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师开设的幼儿生命教育课程,应该是在尊重幼儿主体性前提下,巧妙融合生理认知、心理健康、日常生活实践与品德塑造等教育元素,帮助幼儿构筑全面而深入的学习框架的课程。这样的课程致力于引导幼儿自我认知,同时能够深化他们对人际关系、社会结构、自然环境及时间空间关系等复杂内容的理解。文章结合教学案例分析了幼儿教师在开展生命教育时,利用绘本启智、带领幼儿亲近植物、带领幼儿照顾动物以及组织家园合作活动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幼儿教育;生命教育课程;教学策略
作者简介:盛莉(1974—),女,江苏省启东市北上海幼儿园。
良好的生命教育能使幼儿深刻理解生命的宝贵与美好,形成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与积极的生命认知。教师应紧扣幼儿独特的认知模式与思维特性,组织有趣的生命教育活动,让幼儿通过亲身实践探索自我,直观感受生命的奥妙,体验生命的力量。这样的学习活动不仅会让幼儿踏上自我认知与成长的旅程,而且会成为他们学习爱护自己、关爱他人的起点,为他们的后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绘本启智,勇敢面对生活
绘本可以成为教师开展生命教育的得力助手。幼儿教师可以精心选择讲述生命哲理的绘本,并结合幼儿的认知和思维特性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在课程中融合游戏与教育,让幼儿在欢笑中领悟生命之美,学会尊重与珍惜。
例如,教师利用绘本《獾的礼物》开展生命教育。在教学时,教师先用柔和而温暖的声音开始课程导入:“亲爱的孩子们,今天我们要一起走进一个特别的世界,那里住着一个乐于助人的家伙—獾。尽管獾年纪很大,但他仍旧在用自己的方式温暖森林里的每一个生命。现在,我们一起翻开这本神奇的绘本,去聆听獾先生的故事吧。”教师翻开绘本后,幼儿被《獾的礼物》精美的插图和优美的文字深深吸引,仿佛置身于那片充满生机的森林之中,与獾先生一同经历那些温馨而又感人的瞬间。教师一边朗读绘本中的句子,一边细心观察幼儿的表情变化,并适时提出问题:“孩子们,你们看这里—獾先生坐在树桩上,静静地看着朋友们玩耍。他为什么不去和朋友们玩耍呢?”教师的问题引发了幼儿的激烈讨论。有幼儿说:“獾先生可能太累了,需要休息。”另一名幼儿则说:“他可能在想怎么帮助朋友们。”教师微笑着点头,鼓励幼儿继续发挥想象力,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在教师读到獾先生去世的情节时,教室里顿时变得异常安静,幼儿的脸上露出复杂的表情。教师没有急于解释,而是给予幼儿足够的时间感受这份情绪。随后,教师问:“獾先生离开了,他的朋友们为什么还是快乐地生活下来了呢?”教师提出这个问题后,幼儿纷纷举手发言。有幼儿说:“因为獾先生教会了他们很多本领。”也有幼儿说:“因为獾先生的爱一直留在他们心里。”教师满意地点点头,补充道:“是的,虽然獾先生离开了,但是他教给朋友们的技能,还有他对朋友们的关心和爱,都是永远不会被遗忘的礼物。”
接下来,教师引导幼儿分享自己在生活中收到的“獾的礼物”。在分享时,有幼儿提到妈妈每天为自己准备的早餐,也有幼儿提到了朋友在自己难过时给予的安慰和鼓励。在阅读绘本后,幼儿逐渐能够从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瞬间中感到温暖。在幼儿分享之后,教师深情地总结道:“孩子们,你们知道吗?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像獾先生那样的人,用自己的方式去传递爱与温暖。生命是有限的,但爱可以无限传递。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用我们的行动去关爱他人,让这个世界因我们的存在更加美好。”
为了加深幼儿对上述教育内容的理解,教师还设计了一系列课后活动。教师先是鼓励幼儿亲手制作感恩卡,送给想要感谢的人。此后,教师还组织了一次社区服务活动,让幼儿亲身体验帮助他人的快乐。这些课后活动丰富了课程内容,引导幼儿在实践中学习珍惜与感恩,使得幼儿更加珍惜身边的人和事,学会用一颗感恩的心面对生活中的小事。
儿童绘本具有丰富的色彩、生动的情节,可以成为教师开展生命教育的理想媒介[1]。在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一面带领幼儿阅读绘本,一面带领幼儿讨论死亡、生活、关爱他人等内容,让幼儿逐渐领悟生命真谛,学会珍惜、感恩身边的人和事,以及勇敢地面对生活。
二、亲近植物,感受生命的坚韧
教师可以带领幼儿栽种植物,让幼儿亲眼见证一株植物从种子到破土而出再到茁壮成长的过程。这样的生命教育课程生动直观,比枯燥说教更能激发幼儿的兴趣与好奇心,而且能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到生命的坚韧,从而学会尊重生命、热爱生活。
例如,教师组织了以“蚕豆宝宝快长大”为主题的生命教育课程。课程伊始,教师手持几粒蚕豆种子站上讲台,向幼儿发起邀请:“孩子们,请看这些小小的蚕豆宝宝!它们即将开始一场奇妙的旅程,从一粒种子变成我们餐桌上的美味。我们一起成为它们成长路上的守护者,好吗?”幼儿纷纷表示赞同。教师随即将幼儿分成几个小组,并给每组幼儿发放四个小花盆和四粒蚕豆种子。教师一边示范如何播种,一边解释:“在播种前,我们要给蚕豆宝宝找一个温暖、舒适的花盆,然后轻轻地把蚕豆宝宝放进土里,再盖上一层薄薄的土被子,最后浇上水。这样,它们就能开始生长了。”在教师示范、解释后,幼儿小心翼翼地模仿教师的动作,将一颗颗种子埋进了土里。然而,在几天后,几名幼儿发现了一个问题—放在窗边阳光充足位置的蚕豆宝宝早已冒出了头,长得十分强壮;而放在角落光线较暗处的蚕豆宝宝则刚刚冒出头,显得有些萎靡。有幼儿疑惑地问:“老师,为什么这些蚕豆宝宝长得不一样呢?”教师蹲下身来,耐心地解释:“孩子们,蚕豆宝宝也需要适合生长的条件,就像我们一样。阳光、水分、空气和土壤都是它们成长的好朋友。如果生长条件不好,它们就会长得慢一些。但是请大家相信,只要我们给予蚕豆宝宝足够的关爱和耐心,它们都能茁壮成长。”接下来,教师提议幼儿为那些长得慢的蚕豆宝宝创造更好的生长环境。幼儿立刻行动起来,有的幼儿把自己小组的花盆搬到更明亮的地方,有的幼儿找来小镜子反射阳光,还有的幼儿带来自己家的肥料后将其小心翼翼地洒在花
盆里。
随着时间推移,蚕豆宝宝逐渐长大,它们嫩绿的叶子在阳光下闪闪发光,仿佛在诉说着生命的奇迹。教师趁机组织了“蚕豆宝宝成长分享会”,邀请幼儿分享自己观察到的蚕豆宝宝的变化,自己感受到的喜悦,自己遇到的困难以及自己采取的解决方法。有幼儿兴奋地说:“我发现我们小组的蚕豆宝宝每天会长高一点点,这让我很开心!”另一名幼儿则分享道:“一开始,我担心我们小组的蚕豆宝宝不会长大了,但每天给它们浇水、晒太阳后,它们变得十分健康了!”由此可见,幼儿在照顾蚕豆宝宝的过程中,不仅学到了关于植物生长的知识,还学会了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关爱生命,意识到生命是脆弱却又坚韧的,以及生命成长时需要面对诸多挑战。
由此可见,在开展幼儿生命教育时,教师可以组织一系列自然教育活动,让幼儿通过亲身体验理解成长乐趣,增强责任感,形成对生命的敬畏之情与对生活的热爱之情[2]。
三、照顾动物,学会尊重生命
探究是揭开生命奥秘的钥匙。教师应当引导幼儿以科学精神探索生命,帮助他们丰富知识库,构建科学的认知框架。在这一过程中,幼儿不仅可以理解生命的本质,还可以体悟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从而学会尊重与珍惜每一个生命。
例如,教师组织了以“小青蛙的成长”为主题的生命教育活动。在活动开始前,教师指着水池中游弋的蝌蚪说:“孩子们,请看这些黑溜溜的小家伙,这是我们今天学习活动的主角—小蝌蚪。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它们会经历一系列神奇的变化,最终变成我们熟悉的绿色小青蛙。从今天开始,我们一起探索这个奇妙的过程吧!”幼儿闻言立刻围拢过来,好奇地问:“老师,小蝌蚪是怎么变成青蛙的呢?它们会突然长出腿来吗?”教师耐心地解释:“小蝌蚪变成青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就像我们长大一样,需要时间和耐心。在变化的时候,小蝌蚪会先长出后腿,再长出前腿,尾巴也会逐渐变短。在这个过程中,它们的身体还会发生很多变化,比如眼睛变大、皮肤颜色从黑色慢慢变成绿色等。等到逐渐适应陆地生活后,它们就会变成我们熟悉的小青蛙。”为了让幼儿理解这一过程,教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青蛙成长周期图和模型,进行详细讲解。在教师讲解时,幼儿不时发出惊叹声,展现出强烈的探究兴趣。
在讲解知识后,教师提议:“现在,我们每个人需要选择一只最喜欢的小蝌蚪,给它做标记。此后,我们需要每天来观察它的变化,并把发现记到自己的‘小青蛙成长日记’中。”听了教师的话,幼儿纷纷前去挑选小蝌蚪,并小心翼翼地给它们做了标记。此后,饲养区成了幼儿课后最喜欢的去处之一,他们在这里照顾小蝌蚪、观察小蝌蚪的变化,并在日记本上认真记录自己的发现。一段时间后,小蝌蚪逐渐长大,相继长出后腿、前腿,尾巴也越来越短。有一天,一只小蝌蚪完全变成了小青蛙,整个班级都沸腾起来了,幼儿开心地讨论起来。教师趁机引导道:“孩子们,你们看,小蝌蚪要变成青蛙多么不容易啊!它们需要克服许多困难,才能最终适应新的生活环境。这就像我们的成长。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但是只要勇敢面对、坚持不懈,我们就能够成为更加优秀的自己。”在这个活动中,幼儿不仅学到了科学知识,还体会到生命的神奇与伟大,并开始意识到每一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都值得尊重和珍惜。
通过这样的生命教育课程,幼儿可以学到有关生命的知识,还会在心灵深处种下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的种子,愿意用更加宽容和理解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世界,用更加积极和乐观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中的挑战[3]。
四、家园合作,巩固教育成果
为了巩固生命教育的成果,教师需要与家长携手开展生命教育。教师应该让家长了解幼儿的成长规律,确保家长理解与尊重幼儿的需求,采用科学教育方法,让生命教育滋养幼儿的心田,促进其健康成长。此外,教师还应该鼓励家长到幼儿园参与家园合作
活动。
例如,教师开展以“生命的守护者”为主题的生命教育活动时,邀请家长到幼儿园给幼儿讲故事。教师邀请了职业为医护人员的家长身着防护服、戴着口罩和护目镜出现在幼儿面前,讲述他们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经历,告诉幼儿他们如何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帮助他人。通过这些故事,幼儿可以明白医护人员的伟大与无私,以及生命的脆弱与宝贵。教师还邀请了职业为民警的家长来园,给幼儿讲述防溺水知识、居家安全小贴士、网络安全知识。这些家长结合生动的案例介绍知识,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保护自己的基本技能。在这个活动中,幼儿听得津津有味,不时发出惊叹声。教师还邀请了职业为交通警察的家长来到课堂上,为幼儿上一堂生动的交通安全课,让幼儿了解交通规则的重要性,学会安全、文明出行,明白交通警察为人们的生命安全做出的贡献。
这样的家园合作活动,不仅丰富了幼儿园的教学内容,让幼儿得到良好启蒙,还让家长有机会深度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更加理解生命教育的重要性、更加支持教师的教育工作[4]。
结语
教师应深刻认识到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努力了解开展生命教育的策略,并积极尝试开设生命教育课程,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以丰富幼儿的参与体验,启迪幼儿的思维,使幼儿形成正确的生命观与价值观。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强化和家长的联系,主动和家长分享科学的教学方法,形成教育合力,从而顺利给幼儿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为幼儿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张卫民,王兵.从生命教育视角审视和建构幼儿园教育[J].学前教育研究,2019(4):57-65.
[2]徐兰兰.幼儿园生命教育的现状及实施对策研究:以四川省南充市为例[D].南充:西华师范大学,2017.
[3]王秋霞.家、园、社区协同教育的现状、影响因素与发展路径[J].学前教育研究,2014(5):64-66.
[4]李京玉,邓洁隽.儿童教育的旨趣:呵护生命自由生长[J].学前教育研究,2018(7):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