乔安娜的建筑有耸起的高墙, 周围是狭窄的巷道、潮湿的地面、杂乱拥挤的 "街市、嘈杂的环境,而街市旁则是高耸的哥特 "风格的建筑物,在灰暗的色调下呈现阴冷破败 "的气质,形成反差。
哥特在英国的复兴有着现实的因素,工 业革命的崛起所带来的社会风气——对于效率 和金钱的追逐,被英国乡绅和贵族阶层视为堕 落,它打碎了英国的乡村神话,即他们的田园 梦想——秩序、平静与和谐。这种对于工业和 商业的恐惧,在英国绅士阶层逐渐成为维多利 亚时代文化的主流。穆勒、阿诺德、罗斯金和 狄更斯等人对维多利亚中期的许多批评被当时 的社会潮流所加强。在《艰难时世》一书中, 狄更斯便将他所痛恨的一切东西都与工业制度 联系起来。罗斯金曾尖锐地指出,工业文明使 英格兰把自己的灵魂卖给了铁和蒸汽。而在《理发师陶德》中,借由女乞丐之口,讲出烟囱冒 出的黑烟是恶魔的象征,预示着罪恶。
四、哥特电影所反映的时代征候
陶德的故事是一个残忍的故事,虽然有虚 构的成分,但是却来源于真实生活,是对真实 生活的写照和反映。工业革命时期是英国社会 急剧变化和转型的时期,人们说 19 世纪上半 叶的伦敦是一个盗匪肆虐的黄金时代,是一个 因无法控制犯罪及暴力事件而威胁到政权的时 代,是一个以暴力冲突为特征的犯罪现象四处 蔓延的时代。
( 一 )绞肉机:对新技术的恐惧
《理发师陶德》开篇就出现了一台绞肉 机,暗示着人们对新技术的恐惧。新技术的发 明和出现推动了英国纺织业的发展,但是当工 人们的生活受到威胁时,他们开始把新机器看 成引起贫困的罪魁祸首,对新工业机器的毁坏 在 1760—1840 年 间持续 出现。1830 年 8 月, 著名的农业大起义的爆发使反对农业新技术的 骚乱达到高潮,这场起义包含了 1500 多个独立 小事件,很多机器被毁坏。英国政府对这次事 件进行了严肃处理:19 人被处死,481 人被流 放到澳大利亚,644 人被判处长期监禁。虽然 多人被处罚,但是反对新工业机器的浪潮在这 一时期却从未停歇。
这些骚乱运动像最后的防线一样试图阻挡 时代的进步,企图保持传统的乡村生活方式, 体现了一种保守的思想。但我们需要看到这场 运动背后所显露的问题——工业革命给普通大 众带来的更多是贫困和失业,而不是开放的新 机遇。农民失去土地,流离失所,城市里的工 人辛苦劳作,却日益贫苦。人们对于科技的恐 惧开始转化为对更为具象化的机器的恐惧,而 这些机器正如绞肉机一般让民众万劫不复。
(二)伦敦:对城市的恐惧
工业革命和之前的农业革命提高了英国的 "生产力,并推动英国加快城市化进程。失去土 "地的农民和流浪者大量拥入城市。快速增长的 "城市人口为工业生产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劳动力, 但是随之也引起了许多问题,比如人口的安置 "和失业问题,以及城市的工厂规模和基础设施 "有限的问题……大量人口的基本的劳动和生活 "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从而造成严重的流民问题 "和犯罪问题。另外,正如蒂姆 · 波顿在电影中 "用长镜头所展示的伦敦那样——英国的新兴工 "业城镇在最初发展过程中缺乏合理的规划,致 "使住房混乱、人群杂居、街道狭窄曲折、缺乏 "照明等。而城市又具有藏匿性、流动性和不平 "等性等诸多特点,这些皆为犯罪行为提供了滋 "生的土壤。“城市生活中,人口流动的数量大 "增,对人的刺激强度大增,因此这种流动必然 "会模糊人的思想理念,破坏人的道德规范。” 正是在新兴工业化城市伦敦初建的混乱局势下, 陶德的理发店才与洛维特夫人的馅饼店构成一 "体,形成“供销关系”,为日后大量屠杀事件 "提供理想的环境。
而最初从农村拥入城市的人们,对城市和 未来的恐惧,也表现在狄更斯的《马丁 ·瞿述 伟》中, “他们说,伦敦是个可怕的城市,老 实巴交的乡巴佬到了那里,会被拐到偏僻小巷, 阴森的角落里埋伏着坏人,他们会杀死我们, 再把我们的肉做成馅饼”。而这正是《理发师 陶德》产生的社会背景。在电影的 1 小时 22 分 18 秒,洛维特夫人讲到他们的馅饼店时说: “我们特别挑没人在乎的外乡客和陌生人,谁 会知道真相?”
(三)人肉馅饼:阶级分化下的罪恶衍生
陶德和洛维特夫人在橱窗前唱:“底层人 总为上等人服务,能知道这多让人欢欣鼓舞,上等人也为下等人服务! ”——将豪绅做成人 肉馅饼卖给平民。在洛维特夫人的馅饼店真 正实现了“人人平等”,无论生前地位何等 显赫,在这里都和平民一样成为馅饼。工业革 命时期出现的贫富不均、阶级分化是极大的 问题,子曰:“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 不安。”阶级分化严重,特权横行,法律的缺 失,都是社会混乱的原因。陶德回忆往昔时, 讲述:“一个比秃鹰更低级的法官,借由法律 的利爪,把理发师关进苦牢,然后再耐心等 待,美丽的理发师妻子掉进恶毒的圈套。”法 官肆意妄为,原本的秩序荡然无存,人们掀起 追逐金钱利益的狂潮,而当时的英国却没有与 之相匹配的法律保障,旧的秩序俨然已经崩 坏,但新的秩序却尚未建立,致使社会动荡, 罪恶横生。
这一时期,哥特艺术在英国复兴,其所 承载的文化思潮最明显地表现着社会对工业革 命的一种广泛的逆反。哥特建筑之父皮金就 是偏激的托利党人,19 世纪的哥特建筑的复 兴运动是敌视工业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面 对社会的混乱无序,他们求助于中世纪而拒绝 19 世纪的工业社会,这是旧贵族集团对新势 力和新资本的文化反攻。当时的教堂建筑学会 主席亚历山大 · 贝雷斯福德 · 霍普 (Alexander Beresford Hope),梦想让教堂建筑高耸于傲慢 和新教化的“商人统治”之上。他们认为哥特 虽出身于原始的粗野,但哥特式建筑高耸的塔 顶,似乎能够超越俗世的罪恶,预示传统精神 的复归。
五、结语
19 世纪早期,蒸汽机轰鸣着碾过英国乡
村,农民们离开祖辈生活的土地进城务工,陷 "落在伦敦这样的大都会里,再也回不去遥远的 "乡间故土。这些城市新移民以最原始的“吃人” 母题表达他们的恐惧:机器、城里人以及工业 "化的城市,终将把他们彻底吞噬。而这些恐惧, "都内化为影片中那浓得化不开的黑色背景。
蒂姆 ·波顿通过哥特风格在电影中重建了 维多利亚时代。在那里,社会缺失公义,城市 成为吞噬穷人的怪兽,陶德与陀思妥耶夫斯基 笔下的小人物一样,他是“被侮辱与被损害”, 他的复仇是一个弱者的绝地反击。然而这样的 一个小人物,在历史洪流的裹挟下,不可避免 地跌落深渊。主人公陶德有这么一句唱词:“在 这个人吃人的世界里,我们谁能拒绝,谁能逃 离?”毫无疑问,他是工业社会里的一分子—— 他用来杀人的理发椅,是一台设计精巧的“机 器”。在这样的环境里,他已走到疯狂的悬崖 边,绝望之火正在将他烧尽。
基金项目:2021 年广东省高职文化表演教 指委教育教学研究项目课题“CDIO 工程教育 模式下的高职‘影视创作’教学改革与实践”, 项目编号:WHBYJZW2021015 。2024 年度清 远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习近平文化思想 视域下的清远微电影叙事语体重构”,项目编 号:QYSK2024166 。2023 年广东科贸职业学院 校级课题“中国特色学徒制视阈下的‘影视创 作’教学实践研究”,项目编号:GDKM2023- 99。
[ 作者简介 ] 徐颖颖,女,汉族,河南商丘人, 广东科贸职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电 影理论、影视动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