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家国情怀是个人与国家休戚与共的壮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深厚的底蕴。诗歌作为中华文化之瑰宝,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涵养家国情怀的重要载体。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编选注重对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选入的爱国诗词凸显单元人文主题,旨在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与家国责任感。文章以五年级下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为例,探讨如何通过诗歌教学,引导学生“深入诗境,品味雅韵”,从而有效涵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教学;诗境;家国情怀
作者简介:金晗(1996—),女,江苏省南京市建邺区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新城小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指出,语文课程要引导学生“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家国情怀便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目标之一。古诗词历经几千年的传承和沉淀,已经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范,其思想感情和语言形式仍让无数读者为之感动[1]。诗歌的意境,既是诗人内心世界的映射,也是读者体味诗歌魅力的桥梁。教师引导学生深入诗歌的意境,品味其经典韵味,有助于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加深他们对祖国的认同与依恋。这种情感的培养,能够进一步催生学生的责任与担当,引领他们为国家和社会的繁荣与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品味语言初探诗境,读出家国情怀之感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它用精炼的语言表达深邃的思想和情感。古诗词的创作重视语言的锤炼,而这些斟酌之后的词语由景入境,由境入情,传递的是作者的情感意蕴[2]。诗歌中的意境便是通过语言的运用来构建的,诗人通过选择恰当的词语、运用修辞手法等,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情感氛围,引发读者的共鸣,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体验到诗歌中的家国情怀。
教学时,教师首先向学生介绍本诗作者杜甫—一位在中国诗坛上占据着重要地位的伟大诗人,被后人尊称为“诗圣”。教师带领学生回忆以往学习过的杜甫诗歌:《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绝句》(迟日江山丽)以及《江畔独步寻花》,这几首诗歌多是表达对自然、生活的热爱,但本节课所要学习的这首诗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描绘了诗人在听闻官军收复失地后的激动,提及唐朝时期的河南河北战乱以及诗人杜甫对国家的深深忧虑。随后,教师带领学生初步朗读诗歌,形成整体感知。通过朗读,学生能够初步感受到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为后续的深入分析打下基础。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发现整首诗中最能表达作者心情的词—“喜欲狂”,这个词语映照出诗人听到好消息时的激动与狂喜。紧接着,教师顺势引导学生思考从哪里能够体会到诗人的这种心情呢?诗歌的前四句展现了诗人在听闻消息刹那间的情感喷涌而出的情形,这份情感出乎意料,异常强烈,几乎到了无法自我控制的境地。“剑外”和“蓟北”这两处地点学生可能较为陌生,教师可结合注释补充两者分别是指作者所在的蜀地和当时叛军盘踞的地方,诗人用“忽传”“初闻”“却看”“漫卷”等词语,生动地描绘了听到官军收复失地后的感情变化,从乐极流泪到欢快欲狂。这种情感的真实性和强烈度,让人仿佛能够亲身感受到诗人的激动心情。诗歌的后四句则渐趋平静但难掩喜悦,转而流露出对未来的憧憬,勾勒出诗人内心深处的理想图景。这种转变不仅是情感的平息,更是对未来美好愿景的描绘与期待。诗人通过描绘具体的场景和细节,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等诗句,展现了一幅欢快热烈的庆祝画面。这种画面的呈现,使得诗歌的情感表达更加生动具体,让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人的喜悦之情。“巴峡”“巫峡”“襄阳”“洛阳”这四个具有代表性的地点和“即”“便”简短二字更是凸显出作者的归心似箭。分析完成后,教师再次带领学生朗诵古诗,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喜悦的,在朗读时起句和结尾的节奏可稍加急促,以体现诗人的欣喜欲狂,关键词句应重读以突出诗人情感的变化与行动的迅速,朗诵时的语调由低逐渐升高,由慢逐渐加快,尤其是在表现诗人听到消息那一刻的狂喜时更应昂扬高亢,表现诗人内心的激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选取诗中的关键词句来让学生分析。特定词语是诗人精心打磨的结果。越是对这些词语进行深入的剖析,学生越是能在理解诗歌表层意思的基础上领略到诗歌背后的深层含义和诗人的情感世界。深入理解了诗歌后,学生的朗读也变得更加投入,能够与诗人产生共鸣,走进诗歌所营造出的意境之中。他们用自己的声音和情感诠释着诗歌的魅力,让家国情怀在朗读中得以体现。
品味诗歌的语言,在反复朗诵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境,体会诗人的爱国忧思,这是感受诗歌中浓烈的家国情怀的重要途径。教师应当深入剖析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品味诗歌、感受魅力,使他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诗人的内心世界和创作理念,让家国情怀在其心中生根发芽。
二、诗史结合深入诗境,领悟家国情怀之理
诗是情感的载体,也是历史的见证。在赏析诗歌意境时,如果不了解诗歌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生活经历,就很难全面领悟作者情感的起伏变化,意境赏析效果也会大大降低[3]。在品味诗的语言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通过诗史结合的方式,向学生介绍诗歌的历史背景和相关事件,让他们了解诗人创作时的心情和时代背景。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深入诗境,理解诗歌背后的家国情怀之理,进一步感受到诗人的家国情怀。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单纯的语言分析还不足以让学生真正领略其深意。而将其与历史背景相结合,才能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这首诗所蕴含的家国情怀。杜甫的诗歌之所以能被称为“史诗”,是因为他的诗宛如一面镜子,真实地反映了唐王朝的兴衰更替,这首诗的背后有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安史之乱,它让大唐王朝变得岌岌可危,也让诗人走上了为期八年的逃难之路。教师向学生详细讲述“安史之乱”的历史背景,以及这场战乱如何撕裂了唐朝的盛世,给百姓带来了无尽的苦难。而杜甫身处其中,用他的诗笔记录下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表达了他对家国命运的深切关怀。值得注意的是,在诗中,杜甫提及了“蓟北”“巴峡”“巫峡”“襄阳”“洛阳”等一系列地点,这些不仅仅是地理上的名称,还是诗人情感与心灵的寄托。它们勾勒出从远方到家乡的空间轨迹,不仅仅是一条地理上的路线,还是一条心灵上的回归之路。通过对这些地点的深入解读,学生仿佛能够跟随杜甫的脚步,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他的喜怒哀乐,理解他内心的波澜与挣扎。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春天,正值安史之乱结束之际,教师不妨尝试将历史时间线拉至六年前—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春天,当时,安禄山、史思明起兵叛唐,杜甫安置完家人,在投奔肃宗的道路上被叛军俘获并解送至长安,他目睹长安城一片萧条破败的景象,加之与亲人失联,百感交集写下了一首《春望》。杜甫的诗中多次出现过“泪”这一意象,但与“初闻涕泪满衣裳”不一样,在《春望》中他写下这一句“感时花溅泪”。这一首诗的意境是悲凉而无奈的,开篇描绘了战乱后的荒凉,既有对壮阔山河依旧的怀念,又反衬出如今的破败,表达了对深受苦难的人民的深切同情,也隐含着对个人命运多舛的无奈,整首诗中饱含了强烈的家国情怀。结合《春望》及其历史背景,教师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在经历这么多年的颠沛流离与生离死别后,诗人终于听到胜利的喜讯,怎会不“喜欲狂”“涕泪满衣裳”,又怎会不情感奔放、明快流畅,充满了胜利的喜悦和对未来的乐观态度。借助这样的历史背景补充与对比,教师能让学生理解正是因为两首诗的历史背景不同,所以呈现出来的意境也是截然相反的,但归根到底都是家国情怀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呈现出的不同面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对国家重归统一的欢庆,是杜甫个人情感的真实流露,展现了他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和对和平生活的热切向往。这首诗反映了杜甫作为一位伟大诗人的家国情怀和人文关怀,具有极高的价值和地位。在拓展感受后,学生结合历史背景再次品读诗歌,更能体会到诗人心中的那份家国忧思。运用这样的教学形式与方法,教师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更能够突显家国情怀的重要意义。
历史背景与诗歌不可分割,它是诗歌创作的前提,也为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将诗歌与历史结合,能够让学生从另一个视角更为全面而广泛地理解诗歌情感。教师应当通过历史背景和诗歌内容的相互融合,引导学生对诗歌中的家国情怀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讨论,让学生更为深刻地理解诗歌背后的家国情怀之理,领悟其中的哲理,以期更好地达成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目标。
三、拓展延伸升华诗境,书写家国情怀之志
古诗词学习与理解的至高境界是“我中有诗,诗中有我”,这意味着古诗词鉴赏需要将诗内化于心,将自身与诗作的意象、文气、价值观念及思想意蕴等实现协同[4]。对诗境的拓展是对诗歌本身的有机延伸,它不仅要求教师将诗歌的触角伸向更广阔的领域,从个人的情感升华到家国的命运,还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感受诗境,品味雅韵,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让他们用自己的方式书写家国情怀之志。
在学生掌握这首诗的背景及情感基调后,接下来,教学便可进入拓展延伸的环节,以升华诗境,书写家国情怀之志。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相关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感受家国情怀。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以诗歌意境为主要素材,结合自己的感悟,绘制出一幅栩栩如生的“闻喜归乡”图,借助画笔细致地勾勒出诗人内心的喜悦与诗歌的意境。教师还可以设计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更深入地理解诗歌的精髓。学生分别扮演杜甫和诗中其他的人物—传令的官差、听闻喜讯的百姓等。在角色扮演开始之前,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深入剖析诗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心理状态,帮助他们构建角色形象。活动开始时,随着教师所描绘的历史背景的渲染,学生们渐渐进入了角色。扮演杜甫的学生a6c44670b38ce98fef645b2a614390aa激动地挥舞着手臂,模仿着诗人听闻官军收复失地时的狂喜之态;而其他学生则通过对话和动作,还原了当时百姓欢庆胜利的场景,整个教室仿佛变成了一个生动的历史舞台,学生们沉浸其中。在表演的过程中,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生的表现,适时地给予他们反馈和指导,鼓励他们大胆发挥,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和创造力。同时,教师仍然需要引导他们深入思考诗歌中蕴含的家国情怀,让他们在演绎中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表演结束后,学生们纷纷表示收获颇丰。他们不仅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诗歌的内容,还通过亲身演绎,感受到了家国情怀的深厚力量,有了深深的感悟。教师可以此为契机,布置写作任务,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受,谈谈对家国情怀的理解。学生在作文中纷纷表达了自己对家国情怀的感悟和认识,有的讲述了自己与家人共度的温馨时光,有的回忆了祖国的发展历程,有的则表达了对未来的美好憧憬。这样的创作实践不仅展现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还体现了他们对家国情怀的深刻理解和认同。此外,在新时代背景下践行家国情怀也尤为重要。教师在帮助学生感受并理解家国情怀之后,还需引导学生将心中这份强烈的情感转化为实际的行动。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开展“青春行动弘扬家国情怀”活动,鼓励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把课堂上所习得的古诗内容和所体会的情感意境讲述给身边的家人、朋友,在加深自我理解的基础上,激发身边人的爱国热情。通过一系列的拓展延伸活动,学生不仅更加深入地理解了《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的内涵,还在亲身参与中感受到了家国情怀的力量。他们的爱国情怀得到了升华,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也更加强,更加愿意为祖国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仅仅停留在文字层面的解析是远远不够的,只有让学生身临其境,才能真正触动他们的心灵,促使学生将心中的情感可视化。教师不仅要教授学生诗歌的知识和技巧,还需通过拓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以及引导学生进行创作实践,让学生将所学的诗歌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情感体验,在亲身参与中感受到家国情怀的力量,进一步升华诗境,书写出对家国的热爱与祝福。
结语
综上所述,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也是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古诗是诗人思想感情、内心世界的独白,诗人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无不倾泻在诗中。古诗的学习不仅仅是一节欣赏课,更是一节家国情怀的教育课。通过诗歌教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诗境,品味雅韵,从而有效涵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教师应巧妙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深入、探索诗境,在品味诗歌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受到家国情怀的熏陶,并将家国情怀转化为实际行动,为国家和社会的繁荣与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程胜民.随处入诗境 随时悟诗情[J].小学教学参考,2023(28):87-89.
[2]尤彩萍.深度学习视域下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改革与探索[J].试题与研究,2023(9):161-163.
[3]王金香.语文诗歌意境赏析教学策略研究[J].名师在线,2024(21):23-25.
[4]单昭.“身”入诗境,“心”领诗韵: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意蕴探知[J].语文新读写,2023(20):98-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