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低年级语文课堂作业设计与评价

2024-12-31 00:00:00傅雪艳
小学阅读指南·教研版 2024年12期

《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后文简称“双减”)中指出“学校要确保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家庭书面作业”“教师要认真批改作业,及时做好反馈,加强面批讲解,认真分析学情,做好答疑辅导。”因此,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时要将重点放在提高作业的实效性上。这需要教师积极设计高质量语文作业,借助作业来锻炼学生思维发展。作业评价也应从单一的成绩评定转变为多维度、全面的评价体系。

一、紧扣教材内容,根植内容评价

教师应重点关注如何通过作业实践,使学生深入理解语文教材,并在此基础上提升其语文素养。作业设计应围绕教材内容,强调语文基本要素的掌握,设计时应涵盖课文的教学目标,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原则,确保学生能够逐步深入理解教材内容。为实现这一目标,作业设计可以采用“阅读—探究—表达”的三段式教学模式,形成连贯的活动链。这种设计不仅有助于引导学生系统地理解文本,还能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增强语文实践能力。“阅读—探究—表达”的作业设计应包含具体的训练任务,使学生通过探索掌握知识要领,同时还应提供充分展示的实践机会,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作业评价应与作业设计紧密结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评价不仅关注学生完成作业的结果,更要重视其学习过程。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对文本的深入理解以及表达思考的能力。

以《植物妈妈有办法》为例,教师可以结合“阅读—探究—表达”的三段式教学模式设计具体的作业实例,如植物的旅行报告。在阅读环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有关植物如何传播种子的内容,了解不同植物如蒲公英、苍耳和豌豆的传播方式。在探究环节中,学生需要填写表格,记录下他们从文本中学到的不同植物的传播方式,以及种子最终安家的地点。这个探究过程鼓励学生主动从文本中提取信息,并对信息进行整合分析,从而深化他们对植物生长的理解。最后是表达环节,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对植物种子传播方式的理解,这不仅是对学生理解的检验,也是培养其创造性思维的有效方式。在评价时,教师应侧重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深度、主动探究的能力以及学生的表达能力。教师应提供具体、针对性的反馈,指导学生如何改进。

二、结合评价分层,及时科学反馈

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确保评价体系的构建与作业目标相一致,评价不只是对学生作业结果的简单判定,还是全面、多维的过程。合理的评价体系应提供清晰、具体的标准,使学生能够明白优秀作业的特点,以及如何改进自己的作业。评价应具有助益性,能够帮助学生提升学习效果。教师通过细化评价标准,不仅能够帮助学生了解他们在作业完成方面的优势和不足,更能够指导学生如何进行有效的自我反思。教师的反馈应具体、及时,能够针对学生的具体表现给予建设性的意见,鼓励他们在后续的学习中不断进步。此外,评价过程还应注重学生内在学习品质的发展。因此,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术表现,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个人成长。通过对学生的个性化评价,教师能够更好地指导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进行学习,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以二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二的写话活动“照样子,写朋友”为例,该作业要求学生根据给定的格式,描写他们的朋友,针对朋友的外貌、性格、喜好等方面进行描述。这个作业不仅考验学生的写作能力,还考验他们对人物特点的观察能力。为了确保评价的有效性,教师可以采用学生自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分层评价,设计评价表。教师需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避免采用“一刀切”的评价方法。特别是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应该提供更加灵活的评价,旨在通过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这种“弹性”评价可以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通过作业获得成长。

再以二年级上册的口语交际活动“做手工”为例,教师可以设计三个不同层次的情境:我会说、我会学、我会教。在“我会说”环节中,学生的任务是向同学介绍自己制作的手工艺品及其制作过程。这个阶段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让他们学会如何清晰、准确地传达信息。在“我会学”环节中,学生需要聆听同学的手工介绍,并尝试按照介绍的方法完成手工作品。这个环节的目的是锻炼学生的倾听能力,同时也鼓励他们在实践中探索新知识。在“我会教”环节中,学生将教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制作一件手工艺品。这个阶段不仅考验学生的口语表达和指导能力,还要求他们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及时发现并纠正问题。在作业评价方面,评价标准应围绕学生在这三个情境中所展示的语言能力、创造能力、社交能力展开。教师应提供具体的、建设性的反馈,促进学生综合发展。通过这种层次分明的作业设计,学生能够在真实的语境中运用所学的技能,实现“听得明、说得清、做得好、教得棒”的学习目标。这种发展型作业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还能够促进他们的综合能力发展,符合双减政策下提高教育质量的总体要求。

三、跨学科融合,创新作业评价

跨学科融合的作业设计强调将语文学习置于“大语文”的学习情境中,这意味着语文不仅是学习文字和语言的工具,更是连接各个学科知识的桥梁。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注重跨学科学习的实施,教师既要关注学生语文技能的提升,还要通过不同学科内容的结合激发学生的思考。在作业评价方面,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语文技能的掌握程度,更要评价学生在跨学科学习中的表现。通过这种评价方式,教师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学生提供更为精准的反馈。

以二年级上册《树之歌》为例,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作业,融合语文、美术学科,设计“让我找到你”“让我走近你”“让我说说你”“让我留住你”的作业。“让我找到你”要求学生上网查找课文中提到的树木的补充资料。这项作业通过网络资源,帮助学生对文本中提及的树木进行更为深入的了解,从而丰富他们的知识储备,激发他们对植物的学习兴趣。“让我走近你”要求学生在自己的生活环境中寻找并观察树木,记下它们的样子。这一步骤促使学生将课堂上的理论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增加了知识的实践性。“让我说说你”要求学生在班级交流会上介绍一棵自己熟悉的树,并分享自己的了解。“让我留住你”要求学生收集秋天的落叶,然后通过绘画手工作品对秋天的落叶加以利用。这不仅是学生对前三项作业成果的展示,也是美术与语文学科融合的体现。通过这样的创造性活动,学生能够进一步培养对自然的爱和对文化艺术的欣赏能力。在评价这些作业完成情况时,教师要创新评价内容,应关注学生的认知进步、创造能力、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评价时应鼓励学生进行主动探索,同时也应认可每个学生的努力。

在深入分析双减背景下低年级语文高质量课堂作业设计与实施的各个方面后,能够发现作业评价体系的建立是双减政策下不可忽视的一环。教师在评价学生课堂作业时,需要兼顾学生的学习态度、个性特点及内在学习品质的发展。双减背景下,低年级语文的高质量课堂作业设计要求教师深入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通过创新的作业设计和合理的评价体系,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更能够在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