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大单元作业设计实践

2024-12-31 00:00:00魏丽
小学阅读指南·教研版 2024年12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指出作业设计要在识记、理解和应用的基础上加强综合性、探究性和开放性,为学生发挥创造力提供空间。大单元作业设计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将知识的广度与深度融为一体,推动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深化对语文知识的掌握。大单元作业的优质设计能够有效提高教育质量,通过精心设计的作业,教师可以促使学生在复习旧知的同时探索新知,有效地实现知识的迁移应用。

一、依标扣本,构建单元作业目标体系

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小学语文统编版教材的单元结构有明显的“双线组元”特点,以语文要素为核心,语文要素之间的关系呈现螺旋上升态势。构建单元作业目标体系,必须紧密依据新课标的要求,确保作业设计、教材内容和学生认知发展水平相匹配。此体系的构建需要教师明确每个单元的核心语文要素及其进阶关系,确保学生能在复习旧知的同时接触并掌握新的语文知识。教师要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设计与之相适应的作业任务。

以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为例,单元的课文为《古诗词三首》《乡下人家》《天窗》《三月桃花水》,每篇课文均以乡村景象为背景,教师应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体会诗文中的情感。在《古诗词三首》的教学中,教师设计的作业目标要求学生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通过朗读、背诵、默写等方式加深记忆,并能够把握诗歌的韵律。《乡下人家》这一课要求学生能够找出描写自然景观的关键句子,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在《天窗》的教学中,教师设计作业引导学生通过细致的观察,挖掘文本深层的寓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深层情感。《三月桃花水》的作业设计需要聚焦诗中的意象色彩,通过画面感的体会,让学生感受诗中的场景。单元作业的设计遵循课文内容的递进,从单纯的词语学习转向对文本的深入理解。每篇课文的作业都设有结构化的问题,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文本分析,逐步提升其解读表达的能力。

二、任务导向,构建单元作业整体情境

在双减政策推动下,小学语文的大单元作业设计必须采取任务导向策略,构建多维作业情境。教师需要从传统文本学习扩展至实际语言运用,实现作业设计的全面性。教师要细致分析教材内容,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具体任务,同时构建单元作业整体情境,让学生可以在真实语境中运用所学语文知识。在作业设计过程中,教师还应注重作业的连贯性,确保学生在完成每个任务时都能有系统的知识积累。

以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为例,本单元的课文为《草船借箭》《景阳冈》《猴王出世》《红楼春趣》,每篇课文都独立地展示了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为学生提供了深入古典名著的学习平台。教师通过课文预习单引导学生进行预习,任务包括初步把握课文大意、认识关键人物,结合他们以往的阅读经验激发对课文的兴趣。课前预习单要求学生记录阅读次数以及自评阅读质量(正确、流利、有感情),标记生字词和不明白的内容,为课堂学习奠定基础。在《草船借箭》的学习中,学生需要通过具体的生字词学习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学生要边阅读边标记生字生词,对生字进行拼音注音、拼读和抄写,增强字词记忆。学生通过注音练习来掌握多音字的正确发音,确保语言准确性,通过识别“推却”“调度”“虚实”,加深对文本深层含义的理解。对于课文《景阳冈》,教师的作业设计要聚焦于理解文本,通过标出描述武松打虎过程中的动作,引导学生深入人物心理。《猴王出世》的作业设计则侧重于创意表达。学生通过描绘石猴发现水帘洞的场景,练习如何将观察转化为描述,通过画面感体会文本。《红楼春趣》的作业设计融合了阅读与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在理解宝玉放风筝的情节后,自行制作小风筝,将文学作品中的活动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增强学习的实践性。

三、巧用层级,设计不同层级单元作业

1. 关注语用规律,设计基础作业

双减政策强调作业分层、弹性及个性化,旨在增强作业的选择性。这一策略要求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关注语用规律,确保基础作业能有效支撑学生的语文学习。基础作业的设计需围绕语言的基本功能开展,教师设计任务时需要根据教学大纲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识别必须掌握的核心语文知识,帮助学生从认识字词逐步过渡到句子结构的理解应用,再到段落篇章的整合应用。为确保作业的个性化,教师在设计基础作业时可以多设计基础填空、简单造句的题目,优化作业设置。

以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为例,教师采用分层、弹性及个性化的策略来增强作业的选择性,单元涵盖《桥》《穷人》《金色的鱼钩》多篇课文。教师可以设计“我是朗读者”的基础作业,要求学生朗读特定的词语和句子,理解词语的情感色彩。通过这个任务,学生练习如何将声音与文本中的情感相匹配,提升自身的朗读技能。学生还需要朗读环境描述性句子,分析这些句子是如何表达情境的。如句子“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和“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以及“水渐渐蹿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画面。

2. 进行拓展提高,设计发展型作业

发展型作业侧重于拓展提高,能够帮助学生培养积极思考、独立学习的能力,并提升其阅读审美、思维能力及文化自信。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发展型作业应涵盖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性创意与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三大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语文学科的内涵,扩展其现有的语文技能。

以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发展型作业设计为例,教师可以布置情节图绘制作业,要求学生根据《桥》这篇课文的内容,绘制详尽的情节图。学生需要从文中识别关键事件,按照时间顺序将这些事件用图形箭头连接起来,形成完整的故事流程图。教师还可以布置观点对比讨论作业,要求学生读懂《穷人》中的不同观点,并填写“理由圈”,列出支持“桑娜真的很贫穷”和“桑娜其实很富有”的各种理由。学生需要从文本中提取信息,然后基于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形成自己的观点。以上发展型作业的设计旨在拓展学生的语文技能,增强其独立学习的能力。

3. 结合实际生活,设计拓展型作业

拓展型作业的设计要基于基础性和发展性作业的成果,鼓励学生从现实世界汲取灵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复杂开放的情境中。拓展型作业的设计旨在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鼓励他们超越课堂,将语文学习与生活实践相融合。教师在设计这类作业时应采取整体性的策略,确定作业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关系,促使学生结合课堂内外的经验,发挥语文学科的应用价值。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主选择研究主题,允许他们根据个人兴趣深入探讨,以提升其学习动力。

以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拓展型作业设计为例,教师创设将语文学科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的复杂情境,鼓励学生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将课堂学习与日常生活相结合。为了深入理解《穷人》中的角色桑娜和渔夫,在阅读课文后,学生需要从桑娜或渔夫的视角出发,撰写短文描述这两个角色在特定情节下的心理活动。作业要求学生复述事件,而且要分析角色的感受,在文本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情感的深入探讨。

综上所述,通过精心设计的作业体系,小学语文教育展现出深刻的教学变革。在双减背景下,依托于新课标的指导,作业设计在确保学生学习负担合理的同时,有效地提升了教学质量。从基础型作业的系统梳理,到发展型作业的深度挖掘,再到拓展型作业的生活实践,每一层级的作业都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能够减轻学生课业负担。通过与实际生活的结合,作业不再是孤立的学习任务,而是变成一座连接课堂内外、理论与实践的桥梁。

备注:本文系徐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第十五期教学研究立项课题“‘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大单元作业设计实践研究”(课题编号:徐教研KT15033)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