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查慎行“唐宋互参”的诗学观

2024-12-31 00:00:00范佳雯
文学艺术周刊 2024年10期
关键词:杜诗章法诗学

查慎行(1650—1727),原名嗣琏,字夏 重,后改名慎行,字悔余,晚号初白,浙江海 宁人,是清代康熙、雍正年间诗坛代表诗人之 一。他生活的时期大家辈出,诗歌创作繁荣, 诗坛上关于尊唐或者尊宋的论争十分激烈。

在这样的背景下,查慎行结合自己的学 "习经历和创作经验提出了“三唐两宋须互参” 的诗学主张。他认为在诗歌创作中应兼容并 "蓄、师法众家,既要学习唐代和宋代的诗歌特 "色,又要效法历代其他名家的作品。除了诗歌 "创作,查慎行也重视不同诗人创作中展现出来 "的优秀精神与品质,用以丰富自身素养。在他 "的《初白庵诗评十二种》中,他集中点评了唐 "宋著名的诗人,在点评中也逐步形成了完整的 "“唐宋互参”诗学观。

一、“唐宋互参”诗学观的形成

张晨的文章《查慎行年谱》记: “母太 淑人课之读,授唐人诗百篇。”可以得知在查 慎行开蒙之时,其母便悉心教他唐诗。童年时 期的学习对他之后的创作和诗学观的形成有一 定的影响。随着年龄增长,查慎行辗转多地拜 师求学,有幸结识陆嘉淑、钱澄之等先生,并深受他们思想的影响。陆嘉淑反对学诗只局 限大家、流派之风气,认为前代圣贤诗人、古 之大家文人,都可以学习师法,其诗学思想是 开放的、兼美的。钱澄之在诗歌创作中不拘一 格、博采众长,其在唐代诗人中最推崇白居 易,宋代诗人中最赞赏陆游,经常与查慎行一 起探讨白居易和陆游的诗法。查慎行还跟随自 己的族伯查继佐学习,查继佐之诗“圆转颇类 放翁”“意理浓重,清削幽冷显然是宋诗一 路”[1]。在童年和青年时期学习的影响下,查慎 行最终形成了“唐宋互参”的观念。

查慎行第一次正式提出“唐宋互参”是在 康熙二十二年(1683)游苏州时,他遇到前辈 梁佩兰,两人讨论作诗之法,查慎行写下《吴 门喜晤梁药亭》一诗: “知君力欲追正始,三 唐两宋须互参。皮毛洗尽血性在,愿及有志深 劘勘。”[2]

在和前辈的探讨中,查慎行明白梁佩兰和 自己一样,都是在诗歌创作的道路上不断探索, 力图追求诗歌正宗。他提出了自己看法,告诉梁佩兰不要过分在意大家之名、流派之分,应 该博采众长,学习效法三唐两宋时期所有优秀 的诗人诗作。同时他还感慨好的作品一定不是 华丽辞藻堆砌而成的,要透过现象看到诗歌的 本质。此后查慎行又在自己的创作中反复强调 这一思想,如“唐音宋派何须问”“惟诗亦云 然,众美视斟酌”[1] 等诗句都显示了他的诗学 观念。

王英志在《清代唐宋诗之争流辨史》中 指出,查慎行提出“唐宋互参”的观念,有效 提高了尊宋派的地位,扭转了尊唐派独大的局 面。其实从查慎行提出的诗学观看,他对唐诗 也是持肯定赞扬态度的,并不像清初诗坛上尊 唐派的诗人那样直接蔑视、贬低宋诗。查慎行 确立了“唐宋互参”的诗学观,既是试图对清 初唐宋诗之间的争论进行调和,也是为清初诗 坛的尊宋派诗人博得一线生机。

二、“唐宋互参”诗学观的体现

唐代分初唐、盛唐与中晚唐时期,宋代又 分北宋、南宋两个时期,这期间优秀的诗人比 比皆是,诗歌流派众多。但是查慎行有其具体 的诗学观指向,即唐师杜甫、宋尊苏轼。

( 一 )唐师杜甫

《初白庵诗评十二种》是查慎行评点历 代诗歌的集录,由清人张载华重新辑录整理, 其中收录了查慎行对陶渊明、李白、杜甫、韩 愈、白居易、苏轼、王安石、朱熹、谢翱、元 好问、虞集等诗人及《瀛奎律髓》共十二种诗 集的评语。从查慎行选择点评的诗人就可以看 出其在唐代诗人中最推崇盛唐时期的李白、 杜甫以及中唐时期的韩愈、白居易。虽然唐代 只选择了四位诗人,但查慎行依然是有所偏重 的,按照点评数量来看,评李白诗 22 首,评韩 愈诗 101 首,评白居易诗 158 首,评杜甫诗则多达 319 首,从书中评点唐代诗人的次数与情 感浓度来看,他最推崇的便是杜甫。他在书中 写道: “平生酷爱杜诗,三十年中,手所批点 凡四部。”但很可惜,最终只留下一本。但从 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他对杜甫人品以及杜诗技法 的推崇以及学习。

1. 对杜诗艺术的推崇

查慎行对杜甫的各类诗歌都颇为推崇, 在评价杜甫律诗时,他感慨道: “三句连用三 ‘花’字,一句深一句,律诗至此,神化不测, 千古那有第二人。”(《曲江二首》其一)在 阅读杜甫《倦夜》时他谈道: “此段境界,他 人百舍不能至也。”称赞杜甫在写律诗时意境 营造的深妙,寥寥数语以夜晚之景烘托内容悲 惨凄凉之情。在评价杜甫的古体时,查慎行更 加看重的是杜甫对传统的继承,因而他评《兵 车行》曰: “起句对用《诗》语,逼真古乐 府。”而在评价杜甫的七绝时,查慎行则更加 看重创新: “先生七绝,有意别开蹊径,他人 学之,非俗即涩矣。”从这些评语可看出查慎 行对于杜诗的喜爱与赞赏之情,同时对待不同 的体裁,查慎行都能提出相应的看法,而非人 云亦云,通篇夸赞。

2. 对杜诗章法结构的推崇

在诗歌写作的章法要求中,查慎行着重强 调的是紧扣主题,即诗歌题目与内容之间的关 系一定要紧密,如点评杜甫的《画鹰》曰:“极 动荡之致,到底不离画。”因为诗歌的主题是 画鹰,而非描写鹰,核心动作落在“画”上, 所以查慎行认为诗中的描写能紧扣题目。还有 《喜达行在所三首》,此诗句句含愁,表面上 看没有涉及题目之“喜”,而查慎行正能看到 常人所不能理解之处, “题云喜,诗中却句句 含愁,不历惨荒,不知当前之乐也”,认为这 么写其实是从反面扣题,以愁写喜,可见功力

之深厚。查慎行认为切题是诗歌章法的基石, 因而对于杜诗中切合题意处大加赞扬。除了切 题之外,查慎行还十分重视诗歌中章法的连贯 性。例如点评《赠高式颜》“用意在起结,中 间两联不必黏题,自然脉络连贯”。诗句的结 构中,查慎行对对仗十分看重,对于杜诗中对 仗艺术极其精妙的部分,查慎行毫不吝啬地进 行夸赞,比如在点评《登高》时说: “对起有 飒沓之势,结句亦对。” 评《所思》颔联时 说:“无心属对,自然合拍。”

3. 对杜甫忧国忧民情怀的推崇

杜甫在诗歌创作中饱含忧国忧民之心, 本就被后世无数文人墨客所赞扬、学习,查慎 行也不例外,他在《初白庵诗评十二种》中评 《北征》一诗曰: “而家国之感、悲喜之绪, 随其枨触,引而弥长,遂成千古至文,独立无 偶。”可见查慎行对杜甫这种家国情怀的共鸣 之深。还有《伤春五首》组诗,杜甫表面写惋 惜春天和不忍春去的伤春之情,实则感慨国家 之乱,将身世之悲凉、家国之悲恨淋漓尽致地 展现出来。查慎行感慨此诗正是“身在事外, 而忠爱之心惓惓若此”。可以看出除了诗歌艺 术和技法之外,查慎行对杜甫崇高的人格和忧 国爱民情怀的赞扬与推崇。

(二)宋尊苏轼

在《初白庵诗评十二种》中,除了唐代的 诗人,查慎行也点评了众多宋代诗人。其中点 评数量最多的便是苏轼,足有 458 首,其次便 是评王安石有 211 首,评元好问有 204 首,还 有朱熹、谢翱、虞集等人,但都不超过百首。 由此可见查慎行对苏轼的喜爱程度,甚至比起 杜甫都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而且查慎行只有在 点评杜甫和苏轼时会尊称他们为“先生”。他 曾写道:“阅过众人诗,忽见苏作,令我心开目明。”查慎行除了点评过苏诗,也曾写过《苏 诗补注》,为苏诗作注。正是因为对苏轼的喜 爱与推崇,使得他完成了《苏诗补注》,同时 这本书也得到了后世的高度评价。

查慎行对苏诗和对杜诗一样,都是从艺 术、章法结构,以及诗人的精神层面来评价学 习的。如在评价《傅尧俞济源草堂》时他特意 称赞苏诗“章法奇绝”。评《越州张中舍寿乐 堂》曰: “入手奇崛,一转合题。”评《夜泛 西湖五绝》曰: “前人所未有,亦先生集中变 格也。”查慎行对苏轼的喜爱,不仅局限于他 的作品,还有对于苏轼精神和思想层面的共鸣 和追求。查慎行其“初白庵”之号就出自苏诗 “身行万里半天下,僧卧一庵初白头”。苏轼 在诗歌创作中提出的空静观对查慎行也有很深 的影响。苏轼曾写道: “欲令诗语妙,无厌空 且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苏轼认为 只有心静才能感受到外在的动,只有心空灵, 才能容纳万物。查慎行吸收并继承了苏轼的观 点,在自己很多作品中都对此进行了抒写,如 “物理与天机,静观皆性情”“若向此中微领 会,诗情原在寂寥间”,还有“澄观得静趣, 会景无停休”等诗句都可以看出查慎行对苏轼 空静观的继承与创新。

除了尊杜师苏之外,查慎行对于唐宋其他 诗人,如白居易、韩愈、王安石、陆游等都有 不同程度的推崇和效法,在唐宋诗之争的大背 景下,查慎行通过广泛学习与借鉴,博采众长, 提出“唐宋互参”的观点,不仅形成了自己独 特的学诗方法和诗歌风格,也影响了清初的诗 坛。

[ 作者简介 ] 范佳雯,女,汉族,陕西西安人, 西安外事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

猜你喜欢
杜诗章法诗学
任何流沙都是水土(诗学随笔)
红豆(2022年9期)2022-11-04 03:13:56
夜读(一)
中学生报(2022年5期)2022-04-29 20:00:37
背诗学写话
例证段的基本章法
让章法更好看的九个方法
丹青少年(2017年3期)2018-01-22 02:50:25
篆刻杜诗记
艺品(2017年4期)2017-11-06 03:48:52
第四届扬子江诗学奖
扬子江诗刊(2017年1期)2017-01-17 06:25:11
助建脚手架 写作显章法
新课程研究(2016年2期)2016-12-01 05:53:17
清初杜诗研究二题——钱谦益《解闷》诗笺与仇兆鳌“四句分截”说
长江学术(2016年4期)2016-03-11 15:11:29
行书章法浅析(三) 章法创造完善字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