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垃圾分类就是新时尚”的首提地。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虹口区嘉兴路街道垃圾分类志愿者的重要回信精神,认真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市人大常委会按照市委书记陈吉宁“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更大合力打造垃圾分类升级版”的指示要求,在连续五年开展监督的基础上,今年对本市生活垃圾管理工作情况开展专项监督并进行专题询问,不断促使本市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水平再上新台阶,为全面建设美丽上海、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提供坚强的法治保障。
11月27日,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局长郜红建受市政府委托所作的《关于本市生活垃圾管理工作情况的报告》,并于11月28日开展了专题询问。
持之以恒久久为功 聚焦重点发力监督
市人大常委会对本次监督高度重视。黄莉新主任亲自带队赴老港生态环保基地调研,并到居民区实地查看垃圾分类情况,对监督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宗明副主任担任专项监督组组长,召开启动会进行动员部署,多次率队赴基层调研,听取专题汇报指导工作推进。徐毅松副主任全程关注监督工作。6月至10月,市人大城建环保委聚焦打造生活垃圾分类升级版,重点对源头减量、全程分类体系、资源化利用、政府监管和社会共治等情况集中开展了监督调研。
坚持问题导向开展全环节监督。监督组坚持“四不两直”,先后赴静安、普陀、长宁、徐汇、黄浦、虹口等区调研,对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的投放、收运、中转、处置等各环节的重点难点问题明查暗访,推动政府部门直面不足、依法履职、攻坚克难。
持续深化市区人大联动监督形成合力。监督组发动16个区人大开展联动监督,采取点面结合的方式,对居住小区、农村地区、学校、医院、沿街商铺,可回收物“点、站、场”等垃圾分类管理情况进行实地调研,查找短板弱项,掌握真情实况。各区人大采取了一些卓有成效的特色做法。
深入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汇聚民意民智。监督组向全市800余名市人大代表发出两轮垃圾分类测评问卷,了解代表对居住区和工作地的垃圾分类工作及效果的评价,为政府开展垃圾分类实效评估提供参照,并围绕全程分类体系建设、行业发展、企业运营、政府管理、社会监督等不同主题召开一系列座谈会,分别听取17个街镇、8个区绿化市容局、15家生活垃圾收运处置相关企业和各区人大、各级人大代表、专家、基层人员的意见建议。监督中,市区两级人大共召开70余场座谈会,广泛了解社会各方面的意见诉求。
找准裉节紧盯难点 促进分类提质增效
通过多年的持续努力,本市生活垃圾管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垃圾分类工作在全国名列前茅。但是对照美丽上海建设、“无废城市”建设的目标愿景和垃圾分类升级版的更高标准要求,还存在一些不足。
社会共治仍需巩固提升。垃圾分类工作常态化后,宣传的力度和热度较法规实施初期有所减弱,对一些群体的宣传针对性不强、实效性不足。有的沿街商铺混投行为时有发生。有的物业企业履行分类管理责任还不到位。有的管理部门对本行业企事业单位开展垃圾分类工作指导督促力度不够,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合力还需加强。执法部门对个人违反生活垃圾管理的处罚案例相对偏少,执法支撑保障作用有待增强。
源头减量还需增强实效。调研中有关方面反映,促进源头减量的举措较少,工作成效有限。如,目前对同城快递包装物减量采取的刚性措施不多,对非同城快递包装物减量更是缺乏有效监管手段。对照《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要求,限制电商产品过度包装、减少外卖平台餐饮商家和宾旅馆主动提供一次性用品的措施落实效果还有差距。
资源回收利用尚需加强。全市中转站、集散场以市政用地保障的比例低于升级版方案提出的30%要求,不少场站是以租赁或临时用地形式取得用地,影响企业预期。全市74家主体回收企业回收量约占生活垃圾中分出的可回收物总量的80%,仍有不少可回收物特别是高价值可回收物游离于主渠道之外。“沪尚回收”平台服务仍存在不便,平台与各区原有的一些回收网络系统兼容性和便利性尚需进一步优化。湿垃圾资源化利用模式较为单一,湿垃圾制造肥料、饲料等产品的科技研发和政策扶持力度还不够,产品市场推广支撑不足。有些早期建成的湿垃圾分散处理设施存在环境问题。
精细化管理水平有待提升。在实行定时定点投放的小区,统一的投放时段安排难以适应各类人群的作息习惯,造成垃圾丢弃在垃圾厢房外的情况多发。有的公共区域废物箱数量少或者设置不合理,造成一些市民游客因找不到地方投放而随意丢弃垃圾。有的小区垃圾分类设施配套改造还不全,缺乏洗手或垃圾桶冲洗等装置,垃圾厢房及周边环境卫生状况较差。有的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设施不完善。垃圾分类设施设备维护更新机制有待健全。
打好人大监督“组合拳” 推动分类成为新时尚
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时,常委会组成人员充分肯定了本市垃圾分类工作取得的成效,同时围绕进一步提高垃圾分类管理水平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专题询问中,14位常委会组成人员提出询问,市绿化市容局等18个市政府部门到场备询,其中有10个部门现场应询。市人大城建环保委向会议提交了调研报告,聚焦打造垃圾分类升级版,对改进工作提出了一系列建议。
调整优化制度设计。审议和专题询问中,有的委员针对部分早期试点建设的湿垃圾就地分散处理设施因环境问题停运的情况,建议进行优化;针对干垃圾焚烧能力出现富余的情况,建议市级层面进行统筹。调研报告建议,对社区定时投放制度、公共场所优化垃圾箱配置、湿垃圾资源化利用的方向和政策引导、回收利用体系的巩固完善、焚烧设施富余能力用于协同处置其他固废等进行系统性研究和机制设计。
巩固和提升社会共治。审议和专题询问中,委员们建议,建立垃圾分类的持续性宣传机制,开展针对性宣传;对生活垃圾分类后的去向和处置利用等情况进行统计并定期公告,让居民了解垃圾分类后“去了哪里、怎么用的”。有的委员提出,对个人违反规定不分类投放垃圾且屡教不改的行为,依法加强查处;加强对物业企业开展垃圾分类管理的支持保障。调研报告建议,各部门要切实将垃圾分类列入行业管理内容,执法部门要积极加强执法保障,要完善居(村)委、业委会、物业企业、业主“四位一体”的工作机制,压实物业管理等各方责任。
加快绿色低碳转型。为推动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审议和专题询问中,有的委员建议,大力推进“光盘行动”,持续推进一次性餐具和产品包装物减量。有的委员提出,加大对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企业在基础设施建设、税收优惠、再生产品推广使用、绿色采购引导等方面的政策扶持力度;及时掌握可回收物的动态和流向,使可回收物流程可追溯、处置更安全。调研报告建议,引导社会公众更加自觉地参与“光盘行动”,强化餐饮服务业不主动提供一次性餐具等规定落实,促进包装“瘦身”减量;加强对资源回收利用的规划保障政策支持,畅通回收利用渠道,加强湿垃圾肥料化、饲料化、燃料化等资源深度利用技术研发和推广。
提升精细化治理水平。专题询问中,有的委员建议,加快对垃圾投放点硬件设施的改造提升,合理优化垃圾投放时段,推动社区投放环境更加便民利民。有的委员建议,提升可回收物回收“点、站、场”稳定性。调研报告建议,有效落实“一小区一方案”,优化投放时间安排,加快城市化地区投放点升级改造和农村地区投放点规范化建设;加强“沪尚回收”平台与已有回收网络的有效衔接,更好地发挥平台和主体回收企业主渠道作用;落实可回收物回收“点、站、场”规划用地保障,确保形成稳定的可回收物回收体系并顺畅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