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以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旧版)“西晋的短暂统一与北方各族的内迁”为例,设计初中历史课堂创新作业,以“双减”政策为引领,转变初中历史教师的传统课堂作业观念,设计多样的课堂作业内容,发挥作业在教学中的作用和育人功能,利用课堂作业改进教学,落实历史核心素养,切实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作业负担。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作业;创新作业设计
作者简介:杭雅洁(1992—),女,江苏省南京市金陵中学仙林分校中学部。
一、初中历史课堂创新作业设计的必要性
“双减”政策要求发挥作业诊断、巩固、学情分析等功能,系统设计符合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体现素质教育导向的基础性作业,鼓励布置分层、弹性和个性化作业,同时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优化教学方式,提升学生在校学习效率。这要求历史教师转变观念,发挥课后作业延续课堂活动、巩固知识与技能、诊断教学效果的功能,利用历史课堂创新作业来增强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的主动性,促进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发展,切实减轻学生的课后作业负担。
笔者结合调查情况和自身教学情况,发现当前历史作业设计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问题如下。
(一)缺少核心问题
核心问题是作业设计环节和教学环节的重要导向。根据课时内容、单元内容等明确核心问题,有利于学生明确学习的方向和内容,建构合理、系统的知识结构。然而,当前的历史作业中往往缺少核心问题,作业任务过于碎片化,缺乏指引性和目的性,导致学生往往在完成作业任务后仍然对核心概念和重难点内容感到模糊。
(二)未能基于核心素养的培养进行作业设计
当前,历史作业的设计主要根据教材内容中的相关知识点,通过选择题、材料题、简答题等形式进行考查,内容及形式偏向记忆式,且过于关注标准答案。突破以知识点为中心和课时主义,关注情境创设、知识整合、学生自主或合作学习的作业设计则相对较少。
(三)作业设计应试性较强
部分教师对作业的认识还停留在传统作业观念上,勾选配套的教辅资料上的题目作为作业。部分学校虽然基于学情、校情编写了校本作业,但是缺少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的作业。部分教师的作业设计理念不够与时俱进,实践力度还略显不足。
二、历史课堂创新作业设计实践的原则
历史教师在进行课堂创新作业设计时可遵循以下原则。
(一)系统性
历史教材的编写依据历史发展的时序,以主题的形式呈现历史进程,单元和课时、单元和单元之间具有较强的联动性和系统性。教师可以利用历史课堂创新作业,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理清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这要求教师在充分研读课标和教材后,基于单元主题、教学内容中的关键问题和大概念等整合教学内容,并落实于课堂作业的设计中。
例如,在复习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一、二单元时,教师可以“古代文明的特性”为主题设计课堂创新作业。作业一:出示亚非欧古代文明的发展的地图,要求学生在作业单的方框里填写古代文明的名称。作业二:填写作业单上的“古代亚非欧主要文明成就概览表”。作业三:在“古代亚非欧主要文明成就概览表”上用连线的方式,划出文明交流和传播的路径、方式及具体内容[1]。作业四:根据上述内容,谈谈对古代文明特性的认识。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能够自然而然地认识到古代文明具有多源性、多元性、共容性和不平衡性。
(二)创新性
教师布置不同形式的历史课堂作业,一方面是为了开发更加多元的考查方向,另一方面是为了满足学生的探索欲望和好奇心,激发其完成作业的积极性,进一步提升其历史课程的学习效果[2]。在进行历史课堂作业设计时,教师可以结合课程内容,基于创新理念,设计多样的、灵活的作业内容和形式,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例如,在设计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旧版)“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的作业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查阅教材插图的相关资料,了解早期中华文明的辉煌成就,并在课堂上阐述。教师将作业形式从纸笔答题变为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查询资料、整合信息,布置具有创新性的作业,能够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三)差异性
学生的能力存在差异。因此,教师在设计历史课堂创新作业时,要把握学生的差异性,布置有层次、有梯度的作业,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一份作业单中既要有较难的作业,又要有容易的作业;既要有个性化的作业,又要有统一的作业。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作业量和难度,发挥主观能动性,完成符合自身能力水平的作业,让学生获得成就感,提高教学效果。
例如,在设计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洋务运动和边疆危机”的作业时,教师让较低层次的学生根据教材列举洋务派在“自强”“求富”口号下分别创办了哪些企业,让较高层次的学生根据这些企业的性质、内容,结合时代背景,探究“自强”“求富”口号之间的关系。
三、初中历史课堂创新作业设计的实践
针对当前作业设计存在的诸多问题,笔者以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旧版)第四单元中“西晋的短暂统一与北方各族的内迁”一课为例,介绍历史课堂创新作业的设计思路及教学过程。
(一)明确主题和主问题
主题:东汉末年至东晋十六国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主问题:如何理解东汉末年至东晋十六国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意义。
笔者依据课程标准及单元教学内容,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作为这一单元的大概念。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上承东汉末年大一统局面结束,下启隋唐统一局面。这一历史阶段建立的政权除西晋短暂统一外,都处于政权并立状态,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有较大发展,为新的统一局面出现奠定了基础。因此,本单元的教学主题为:探讨民族交融与政权分立的关系。本课是该单元的第二课时,内容涉及西晋的建立和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上接三国鼎立,下续南北朝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进一步发展。因此,笔者将本课时的主题定为:东汉末年至东晋十六国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清晰、具体的主题和主问题具有导向性和指引性,能够避免作业环节的碎片化,有助于引导学生围绕学习内容的核心构建合理的历史知识结构。
(二)确立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
作业目标是教学目标的延续与补充,强调过程性、差异性和系统性,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掌握情况、学情的差异等进行个性化的调整和完善。作业目标的设置要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以发挥作业育人的基本功能。在最初设计作业目标时,笔者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知识识记,作业缺少核心素养五位一体的综合性内容。经过思考和调整,笔者结合课时主题和教材内容,确定如下本课课堂创新作业的目标。
1.阅读教材,以示意图的形式准确表述东汉至东晋十六国时期朝代更替的过程。
2.阅读教材正文和相关史实,归纳东汉以来北方游牧民族内迁给北方各族带来的变化,理解民族迁徙对民族关系产生的影响。
3.分析东汉以来北方游牧民族内迁产生的影响,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意义。
(三)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整合教学内容
环节一:阅读教材,找一找三国之后出现了哪些政权,并尝试绘制朝代更替示意图。
在最初设计的作业单中,为了使最终的呈现结果更加规范,笔者绘制了朝代更替的框架,学生只需在aJJTZxp71f2yxufbHR0DOTzw8HJqSs1Q3cfekl8YpRs=阅读教材后进行填写即可。然而,学生在完成后不知道朝代为什么是这样更替的,也不知道填写政权位置的依据,这不利于学生时空观念的培养。在修改后,笔者明确了学生阅读的教材页码和段落,将朝代更替示意图范围限制在东汉末年至东晋十六国时期。基于学情,笔者先说明绘制符号的意义,再让学生自主探索朝代更替的顺序和政权地域位置,巡视指导学生,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发展时空观念。笔者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整合教学内容,整合后一课的内容,以保证学生构建本课学习内容的历史逻辑联系。
历史课堂创新作业设计要求教师要通过各个作业环节的设计培育学生五位一体的核心素养,引导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得到成长,还要引导学生遵循自身的认知规律,整合重要知识,构建结构化、逻辑化的内容框架,强化学生的历史认识[3]。在进行作业设计时,教师需要依据核心素养整合教学内容,促使学生构建系统的知识结构。
(四)设计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
环节二:阅读教材,分别列举西晋政权对待大地主大贵族、宗室、少数民族的统治措施,分析这些措施对西晋政权产生的影响。(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讨论交流)
环节三:分角度列举游牧民族内迁后北方各族发生的变化,分析北方各族人民的这些变化体现了哪一历史发展趋势。
历史课程育人方式的变革需要改变以往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在传统观念里,作业是供学生单独完成,以检验其学习效果的形式。现在,生生、师生共同探究历史问题也是完成作业的方式之一。在小组活动中,学生能够在表达和交流中完善认知、总结知识,得到成长和
发展。
在进行历史课堂创新作业设计时,教师应避免学生活动形式单一、作业单指令不明等问题。在本作业单中,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小组合作等方式完成作业任务,知道西晋统一短暂的原因,了解北方游牧民族内迁后的变化。笔者通过交流分享、开展活动等方式创新作业设计,既丰富了课堂内容,又有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提升了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
(五)设计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作业评价指根据学生的作业任务完成情况来评价学生的学习表现。作业评价要紧扣课堂学习的内容和目标,在注重理解和应用的基础上,加强综合性、探究性和创新性,体现层次性。在本课的作业设计中,笔者采取了教师观察指导、学生作业差异可视化、小组合作评价等方式。
在绘制朝代更替示意图时,笔者通过课堂巡视,发现有的学生不知如何下手,有的学生对十六国时期朝代更替的认知很混乱,还有的学生虽然绘制了朝代更替示意图,但是没有呈现政权方位。于是,笔者投屏呈现一份完成度中等的学生作业,提出问题,让学生确定朝代时序,对照地图确定政权地理位置,以例子逐步引导学生理解绘制的要求。在学生重新绘制后,笔者选取两三份作业再次投屏,让学生指出这几份作业的不同,并加以完善,让学生认识到可以多元形式呈现示意图。
结语
总之,在“双减”背景下,初中历史教师需要改变作业观念,结合学生的身心特征和认知水平,创新历史课堂作业设计,重点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发挥作业的最大功效。
【参考文献】
[1]郑林.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历史学科能力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2]林立雄.初中历史核心素养下的作业设计现状分析及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2(9):147-150.
[3]邓焰,李珺.初中历史作业设计及评价:以九年级“走向近代”单元主题学习为例[J].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22(6):5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