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历史虚无主义影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实效性的提升,瓦解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政治认同,为了提高大学生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基于逻辑、史料、本质的三维视角,对历史虚无主义进行透析。结合教材相关内容,通过比较分析,揭示历史虚无主义的逻辑谬误, 透析其“虚无”的双重标准;通过鉴别考证,运用科学历史观认知史实、甄别史料,透析历史虚无主义不实言论;通过追根溯源,辨识历史虚无主义的演化形态,透析其意识形态本质。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历史虚无主义;意识形态;逻辑;史料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4)11 — 0086 — 04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大学思政课的重要课程之一,“思政课要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基础上,用好批评的武器,直面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旗帜鲜明地进行剖析和批判” [1],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是对青少年产生较大不良影响的思潮,瓦解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政治认同,特别是在“纲要”课教学中,历史虚无主义的一些演化新形态,如隐性历史虚无主义(软性历史虚无主义),具有较强迷惑性,令人难以辨别,“纲要”教材导言部分要求在教学中“明确中国近现代史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警惕和反对历史虚无主义”[2],深刻领会“四个选择”“三个为什么 ”,增强“四个自信”,因此,“纲要”课教学应结合教材内容及时辨析相关历史虚无主义观点,增强大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以提升教学实效性。
在“纲要”课教学中,“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太平天国运动的起落”“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等内容,必须直面一些历史虚无主义观点,如美化资本主义、帝国主义殖民扩张的“侵略有功论”、全盘否定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灾难论”、认为中国共产党抗战不力的“游而不击论”,还有片面夸大革命破坏性而主张改良的“告别革命论”,以及一些诋毁中国共产党领袖、抹黑革命英雄人物的戏谑言论等。基于历史虚无主义的逻辑谬误、史料剪切、源起演化,透析历史虚无主义的双重标准、不实言论、意识形态本质。
一、比较分析,揭示历史虚无主义的逻辑谬误, 透析其“虚无“的双重标准
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以“学术研究”“探求真相”为名,质疑、歪曲、否定、诋毁历史事件、历史事实、历史结论、历史人物等的政治思潮。历史虚无主义“虚无”的方法是“选择性虚无”,即虚无那些不利于其观点的史料、事件,通过忽略、淡化一些历史事实或夸大其负面影响,以质疑历史结论,进行“重新评价”,这与其标榜的“探求真相”相矛盾,违背了逻辑基本规律中的不矛盾律。逻辑基本规律主要包括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等,其中矛盾律又被称为不矛盾律,即思维应前后一致,不能互相矛盾,如果思维前后不一致,就会导致逻辑谬误,无法得出正确的结论。逻辑谬误还包括以偏概全、归因不当等。
(一)“侵略有功论”属于“归因不当”的逻辑谬误
以高等教育出版社2023年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第一章“进入近代后中华民族的磨难与抗争”第二节“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为例,“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主要包括了军事侵略、政治控制、经济掠夺、文化渗透,给中华民族造成了空前深重的历史灾难,“侵略有功论”是讲授这部分内容时必须直面的主要历史虚无主义观点,“侵略有功论”虚无中国人民所进行的英勇抗争、不懈奋斗,不提侵略者的残酷暴行、殖民统治,却偏于宣扬西方近代文明的传播促进了落后国家的现代化进程,此为逻辑谬误中的“归因不当”,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筚路蓝缕、不屈不挠、奋发图强是中国社会发展最根本、最直接的内部原因。西方列强侵略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发展,一个实例是:一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应对战争而暂时放缓了对中国的侵略扩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这段时期发展较快,一些经济指标显示“商品经济和商业资本有了空前的发展”[3],这从另一个方面表明,西方列强侵略阻碍了而不是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虽然客观上“促使中国发生了资本主义因素”[4],但是,“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目的,决不是要把封建的中国变成资本主义的中国”,而是“要把中国变成它们的半殖民地和殖民地”[5]。
(二)“告别革命论”属于“以偏概全”的逻辑谬误
与此部分内容相关的历史虚无主义观点还有“告别革命论”,认为革命具有较大破坏性,不如改良的方式更有利于促进社会发展。诚然,革命具有破坏性,但是革命也具有建设性,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6]。革命是外部列强侵略、内部矛盾激化的产物,具有历史必然性,历史虚无主义者没有全面分析中国革命发生的历史环境、社会结构、内外矛盾,而是片面夸大革命的破坏性,虚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所产生的建设性、动力性作用,这属于“以偏概全”的逻辑谬误。
基于逻辑视角进行比较分析,历史虚无主义者违背了逻辑基本规律,以偏概全、归因不当,其逻辑谬误一目了然,其“选择性虚无”的双重标准即可暴露:标榜“学术研究”“探求真相”,但是,却否认历史发展中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否认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美化西方列强的殖民侵略。由此,应掌握科学思维、辩证思维,强调整体性、系统性思维,以揭示历史虚无主义的逻辑谬误,透析其双重标准。
二、鉴别考证,运用科学历史观认知史实,甄别史料,透析历史虚无主义不实言论
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中,还会遇到一些似是而非、真假难辨的历史虚无主义观点,一些历史虚无主义者依据所谓的“新发现史料”,或者剪切、拼接史料,甚至臆造“新史料”,得出与已证公认历史事实不同的结论,进行“重构史实”,透析这样的不实言论,需要运用科学历史观认知史实,运用史学考证方法鉴别史料真伪。
(一)运用科学历史观认知史实
唯物史观,即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认为历史的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唯物史观“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各种观念形态”,“而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7],大历史观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整体观、联系观、发展观,习近平指出:“树立大历史观,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8]
非科学历史观包括唯心史观、后现代历史观等,否定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性。唯心史观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精神因素,否认社会物质条件、经济结构的多因素作用;后现代历史观认为,社会历史具有主观性,宣扬相对主义历史论。
以科学历史观透析全盘否定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灾难论”,以唯物史观和大历史观分析,太平天国运动具有客观必然性,是内部阶级矛盾激化、外部西方列强侵略引发的,是农民阶级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也极大地影响了亚洲反殖民的解放运动,具有历史进步性,并不能仅凭一些史料就得出太平天国运动是“历史灾难”的史论,虽然太平天国运动存在着历史局限性,天京事变导致内部自相残杀,宗教迷信给农民战争造成了危害,但是,历史虚无主义者所谓的“历史灾难论”缺乏整体观、联系观、发展观视角,否定了太平天国运动反帝反封建斗争的正义性、革命性,因此,难以成立。
(二)运用史学考证法甄别史料
鉴别真伪、甄别史料,不仅需要科学历史观的指导,还需要掌握一些史学考证法,如互证法、他证法、反证法及理证法等。互证法是指通过两个或多个史料互相进行验证;他证法指通过不同类型的史料进行考证,如书证和物证;反证法即搜集与之相反的史料进行对比;理证法强调理性分析与推理。在运用史学考证法时,需要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特别是第一手原始资料,例如关于历史虚无主义者宣称的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游而不击论”,其立论史料包括“除了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八路军没有其他显赫战绩”等,对此,可通过中国抗日游击战争的相关统计数据,以及中外记者团、美军观察组、日方的资料等[9],进行互证、他证、反证、理证予以鉴别,所谓中共“游而不击论”并不符合客观历史事实。
总之,掌握科学历史观、运用史学考证法,才能正确认知历史事实,甄别历史虚无主义者的“新发现史料”“剪切的史料”“臆造的史料”等,从而,辨析其歪曲的不实言论。
三、追根溯源,辨识历史虚无主义的演化形态,透析其意识形态本质
历史虚无主义者之所以通过“选择性虚无”的方式制造似是而非、混淆视听、不合史实的言论,是因为其立场是否定“四史”(中国革命历史、中国共产党历史、新中国历史、改革开放史),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最终达到和平演变的目的。历史虚无主义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学科领域具有不同的演化形态,特别是在当今信息社会的虚拟网络空间里,历史虚无主义趋向于以隐性样态传播,采取泛娱乐化话语,新变形更难辨别,因此,很有必要对其追根溯源,辨识其各种演化形态,透析其意识形态本质。
(一)历史虚无主义的源起
历史虚无主义是虚无主义在历史学领域的表现,虚无主义作为一种思想体系最初是欧洲的一个哲学流派,始于十九世纪的德国,产生的历史背景是资本主义工业化生产方式对人的异化,使人与物关系倒置,造成传统社会秩序与价值观的消解,引起人们精神上的空虚,虚无主义便是对这种客观现实中资本主义“现代性”的忧虑与反映。之后,虚无主义在国际传播过程中内涵发生了变化,从哲学领域扩展到文学、政治、历史等领域,表现为文化虚无主义、政治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历史虚无主义的主要表征是否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和连续性、否认历史发展的主流和整体过程、否定革命发生的历史必然性等,在历史观上体现为唯心主义。
(二)历史虚无主义的演化
虚无主义自俄国经日本传入我国,在清末民初与无政府主义、民粹主义及空想社会主义相交织,虚无主义通过否定社会传统秩序、反对封建思想探求国家出路,一度被认为具有革命性。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历史虚无主义与民族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相伴生,出现于中西文化的论争中,彼时的“全盘西化论”认为,中国的传统历史文化与西洋文化有“天壤之别”“西洋文化是世界文化的趋势”[10],但“全盘西化论”在当时的中西文化之争中昙花一现,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居于主导地位,历史虚无主义陷于沉寂状态。
改革开放后,多元化思潮涌入和泛起,历史虚无主义复燃蔓延,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国际共产主义处于低潮,历史虚无主义再次兴起,特别是在当今全球化时代,网络信息技术发展迅速,历史虚无主义又有了新变形——隐性历史虚无主义,其传播各要素发生了诸多变化。在传播内容方面,隐性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内容从学术领域转向日常生活范畴;传播主体具有隐匿性、复杂性,资本的操纵、商业化营销、幕后隐匿者的议题引领;传播方式更多利用网络社交媒体等现代传播媒介;传播话语从探求“历史真相”“重新评价”的学术话语,到调侃戏谑革命英雄人物的娱乐话语;传播受众则聚焦阅历较浅,求知欲、好奇心较强的青少年群体。
(三)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
虚无主义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传入中国之时,虽然在清末民初民主主义革命反封建的时代潮流中,一度呈现出中性甚至正面立场,然而,却遭到了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批判。这种虚无主义虽然宣称“自由与解放”,但在马克思主义者看来,却杂糅了孔子的无为思想、印度佛教的空观、俄国的虚无主义,以及德国的形而上学,否定一切“不能算最高尚和最彻底”,反而是“思想界的危机”[11],无益于改造社会,也瓦解人们的斗志。
虚无主义在历史领域的具体表现是否定一切历史传统,在我国改革开放后,历史虚无主义越发呈现出反马克思主义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本质。中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创造了世所瞩目的辉煌成就,西方的“中国威胁论”悄然滋生,裹挟其长期的和平演变图谋,把目标转向青少年一代,宣扬西方所谓的蓝色文明、生活方式等,让青少年一代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历史虚无主义的熏染。历史虚无主义淡化中国的革命历史、革命文化,否定中国共产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主张走资本主义道路,历史虚无主义与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等同属西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但是,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出人类文明新形态,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超越了狭隘的国家主义,主张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四、结语
高校思政课教师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过程中,通过汲取新的“大文科”教育理念,整合跨学科知识,如哲学、逻辑学、历史学、政治学等,基于逻辑、史料、本质三维视角透析与教材章节内容相关联的历史虚无主义观点,审视其思维过程、论据来源、隐匿立场,揭示其唯心史观下的逻辑谬误,史料剪切,识别其反马克思主义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立场,可拓宽大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视野,提高大学生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有力抵御西方各种“主义”的侵蚀与和平演变图谋。在新时期网络空间里,历史虚无主义的隐性新样态裹挟在各种娱乐话语之中,青年大学生览阅、点赞、转发之时易于落入历史虚无主义蓄意设置的隐性传播陷阱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对历史虚无主义的三维透析,有助于增强大学生对历史虚无主义的辨识能力,从而,坚定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政治认同,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担当起新时代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重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扬帆奋进!
〔参 考 文 献〕
[1]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19.
[2]本书编写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3:12.
[3]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第二卷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资本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729.
[4]毛泽东选集: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30.
[5]毛泽东选集: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28.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527.
[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44.
[8]中国共产党历史[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253-254.
[9]卢毅.中共在抗战中“游而不击”说驳议[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5(05):6-10.
[10]陈序经.全盘西化的理由(节录)[C]//罗荣渠主编.从西化到现代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381.
[11]陈独秀.虚无主义[J].新青年,1920(01).
〔责任编辑:丁 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