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区智慧体育发展与老年人的数字包容性

2024-12-31 00:00:00郑凌峰谷玉良
理论观察 2024年11期

摘 要:在城市社区中,智慧体育的应用主要表现为智慧体育场馆、智慧健身设备等。在数字化、人口老龄化与智慧体育发展的多种背景下,社区智慧体育发展必须考虑老年人的数字包容性。城市社区的智慧体育发展对老年人的数字包容性而言既是机遇也存在挑战。一方面,智慧体育通过提升老年人数字亲和性、增强老年人数字运用积极性和通过智慧体育参与赋能数字技能等机制有助于提升老年人的数字包容性;另一方面,智慧体育发展中存在面向老年人的智慧体育政策不健全、智慧体育应用适老化水平低、数据安全等问题,与老年人的数字包容性之间存在严重张力。在健康中国建设战略背景下,城市社区智慧体育发展的成果要能够被包括老年人在内的全体社区居民所共享。社区智慧体育与老年人数字包容性的关系提醒我们,未来社区智慧体育生态建设应从建立健全智慧体育政策法规体系、加强体育设施与应用适老化改造、发挥技术力量促进老年服务体验升级、加强老年人数字安全教育等方面持续发力,打造一个更具老年数字包容性的智慧体育发展格局。

关键词:智慧体育;数字包容性;老年人;城市社区

中图分类号:G81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4)11 — 0126 — 07

国家体育总局印发的《“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将数字体育建设工程设定为一个专栏,明确指出,要加快城市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的数字化改造,开发公共体育场馆二维码系统,推动地方数字化升级改造不少于 1000 个体育场馆,打造一批智慧体育场馆,建设1万个以上智慧健身路径、智慧健身步道、智慧体育公园、智慧健身中心等智慧化健身场地设施①。数字体育发展是新时期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支撑,健康中国建设与数字体育发展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具体体现。然而,在数字化转型、人口老龄化和健康中国建设的多重背景下,老年人群体在融入数字体育的潮流中面临着明显的参与壁垒。因此,探究城市社区老年群体在数字智慧体育环境下的参与机遇,识别其面临的潜在困境和挑战,并寻求切实可行的策略以满足其参与智慧体育锻炼的需求,构成亟需回应的重要理论与实践议题。

一、文献回顾

数字鸿沟最初由Lloyd Morrisett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指代不同主体在信息资源上掌握程度的差异[1]。阿尔文·托夫勒在1990年的作品《权力的转移》中,从电子鸿沟的角度对数字鸿沟继续进行深入解读,认为其核心在于信息技术领域发展速度的不平衡性[2]。学术界在20世纪90年代主要围绕信息技术的可接入性问题来探讨数字鸿沟,但随着智能设备的广泛普及,不同主体间的技术应用与使用能力逐渐成为数字鸿沟形成的关键。2001年,Attewell进一步将数字鸿沟细分为两个维度:第一个维度涉及能否有效接入计算机网络的差异,第二层面则是基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不同[3]。在这些研究基础上,中国学者韦路进一步提出了第三维度的数字鸿沟,即在信息资源和知识获取方面的差异,这个维度更注重探讨如何促进包括老年人在内的社会各群体在数字信息获取上的公平性[4]。随着对数字鸿沟问题的认识和讨论不断深入,对数字包容性的倡导也得到了研究者的普遍重视。正如《全球信息社会冲绳宪章》所指出的,“信息社会的建设应确保每个个体及地区都有机会参与其中并从中受益,不应有任何形式的排他性”。[5]数字包容性旨在通过缩减信息技术领域内的分歧,促进更广泛的社会参与。

在数字鸿沟与数字包容性方面,老年人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数字鸿沟问题。推进老年人数字包容性的任务也更加艰巨、迫切。过去,研究者更多地探讨个体的技术获取机遇、数字技能掌握、经济能力、社会交往频率、网络使用时间以及人口学属性等对数字包容性的影响[6],也有研究从宏观的社会结构角度,将技术革新、文化语境、经济水平、政治体制以及地理分布等纳入影响数字包容性的社会因素[7]。老年人作为多元化的异质性群体,其数字包容性EqkSTwEaCXrn2WZFM+RCdw==亦受多重因素影响,主要涉及生理、认知、教育和经济层面。生理方面,由于老年人年龄增长引起的感官衰退和运动灵活性下降,将直接限制他们对数字设备的操纵能力[8]。认知方面,老年群体缘于工作记忆容量的减少、信息处理速度的下降以及执行功能的退化,在适应和采纳新兴技术的过程中所遭遇的障碍尤为凸显,从而对其在数字技术学习路径上的适应能力构成显著挑战[9]。教育背景方面,过往较低的受教育水平导致部分老年人信息素养和技术知识的缺乏,难以适应数字环境的快速变迁[10]。经济条件方面,支付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老年人对数字技术的可及性,经济拮据的老年人难以承担智能设备和网络服务的费用[11]。此外,包括家庭、社区资源以及社会政策在内的社会支持系统,对于提升老年人的数字参与同样至关重要[12]。

本文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和逻辑分析法,结合实地调查,系统剖析城市社区智慧体育发展对老年人数字包容性的双重影响,并探讨在智慧体育发展背景下如何更好满足城市社区老年人的体育参与需求,以及在智慧体育参与过程中如何提升老年人的数字包容性。

二、城市社区智慧体育发展的特征与应用

(一)智慧体育的内涵与特征

“智慧体育”的概念源自 2008 年美国 IBM 公司提出的“智慧城市”,旨在将特定的信息技术系统应用于城市管理中,实现全面感知、泛在互联、普适计算与融合应用[13]。随着传感器和生物芯片等技术应用于体育领域,越来越多的体育运动、消费行为通过数据的形式被度量、计算和实时感知,智慧体育中的“智慧”来源于无处不在的各式传感器,得益于物联网技术:首先通过感知层排布的各种摄像头、扫描仪等传感设备实现对各种信息的感触、识别、追踪和获取;再于网络层利用移动通讯网、局域网、广域网、互联网等进行信息传递,由云计算等处理技术对海量信息进行处理和分析;最后在应用层运用数据分析、数据挖掘、云计算、人工智能技术对网络层传输的数据按照不同的需求目标进行解析,从而形成各自领域的知识体系对决策给予支持[14]。

所谓“智慧”,可以释义为“随获所需、知轻重、知进退”,即随时获取所需信息,据此判断主次并作出决策。与传统体育相比,智慧体育具有明显的优势和特色。智慧体育能够通过信息技术系统,实现对体育运动、消费行为等的感知测量、整合分配、契合需求、激励创新,从而提高体育效率和质量[15]。智慧体育的核心特征可以用三个词来概括:信息化、智能化、数据化[16],这三个词反映了智慧体育的结构层次:信息层、网络层和应用层。信息层聚焦于通过传感器采集的体育数据,网络层侧重数据的物联网传输,而应用层则关注云计算和人工智能技术对体育数据的处理与分析,以此生成体育运动的知识体系,并为体育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也有研究立足于国际视野,指出国外智慧体育相较于国内存在技术基础数智化、资源整合平台化、供需对接精准化、营销方式场景化的特征[17]。

(二)城市社区智慧体育及其应用领域

城市社区智慧体育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融合了物联网、大数据分析、云计算及人工智能等先进的信息技术,旨在通过科技手段提升城市居民的运动参与度,优化体育活动的组织和管理,从而提升居民健康指数和社区生活水平。目前,城市社区中“智慧体育”的典型应用主要包括社区智慧体育设备和社区智慧体育场馆两个模块。

社区智慧体育设备是那些融入现代信息技术,如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用于增强社区居民体育活动体验和运动效果的体育设备,能够为社区居民提供个性化的健康管理和运动指导。例如,安装在社区的智能跑步机设备,能够根据跑者的体重、速度和跑步习惯自动调整倾斜度和速度。又如,社区居民使用的智能手环、运动手表等可穿戴设备,能够监测心率、步数、睡眠质量,通过专门的软件分析社区居民的日常活动和健康状况。此外,还有上海市推动的社区智慧健身步道、社区互动式游戏设备等,都是社区智慧体育设备的典型代表。

社区智慧体育场馆也称社区智慧健身中心、社区智能运动场所,是一种利用前沿科技集成化管理的先进模式,运用物联网等技术,实现社区体育场馆设施设备全自动智能化运转,包括空调、照明、音响及门禁等设施,通过数据分析优化操作模式,达成能效最优化、成本最小化和环境舒适化的综合效果。

总体而言,社区智慧体育设备以技术集成、个性化的特征著称,社区智慧体育场馆的特点则为智能化管理、高覆盖率和高参与度,城市社区的智慧体育是当下体育发展的新趋势,它不仅能够提高社区居民体育活动的参与度,同时可以促进居民的健康管理和运动效果的个性化。

三、社区智慧体育发展与老年人数字包容性机遇

目前,国内城市社区的智慧体育场所发展趋势显著增强、影响范围逐步扩大、基础设施投入加大、社会资本踊跃参与、服务体系多元并存[18]。这为城市社区中的老年人群体提供了一个更加便捷、舒适、有趣的运动健身环境,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老年人的数字素养和数字能力。

(一)需求驱动的社区智慧体育参与:提升老年人的数字亲和性

智慧体育作为现代科技与传统体育融合的创新媒介,对老年人群体嵌入数字生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它不仅开辟了运动健身的新渠道,而且在提升老年人对数字技术的接受度和亲和性方面起到了促进作用。

首先,智慧体育凭借其易于接入性和多元化特性,显著提升了社区老年人群体在体育活动领域的参与积极性。在城市社区里,老年群体中广泛流行广场舞、太极拳、慢跑等休闲类运动项目,智慧体育通过技术赋能为老年人提供更加多元和便捷的参与方式,比如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将智能设备和互联网服务整合到社区传统体育活动中,从而提供个性化、智能化的健身体验。“以前,我主要是跟着广场舞大妈跳舞,但自从社区安装了智能健身设备后,我现在可以跟着屏幕上的指导进行运动。不仅如此,设备还会记录我的运动量并给我反馈。这让我感觉自己是被关注的,也更有动力去坚持。”(TYL20240208)通过智能设备对健身数据的收集和分析,老年人可以获得针对性的运动建议和反馈,这不仅优化了他们的日常运动实践,还在心理层面增强了他们对新兴健身方式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智慧体育不仅重构了城市社区中体育活动的传统形态,而且将参与者所需的数字能力基准进行重新定义,对于老年人而言,参与社区中智慧体育的门槛不可避免地包括对相关数字技术的学习和掌握。已有研究普遍指出,大多数老年人对数字技术存在抵触情绪,或在应用过程中表现出犹豫和回避的态度[19]。然而,在城市社区智慧体育快速发展的现实语境下,对身体健康和运动养生的深层次需求潜移默化中转化为推动老年人积极适应和学习数字技术的激励因素,进而协助老年人克服对数字技术的抗拒心理,提升其数字参与意愿。“以前智能手机都不太会用,但现在为了跟上社区广场舞的节奏,我学会了用相关的APP,甚至开始尝试其他智慧产品。”(CYZ20240219)在社区智慧体育的场域中,老年人逐步跨越数字技术门槛,适应并掌握了必要的数字技能,由此,社区智慧体育应用不仅是理论上的概念,它实际上正在改变老年人与数字技术的互动方式,为他们创造更加积极、健康和有趣的数字生活。

综合分析可知,智慧体育通过其数字化特征所伴随的裂变效应,不仅丰富了老年人的体育生活,还在促进他们提高数字信息生态适应能力和数字技术跨界应用能力方面发挥催化作用。这种正向互动不仅对老年群体的整体健康福祉大有裨益,也有助于提升老年人的数字亲和性,是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和实现数字包容的第一步。

(二)智慧体育设备的良好体验:增强老年人数字运用积极性

相较于传统体育,智慧体育更加侧重于创新、服务和体验感[20]。在实际的城市社区智慧体育参与过程中,老年人群体不仅可以直观地感受到技术带来的便捷性,同时也能够在这个过程中学习和掌握各种数字化知识和技能。以上海彩虹湾红馥里小区的智慧健身步道为例,这条配备了高科技设备的步道体现出智慧体育系统对老年人群体身心特质的精准响应。该智慧健身步道允许老年使用者通过生物识别技术(人脸识别)轻松进行身份验证,并实时获取自身的运动数据,例如步行速度、心率等关键指标。这些数据不仅能够在现场的显示屏上即时反馈,还可以通过移动应用程序进行记录和共享,大幅度提升了运动的共享性和社交的可能性。老年人表示,这种智慧化的健身环境不仅方便他们了解自己的运动情况,而且促进了他们对包括移动智能应用在内的各项数字技术的学习与掌握,从而增强了他们的数字悟性和数字自信。

智慧体育的核心在于其对数字技术的融合和应用。老年人在参与智慧体育活动时,常常需要使用各类数字工具,如“乐龄无忧”、“老年人运动”等运动APP,苹果智能手环、华为运动手环等智能终端设备以及其他智慧体育设施。这些工具不仅为他们提供了运动过程中的数据反馈,增强了运动效果的可视化,而且在无形中训练了老年人的数字操作能力。例如,智能手环等可穿戴设备通过监测步数、心率、睡眠质量等数据,帮助老年人更有效地管理自己的健康。在学习使用这些设备的过程中,老年人不仅提高了对相关软件界面的熟悉度,也增强了他们在数据解读和自我健康管理方面的能力。“我原本对电子产品不感兴趣,但孙子给我安装了一个运动追踪APP,我可以用它来记录步数和运动时间,现在还学会了如何用它来监控心率和睡眠质量,这让我感到非常骄傲。”(XWA20240213)在智慧体育的框架内,智能化设备的实时监测与数据反馈对老年人激发数字技术使用动机与兴趣起到了核心作用,智能系统通过收集与分析大量运动数据,为老年群体提供更加客观和科学的运动反馈,帮助他们调整和优化自己的运动方式和运动强度,从而提高整体运动效能和运动满意度。与此同时,智慧体育相关的APP提供了多元化的运动课程、健康指导和社交互动平台,这些功能的使用进一步促进了老年人对智能设备操作的熟悉和对数字内容的理解,强化了他们的数字参与感和数字获得感。

(三)社区智慧体育参与赋能数字技能:从运动健身拓展到日常生活

通过智慧体育参与,许多城市社区的老年人提升了自身的数字能力,同时将这些数字技能有效运用于日常生活实践。以社交功能为例,以社区配备的智能手环等为代表的智慧体育设备不仅在运动健身中提供实时数据反馈和目标追踪,而且通过社交媒介功能为老年用户开辟了与亲朋好友及同龄人交流互动的新路径。这种社交互动不仅增强了老年人社区内的联系,同时为他们更积极地参与数字交往起到了促进作用。

“我最初是为了更好地使用健身APP而学习使用智能手机。但现在,我发现自己可以通过社交媒体与我的孩子和孙子保持更紧密的联系,也可以和社区里其他同龄人进行线上沟通。我有时也会尝试使用直播功能,与远方的家人分享我的日常生活。”(CYZ20240220)

随着对智慧体育设备操作的日益熟悉,部分老年人开始将学到的数字技能应用到移动端消费、参与在线教育等领域。数字技能的迁移与应用显著提升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使得他们能够更自如地融入数字化社会,享受数字时代带来的便利与机遇。

“自从我开始使用智能手环监测我的日常运动后,我对智能手机的使用也越来越熟练。现在我不仅可以查看我的运动数据,还能用手机看视频、参加在线兴趣小组。我也学会了用手机进行网上购物和缴纳各种账单。”(GXP20240226)

智慧体育健身的参与提升了老年人的数字技术能力,实现了对老年人数字素养的赋能。在此基础上,老年人的数字参与从运动健身逐步拓展到日常生活的其他实践,丰富了老年人的数字参与,让他们更多地享受到数字变革的红利,同时,这一过程满足了老年人对数字社会美好生活的向往与需求,增强了老年人的数字包容性。

四、社区智慧体育发展与老年人的数字包容性挑战

尽管城市社区的智慧体育对促进老年人数字包容性有积极影响,但仍存在一些限制和挑战。例如,老年人可能面临技术障碍、数据隐私和安全问题、数字鸿沟的个体差异等。

(一)智慧体育政策不健全,影响老年人体育参与和数字接入

在城市社区的智能化体育基础设施快速扩张过程中,政策框架的缺失及执行标准的不明确已成为不容忽视的制约因素。具体到老年人数字包容性方面,主要挑战表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智慧体育设施收费标准偏高,制约了老年人智慧体育参与的能力。一方面,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针对智慧体育场馆的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导致智慧体育场馆的建设和运营缺乏统一的规范和监管,存在质量和安全隐患。另一方面,大多数智慧体育场馆没有明确的老年用户的优惠政策,部分老年用户反映“智慧体育场馆的收费较高,不符合我们的消费能力和预期”,老年群体面临的“支付平等主义”导致的经济压力进一步削弱了其数字参与度和数字亲和性。

其次,智慧体育场馆的管理模式和服务方式不完善,影响了老年人智慧体育的参与意愿。例如,有些智慧体育场馆并未建立有效的用户反馈机制,不能及时了解老年群体的数字需求和满足其数字权益。此外,部分智慧体育场馆的管理模式还停留在传统的单一模式,没有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来提供多元化的运营和服务方式[21],没有结合老年用户的特点和偏好提供个性化和差异化的服务。部分老年用户认为智慧体育场馆的服务内容较为单调,缺乏太极拳、健身舞、老年瑜伽等这类面向老年人的健身活动,不能满足他们这个年龄阶段的体育需求,从而消弭他们参与智慧体育的积极性。“我们这个年龄段的人也想跟上时代的步伐,体验智慧体育带来的便利。但是,很多时候我们感到被忽视了。例如,我去的那个智慧体育场馆,它的管理系统似乎并不理解我们的需要。我尝试通过它们的数字平台提出建议,但往往没有回应。他们提供的活动也没有考虑到我们的身体状况和兴趣。我本人非常喜欢太极,但场馆却只提供高强度的健身课程,这对我来说太过激烈了。”(MFZ20240226)李大爷的反馈表明,部分智慧体育场馆在服务老年群体方面存在明显的服务设计缺陷,未能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提供契合老年人身心特质和运动偏好的服务,这导致老年用户的数字需求和数字权益得不到充分满足,影响了他们参与智慧体育的意愿和体验。

再次,智慧体育的行业标准缺乏统一性,影响了老年人智慧体育参与体验。相关研究表明,尽管全民健身智慧化发展初具成效,但仍存在缺乏统一的行业建设标准、数字技术服务效能不高、监管缺失等问题[22],这可能造成智慧体育的质量和安全问题,给老年人的数字健康和数字安全带来隐患,进而影响老年人的数字参与和数字福祉。智慧体育场馆的建设和发展主要依赖先进的信息技术,如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然而,目前我国的智慧体育场馆在技术应用方面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行业标准,缺乏足够水平的技术赋能,导致智慧体育场馆的服务质量不高,部分老年用户反馈智慧体育场馆的技术设备不稳定,会出现故障或延迟的情况,给他们的体育活动带来不便和困扰,这些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老年用户的数字体验和数字信任。

(二)智慧体育应用适老化水平低,老年人数字参与门槛高

在当代数字化浪潮的推进下,智慧体育设施适老化设计的重要性愈加突出。城市社区在推进适老化智慧体育设施方面所面临的挑战主要集中于两个核心维度:首先,智能体育基础设施在追求技术集成与功能创新的过程中,未能充分融入老年用户的可及性与易用性;其次,市场上针对老年人特定需求而定制的智慧体育设施和服务极为匮乏。

从智能化发展趋势来看,智慧体育设施的设计主导思想倾向于追求技术上的革新,却在考虑老年用户在数字文化适应性和操作简便性方面的需求存在不足。尤其是那些需要细致阅读和精确操作的用户界面,往往导致老年用户感到力不从心,因此长期的习得性无助可能演化为自我保护性的抵制行为模式,进一步导致老年人与数字化生活的疏离。

此外,智慧体育设备和软件的设计复杂性加重了老年用户的认知负荷。复杂的菜单结构和微小字体的排版造成的“拼贴画效应”对老年用户的视觉识别和认知处理能力提出了挑战。缺乏直观的操作指南和简洁的用户界面,加剧了老年人在数字环境中的不适感。例如,在某城市社区的实地访谈中,老年居民表达了他们对智慧体育锻炼原始兴趣的消解过程,并非因为一开始就缺乏动机,而是由“我不会用”“用起来不方便”引发了“我害怕尝试”的心理障碍。“本来旁边那个智慧体育场馆我挺有兴趣的,但是就是不太会用,那里也没人值守,无人站班,我手机又不太会操作,要进去很麻烦,后来想想算了,又不是非要进去。”(CYZ20240219)由于缺乏必要的数字技能和知识,他们在尝试使用智慧体育设备和平台时犹如一个“局外人”,这种边缘化的体验进一步使他们游离于数字生活之外。

由此可见,智慧体育设施的非适老化设计缺陷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老年人群体的数字包容性。设备的过度复杂化所形成的无形门槛加剧了老年群体和数字科技的鸿沟,老年人在尝试使用时产生的被排斥心理,进一步限制了他们接触和利用数字化体育资源的机会。长此以往,这种情况可能削弱老年人采纳数字化生活方式的兴趣和信心,以及影响其对数字技术的接受度和使用频率。

(三)智慧体育参与遭遇隐私保护、数据安全等伦理困境

公共智慧体育设施因其采集信息规模之大、范围之广、主体之众,存在不容忽视的个人信息安全风险。

对于参与智慧体育的老年用户来说,隐私泄露和数据外流带来的风险和损失可能更加严重和难以挽回。在某城市社区老年活动中心的工作人员透露曾有老年人因为被引导注册体育健身类APP而被转移钱财的事例,导致部分老年人排斥就建立在旁边的智慧体育场馆。这一现象揭示了老年人在数字时代参与智慧体育活动可能面临的风险。一方面,部分老年用户缺乏足够的数字素养以及应对数字“诱导式诈骗”的有效措施,可能在不经意间将个人的数据隐私泄露。另一方面,面对数字技术的分析和建议,部分老年用户可能缺乏相应的辨识能力,更加容易受到虚假或误导性的信息的影响。

在实地访谈中,多名老年人表达了他们对智慧体育应用的疑虑。“智慧体育场馆是挺好的,但是现在信息泄露太严重了,我担心如果用手机注册了智慧体育场馆,自己的信息会不会也遭到泄露。”(WSB20240216)他们担心自己的个人信息被泄露,尤其是在没有明确的隐私政策和安全保障的情况下。许多老年人表示,他们需要更多的信息安全指导和教育,以帮助他们安全地使用这些智慧体育设备和应用程序。此外,他们希望智慧体育设施提供者能够提供更为透明的数据管理政策,确保他们的个人信息得到妥善保护。

五、总结与讨论

数字技术的变革不能将老年人排除在外,不能将老年人转化为数字难民、数字弃民。在“数字中国”和老龄化社会的双重背景下,城市社区智慧体育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积极面向日益增多的老年用户,根据其潜在需求寻找可能的发展路径,进而推动智慧体育和老年人数字包容性的双向奔赴。

首先,建立健全智慧体育政策法规体系,保障老年人智慧体育参与权益。从宏观的政策层面来看,需专门制定与完善针对智慧体育场馆的法律法规与行业标准,以此来规范和监管场馆的建设与运营,确保老年用户在场馆内的人身安全和消费自主权得到保障。进一步推动制定面向老年用户的优惠政策和服务准则,包括为高龄群体提供的优惠价格体系、专属运动空间以及专业化的服务指导,为老年人在体育活动中的自我表达创造一个边界明确的环境,从而保障老年用户的数字需求和数字权益。在微观的管理实践层面,需加强管理规范,促进面向老年人智慧体育场馆的标准化建设。一方面,智慧体育场馆的设计必须依据老年人的生理学特征和运动生物力学参数以确保设施安全性和操作简便性,对硬件设施进行适老化改造,以增强其对老年用户的适应性。另一方面,追求智慧体育场馆服务与运营的标准化,创新发展以老年人为核心的服务模式,确保服务流程和管理体系与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和社交习惯相契合。

其次,加强智慧体育设施与应用的适老化改造,方便老年人参与和运用。其一,优化智慧体育设备中的人机交互界面。一方面,针对老年群体的人机交互界面进行重新设计,如利用增强效果的字体和对比度高的色彩方案来优化信息呈现的可读性,通过老年友好型界面设计确保智慧体育设备满足老年用户在视觉和触觉上的特殊需求。另一方面,将交互设计的核心集中在减少老年用户在操作智慧体育设备时的认知和物理障碍,通过语音识别和触觉反馈减少对精细运动控制的需求,使老年用户能够轻松理解和利用这些数据进行自我健康管理。其二,发展面向老年人的个性化与适应性技术。在个性化技术的设计层面,智慧体育平台应当考虑老年人的特定兴趣和需求,实施定制化内容开发,构建包含娱乐休闲、养生保健等面向老年人的个性化程序模块以满足老年用户的多元化兴趣,进而增强他们的数字技能和数字自信。其三,发挥技术力量促进老年服务体验升级。比如延伸体育增值服务,在老年人所面临的设备“使用鸿沟”实现“所见即得”的体验升级,使体育本身更具魅力,从而激发老年人主动参与智慧体育的热情。

再次,提供数字素养培训,提升老年人智慧体育参与能力。其一,开发定制化培训程序,提供面向老年群体的智慧体育应用培训课程。依托智慧体育平台开发定制化的体育教学课程,涵盖智慧体育应用的基本操作、数据解读以及安全使用智能设备的方法以满足老年群体的特定需求。其二,依托“数字原住民”进行数字反哺,发展多代共学模式。一方面,通过家庭反哺策略,鼓励家庭中的“数字原住民”与老年家庭成员共享技术知识,在增强家庭成员之间情感联结的同时有效提升老年人的数字参与度。另一方面,联合社区内的年轻群体和老年群体,打造一个以智慧体育为中心的社区学习共同体,号召掌握信息技术的年轻世代担当数字文化引路人的角色,将他们的数字技能和知识依托智慧体育平台传递给老年群体,防止老年群体数字边缘化趋向。

最后,加强数字安全教育,消除老年人智慧体育参与隐忧。其一,强调智慧体育教学中老年人的数字安全意识渗透。建议智慧体育平台将数字安全教育纳入其培训课程的核心内容,专门实行对老年用户进行系统性的数字安全风险防控教育板块,包括密码管理、识别网络诈骗、安全使用公共Wi-Fi等基本的网络安全知识。其二,建立持续的风险监测与反馈机制。一方面,智慧体育平台应运用数据分析和行为监测技术,实时识别潜在的安全威胁,并提供及时的警告与建议。另一方面,社区智慧体育中心和家庭内部作为提供数字安全教育的重要场所,通过组织相关讲座和研讨会,增强老年人对数字安全的认知。

〔参 考 文 献〕

[1]Van Dijk J A G M. Digital divide research, achievements and shortcomings[J].Poetics, 2006, 34(4-5): 221-235.

[2] [美]阿尔文·托夫勒. 权力的转移[M].黄锦桂, 译. 中信出版社, 2018.

[3]Attewell P. Comment: The First and Second Digital Divides[J].Sociology of Education, 2001, 74(03): 252.

[4]韦路, 张明新. 第三道数字鸿沟:互联网上的知识沟[J]. 新闻与传播研究, 2006(04): 43-53+95.

[5]MOFA: Okinawa Charter on Global Information Societ[EB/OL]. [2023-11-16]. https://www.mofa.go.jp/policy/economy/summit/2000/documents/charter.html.

[6]闫慧, 张鑫灿, 殷宪斌. 数字包容研究进展:内涵、影响因素与公共政策[J].图书与情报, 2018(03): 80-89.

[7]付熙雯, 黄思雅. 数字包容:一项基于英文文献的研究综述[J].图书情报知识, 2023, 40(4): 99-110+121.

[8]张未平,范君晖.老年数字鸿沟的社会支持体系构建[J].老龄科学研究,2019,7(02):63-70.[J].

[9]Atkinson K, Barnes J, Albee J, et al. Breaking Barriers to Digital Literacy: An Intergenerational Social-Cognitive Approach[C]//Proceedings of the 18th International ACM SIGACCESS Conference on Computers and Accessibility. New York, NY, USA: Association for Computing Machinery, 2016: 239-244.

[10]匡亚林,余文丰.西部城市老年数字贫困群体的数字融入障碍及其矫治研究[J].西安财经大学学报,2023,36(02):103-114.

[11]Millward P. The “grey digital divide”: Perception, exclusion and barriers of access to the Internet for older people[J].First Monday, 2003, 8(7).

[12]匡亚林,蒋子恒,张帆.从“阻老”到“助老”:老年群体数字社会融入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研究[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38(03):70-84.[J].

[13]郑芳, 徐伟康. 我国智能体育:兴起、发展与对策研究[J].体育科学, 2019, 39(12): 14-24.

[14]宋阳, 张嵛, 张志勇, 等. 物联网+大数据环境下个人信息安全防范与保护措施研究[J].情报科学, 2020, 38(07): 93-99.

[15]李在军, 李正鑫. 智慧体育:特征、发展困境与推进路径[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2, 41(04): 64-70.

[16]杨勃. 智慧体育场馆的建设路径及优化措施[J].工程技术研究, 2022, 7(20): 35-37.

[17]张强, 陈元欣. 国外智慧体育场馆:转型诉求、实践模式及本土启示[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23, 40(01): 20-27.

[18]张强, 王家宏. 新时代我国智慧体育场馆的发展现状、困境及推进策略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22, 37(05): 566-572.

[19]贺建平, 黄肖肖. 城市老年人的智能手机使用与实现幸福感:基于代际支持理论和技术接受模型[J].国际新闻界, 2020, 42(03): 49-73.

[20]李帅帅, 杨尚剑. 数字体育、智能体育与智慧体育的概念特征、关系厘正及应用探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23, 40(03): 328-334.

[21]孟庆媛. 智慧体育场馆建设的逻辑起点、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 2022, 36(04): 12-17.

[22]文秀丽, 曹庆雷. 我国全民健身智慧化发展价值、现实样态及路径[J].体育文化导刊, 2022(05): 48-54.

〔责任编辑:侯庆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