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材料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的投放策略

2024-12-31 00:00:00黄玲
教育界·A 2024年35期

【摘要】生活化材料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的投放不仅是对现有教学模式的完善,而且是对幼儿全面发展的有力支持。对于如何将生活化材料运用到幼儿园美术活动中,提出“利用自然元素激发创意,通过季节变化教授绘画方法;鼓励幼儿利用废旧物品创作艺术品,培养创新思维;结合游戏和故事进行教学,增加学习乐趣”三种策略,旨在为其他教师提供参考。

【关键词】幼儿园美术活动;生活化材料;艺术创作

作者简介:黄玲(1996—),女,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开发区盛庄幼儿园。

生活化材料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的投放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与实践价值。这种做法不仅有利于丰富幼儿的创作素材,还有利于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周围的世界。因此,在运用生活化材料进行美术活动时,教师应注重引导幼儿自主探索用材料来创作的多种可能性,并为他们的创作过程提供支持。这样,幼儿便能够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参与到艺术创作中,从而不断提升审美和创新能力。

一、生活化材料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的投放价值

(一)增强幼儿的感知体验

生活化材料来源于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及自然界的产物,如布料、纸张、树叶等。借助这些有不同的质感、色彩和形状的材料,能够给幼儿带来多种感官的体验,从而加深他们对事物的认知。通过亲眼观察和亲手触摸这些材料,使用这些材料进行创作,幼儿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不同材料的特点,进而培养观察能力和感知能力。

(二)促进幼儿的情感表达

生活化材料通常蕴含着浓厚的生活气息,有利于让幼儿在熟悉的环境中自由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借助生活化材料来学习的方式消除了幼儿对于自己的答案是否标准的顾虑,为他们提供了开放的创作空间。在良好的氛围中,幼儿更容易敞开心扉,用艺术性的方式表达内心世界,这对于促进其情感发展和社会交往都十分有益[1]。

(三)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

使用生活化材料进行创作提倡幼儿思考如何将普通物品转化为艺术品。这一过程需要幼儿调动自身经验和发挥想象力,寻找材料与创意之间的融合点,从而激发创新思维。此外,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幼儿尝试不同的组合方式,给予他们启发,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四)建立幼儿与现实世界的联系

通过使用生活化材料进行创作,幼儿可以认识自己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这种实践活动不仅让幼儿了解到资源的多样性和有限性,还能够让他们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同时,在幼儿创作的过程中融入环保理念,如鼓励幼儿回收利用废旧物品,能够培养幼儿的责任感,使幼儿从小就学会珍惜资源。

二、生活化材料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的投放策略

(一)就地取材

结合四季的不同特征进行创作,不仅能够丰富幼儿的艺术体验,还能让他们学会观察,获得关于自然界的感受。教师可以借助由季节更替带来的自然界的变化,根据不同的季节特点选择相应的材料,助力幼儿的艺术创作。

例如,在春意盎然的日子里,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到户外去寻找刚刚冒出地面的小草或含苞待放的花朵等。在天气转暖后,教师可以先教授基本的创作技巧,再引导幼儿利用收集到的各种嫩叶、花蕾等材料,创作出富有春天气息的作品。如通过将不同形状和颜色的叶子粘贴在一起,幼儿可以创作出一幅“春天的森林”的拼贴画。

到了夏天,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与夏天相关的主题,如“夏日海滩派对”,并准备沙子、贝壳、彩色纸片等材料,让幼儿了解在海滩玩耍的乐趣,用模型的形式展现自己心目中的海滩,从而锻炼手工能力,在玩乐中习得关于夏天的知识。

秋天来临时,教师可以带着幼儿到公园里捡拾各种各样的落叶和果实,鼓励幼儿用这些材料创作关于动物或风景的富有新意的立体作品。这样,幼儿可以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意义,同时能够通过自己的作品表达对秋天的感受。

冬天则是用雪人、冰晶等元素来进行创作的好时机。如果所在地区比较温暖,教师就可以利用棉花、闪光粉等材料模拟冬天里的环境,让幼儿了解冬天特有的景象,并使用教师提供的材料制作一个可爱的

雪人。

通过一系列与季节变化相关的美术活动,幼儿不仅能够享受创作的乐趣,还能从中找到自然界变化的规律,感受到每个季节独有的美感。

同时,教师可以通过与自然、季节相关的绘本来增强幼儿的情感体验[2-3]。比如,在春天里,教师可以与幼儿一起阅读《春天在哪里》《春天来了》这样的绘本。从绘本讲述的春天来临后出现的自然现象中,幼儿可以进一步认识春天,激发对周围环境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在幼儿了解春天的特点后,教师可以适时地引入一些关于植物生长的知识点。这样能让美术活动变得生动有趣且富有教育意义,激发幼儿对春天的热爱之情。

(二)变废为宝

1.收集废旧物品

在美术活动中,教师将生活中常见的废旧物品转化为艺术创作的材料,能锻炼幼儿的动手能力,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教师可以巧妙地设置一个“回收角”,将其作为幼儿探索和创造的空间。“回收角”应在光线充足、易于清理的区域内设置,并且有足够的空间放置各种回收的材料,能让幼儿自由进出。为了方便幼儿的操作,“回收角”还应放置一些基本的工具,如剪刀(儿童专用)、胶水、彩色笔等。这些工具应易于幼儿拿取,且应附有使用说明。教师要避免使用边角尖锐的收纳柜,也要在日常工作中确保所有材料和工具都放置得当,不会对幼儿造成伤害。

在设置好“回收角”后,教师可以邀请家长参与废旧物品的收集过程。具体来说,教师可以通过家园沟通渠道发布通知,告知家长需要收集哪些类型的废旧物品,如塑料瓶、纸盒等,或者提供一张清单,指导家长和孩子共同寻找合适的材料,再对找到的材料进行清洁。

这样,“回收角”将成为幼儿探索世界的一个窗口,有利于让他们在学会珍惜资源的同时,体验到创作的乐趣。

2.进行创意改造

对废旧物品进行改造,能让幼儿获得独特的体验,有效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对于创意改造活动,教师同样可以邀请家长参与,并提供多种废旧物品。幼儿可以和家长一起以不同的材料组合方式进行创作。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应过分关注最终的成果,而应重视对幼儿探索精神的培养。

例如,在“环保小卫士”的主题活动中,教师可以设置旧物改造环节。对于旧报纸这种旧物,幼儿和家长可以对其进行折叠、卷成管状等处理,之后用处理好的旧报纸制作形态各异的模型。幼儿和家长还可以在旧报纸上用颜料呈现独特的色彩效果。对于布料这种旧物,教师可以设计拼贴画制作的项目。幼儿可以在家长的帮助下,将颜色不同或印有不同图案的布料剪成树叶、花朵或动物的形状,然后将剪好的布料贴在画布上,展现富有创意的画面。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引导家长与孩子展开互动。如此,家长便会鼓励孩子思考如何将手中的材料转化为自己的作品,表达自己对美的感受,并教授具体的制作步骤。通过这种开放式的学习方式,幼儿能够在尝试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加珍惜自己亲手创作的作品。

可见,这类活动不仅能够增强幼儿的动手能力,培养他们对美的感知能力以及环保意识,还能增进亲子关系,拉近亲子之间的距离。

(三)寓教于乐

1.借助游戏发现艺术之美

通过游戏的方式引入活动,可以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艺术知识和技能。这有助于消除幼儿对于艺术创作的负面情绪,使他们更加自信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因此,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简单有趣的艺术游戏。比如,在“色彩接力赛”的游戏中,教师可以准备彩色纸片、颜料、海绵印章等材料,将幼儿分成几个小组,让同一小组的成员轮流使用这些材料,在一张画纸上留下各自的印记。在接力的过程中,幼儿需要讨论“哪些颜色搭配在一起会比较好看”并做出决定,这锻炼了他们的沟通能力和审美能力。同时,教师可以适当地提供一些指导,如介绍几种常用的色彩搭配方法,之后鼓励幼儿尝试将色系相同、深浅不同的颜色进行搭配,使画面更有层次感。又如,在开展“形状找朋友”的游戏前,教师可以准备好用硬纸板制作的如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等各种形状的卡片以及一个抽签盒。在游戏中,所有幼儿需要围成一个圈;每个幼儿需要从抽签盒中随机选择一张卡片,然后去找寻与自己的卡片形状相似或者可以组合成某些图形的同伴。这个游戏不仅能帮助幼儿更好地认识和区分不同的形状,还能让他们形成对于空间关系的

理解。

通过这些趣味性的游戏,教师不仅能够让幼儿产生对艺术的兴趣,在无形之中提升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还能让他们有机会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创作中,发现艺术之美。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鼓励幼儿大胆尝试、勇于表达,以此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即便他们的作品不完美,教师也要多给予积极的反馈。

2.借助故事开启探索之旅

利用故事讲述的方式来激发幼儿的创作灵感,能够丰富他们关于艺术的体验,促进他们情感、智力的发展[4-5]。为此,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富有想象力的故事,并融入艺术元素,鼓励幼儿根据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利用生活化材料来进行如角色的服饰设计、故事场景的布置等。这样既能锻炼他们的联想能力,也能加深他们对故事情节的记忆。

例如,教师可以讲述一个关于森林里的小动物们举办化装舞会的故事。在这个故事中,每一只小动物都用自然界中的材料来装扮自己,准备了独特的衣服和面具,如用树叶做的帽子、用花瓣做的裙子等。教师可以用语言的形式引导幼儿想象每一只小动物的样子:“你如果是故事中的一只小动物,会怎么打扮自己呢?”随后,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生活化材料,如彩纸、羽毛、布条、塑料珠子等,让幼儿为自己或故事中的小动物独立设计衣服和面具。之后,教师可以进一步提问:“你觉得什么样的材料最适合被用来做蝴蝶形的翅膀呢?如果我们要做兔子耳朵的头饰,怎样才能让它看起来更逼真?”通过这样的互动,幼儿不仅能够学会观察细节,还能了解如何使用不同的材料来呈现特定的效果。在幼儿创作完作品后,教师可以举办小型展览,让每个幼儿介绍自己的作品,并分享创作的思路和过程。

这样一来,幼儿不仅能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学到如色彩搭配、材料特性等方面的知识,还能够享受艺术创作的乐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

结语

总而言之,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投放的生活化材料应从自然界、日常生活中进行收集,且有利于激发幼儿兴趣和灵感。教师在与幼儿互动的过程中,恰如其分地运用生活化材料给予幼儿引导,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环境和季节的变化,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环保意识,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韦天艺.幼儿园美术活动中生活化材料的应用[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3(15):166-167.

[2] 白雪.生活化材料在幼儿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J].新智慧,2023(18):106-108.

[3] 庄丹.生活化材料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的运用[J].文理导航(下旬),2023(4):94-96.

[4] 林枫.探究生活化材料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的运用[J].当代家庭教育,2022(30):69-72.

[5] 吴涵欣.生活化材料在幼儿美术活动中的优化作用[J].当代家庭教育,2022(27):9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