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古韵之钥,育全人之魂:传统资源在幼儿全人发展中的探索与应用

2024-12-31 00:00:00赵锦云
教育界·A 2024年35期

【摘要】中华文化传承蕴含着深厚的教育价值,对于促进幼儿的全人发展具有独特而深远的意义。文章从传统资源的内涵、价值、运用等方面出发,探讨传统资源在幼儿全人发展中的探索与应用,以期实现全人发展的教育目标。

【关键词】传统资源;幼儿全人发展;文化传承;教育价值

作者简介:赵锦云(1978—),女,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牡丹江路幼儿园。

3—6岁是幼儿重要的启蒙时期,是幼儿认知、语言、情感、身体动作、艺术创造等发展的重要阶段。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全人教育的理念日益受到重视。中华传统资源蕴含丰富的历史、文化、社会、自然等方面的知识,对促进幼儿全人发展具有独特价值。因此,如何通过有效地引入与应用传统资源,以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还需要广大幼儿教师不断地深入学习、探讨与实践。

一、传统资源的内涵探析

传统资源在历史长河中形成并得以传承,蕴含多方面的内容,不仅是特定民族或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

第一,传统资源蕴含深厚的历史文化。它包括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各种文化遗产,如古迹、文献、艺术作品、民俗传统等,这些都是古人智慧的结晶,能够反映民族的发展历程和文化变迁。幼儿可以通过挖掘和利用这些历史文化资源,更好地了解过去、把握现在、展望未来[1]。

第二,传统资源承载独特的知识智慧。这些知识智慧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经验,涵盖PhfnwxQvDewt9wZTjbPKyQ==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宗教信仰、道德规范等领域。这些传统知识不仅具有实用价值,更蕴含深刻的哲学思想和人生智慧,对幼儿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第三,传统资源蕴含崇高的精神内涵。它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念、哲学思想、价值观念等,这些精神资源能够反映中华民族独特的性格特征和精神风貌,也为幼儿提供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精神动力。教师可以引领幼儿传承和弘扬这些精神价值,培养幼儿高尚的道德情操,使他们塑造健全的人格,增强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

第四,传统资源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不同地区的传统资源往往具有独特的风格和魅力,能够反映当地人民的生活习惯、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这些地域特色资源是彰显地域文化的重要符号,也是推动地方文化发展和繁荣的重要力量。教师可以挖掘和利用这些地域特色资源,从而引领幼儿更好地传承、发扬地方特色,促进文化的多样和繁荣。

综上所述,传统资源的内涵丰富多样且广泛深远,这些资源对于促进幼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增强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及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传统资源在幼儿全人发展中的价值体现

(一)有助于幼儿传承传统文化

将传统资源融入幼儿教育,不仅能够让幼儿直观地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还能让幼儿深刻理解其独特的故事起源、辉煌的发展历程和鲜明的地方特色。每一次对传统资源的探索,都是幼儿对民族文化的一次深情回望,让幼儿的心灵在文化的海洋中遨游,滋养他们对民族文化的深厚情感[2]。

例如,在端午节来临之际,幼儿在聆听屈原与龙舟竞渡的故事中了解节日的由来和历史文化底蕴,在挂艾草、包粽子的经历中感受节日的独特习俗和氛围,在吟诵《端午》诗句“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的过程中体验诗歌韵律之美,更在心灵深处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而自然而然地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这种情感的培育,不仅是对文化符号的认识,更是对文化价值的认同与共鸣。这种情感能够激发幼儿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豪与热爱之情,成为他们成长道路上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为他们形成健全人格和民族精神打下坚实基础。

(二)有助于促进幼儿认知发展

传统资源不仅蕴含悠久的历史脉络、深邃的文化底蕴,还包罗多彩的艺术瑰宝与科学奥秘。在与传统资源亲密互动的过程中,幼儿的认知视野能够被逐渐拓宽,幼儿对现实世界的理解和感知也愈发深刻而全面。

例如,幼儿在体验传统手工艺品制作时,他们能够体验不同材料的质感与美感,感受大自然的多样与奇妙;他们需要拥有足够的耐心与专注力,学会运用工具精细操作;他们还需要手眼充分协调,从而高效完成设计与制作……作品的构思、制作流程的调整、成果的呈现,每一个环节都充满探索与发现的乐趣。可见,幼儿能够在亲身体验、主动探索的过程中构建知识体系,感受传统工艺的艺术魅力,体验创造的乐趣,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与技能。这样的认知发展过程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幼儿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能力,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三)社会情感的滋养源泉

传统资源承载着民族情感与社会习俗,为幼儿社会情感的发展提供丰富的滋养。在探索传统资源的过程中,许多活动需要幼儿进行分享和团队合作,并学会与他人沟通、协商和共同解决问题,从而逐渐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表达自己的观点,掌握合理分工、团结协作的技巧,学会妥协与包容,进而逐渐提升社会适应能力。

例如,在“快乐迎新年灯笼制作”活动中,幼儿与同伴协作,共同设计灯笼的形状和颜色、分配制作任务、一起完成灯笼的制作。在此过程中,他们不仅能够享受创作的乐趣,还能够学会如何与他人合作、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成果。这种体验不仅能够增强幼儿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认同感,还能够有效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社交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对他们未来的社会情感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四)身体发展的有效促进

传统资源蕴藏着丰富的身体活动元素,如民间游戏、民俗运动、民族舞蹈等。这些活动不仅需要幼儿进行身体的运动和协调,还能在充满欢乐的氛围中有效锻炼他们的身体、提高运动技能,同时也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身体协调性和平衡感[3]。

民间游戏往往充满活力和挑战。例如,民间游戏编花绳是一项极富教育意义的传统活动。在游戏中,幼儿需要双手灵巧地编织绳子,形成各种美丽的图案。这个过程不仅需要集中注意力、保持手眼的协调,还考验他们的动手能力,让他们在掌握编织技巧的同时,锻炼身体素质。再如,在进行“捉迷藏”时,幼儿需要不断地奔跑和躲藏,在增强身体灵活性的同时,身体耐力、协调性都得到发展。可见,通过参与活动,幼儿不仅可以掌握运动技能,还能增强他们的身体协调性和平衡感,从而为他们的全面健康成长打下坚实基础。

综上所述,传统资源在幼儿全人发展中的价值是多方面的、全方位的。它不仅是文化传承的桥梁,更是幼儿认知、社会情感和身体等多方面发展的宝贵财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探索运用的价值。

三、传统资源在幼儿教育中的探索运用

将传统资源有效融入幼儿的日常学习活动,并非对传统文化元素进行简单的复制或堆砌,而是需要教师具备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这要求教师能够深入挖掘传统资源的内涵与价值,理解其在现代教育体系中的独特作用,同时结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规律,巧妙地设计和实施富有创意的学习活动,帮助幼儿在亲身体验和互动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其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感,从而有效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一)构建主题课程:以传统资源为核心,深入体验传统文化魅力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巧妙地结合丰富的传统资源,紧密围绕幼儿的兴趣,构建以特定主题为核心的课程活动体系[4]。以构建“传统建筑”的主题课程为例。教师可以预设一系列富有创意和教育意义的课程活动,让幼儿感受中华传统建筑的魅力、传承悠久的中国建筑文化,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

第一,教师可运用生动的故事叙述、丰富的图片展示及引人入胜的视频资料,带领幼儿探索中国传统建筑的演变历程,领略其独特风格。教师引导幼儿从传统建筑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入手,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认识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建筑师,并深入了解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与特色,从而激发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与自豪之情。

第二,教师可组织系列社会实践活动,让幼儿亲身参与并体验传统建筑文化的魅力。比如,教师可邀请专业的建筑师或手工艺人来园为幼儿讲解传统建筑的构造技巧和特色,指导幼儿亲手制作一些简单的传统建筑模型,如古建筑的亭台、楼阁、小桥等。在直观感受与亲手制作中,幼儿能够更加清晰地感受传统建筑的独特魅力,从而获得丰富而深刻的活动体验。

第三,教师可将传统建筑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引导幼儿积极探索传统建筑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和价值。比如,教师组织幼儿参观具有传统建筑风格的公园、博物馆或商业街区,让他们在实际环境中感受传统建筑与现代生活的和谐共存之美,同时鼓励幼儿结合传统建筑的精髓与现代生活的实际需求,发挥他们的创造力,设计具有特色的创意建筑。在感受与运用的过程中促进幼儿独创思维的发展,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与实践能力。

主题课程的构建与实施,不仅能够增强幼儿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同时还帮助他们领会传统文化的魅力,在实践活动中提升动手能力、创造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融合领域活动:多维度体验,全面培育传统文化素养

对于传统文化的体验和理解,教师需要开展多领域活动,并通过多维度的体验,全面培育幼儿的文化素养,促进他们的全人发展。

第一,教师可以向幼儿讲述生动有趣的传统故事,带领幼儿走进充满智慧与想象的世界。这些故事不仅能够让幼儿领会语言的魅力,还能够让他们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提升对文学的鉴赏能力。

第二,教师可以结合传统绘画和手工艺制作,帮助幼儿在动手实践中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独特韵味。幼儿可以在水墨画、工笔画的绘制中领会中国传统绘画的博大精深;在剪纸、泥塑、编织等手工艺制作中感受人文之美。

第三,教师可以在社会与科学领域中融入传统文化资源。比如,教师引导幼儿探索古代建筑的结构原理,让幼儿在了解科学知识的同时,领会传统文化的智慧与魅力;通过介绍传统节日的传说、习俗等,带领幼儿在了解社会历史和文化的同时,领会传统文化的智慧与内涵。

融合多领域活动让传统文化在与幼儿思维的碰撞中焕发新的活力。多维度的体验不仅能够丰富他们的知识,还能够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和创新实践能力。

(三)创设教育环境:浸润式氛围,助力传统文化深度体验

在运用传统资源开展教育活动时,创设教育环境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应将传统资源文化的元素融入日常教育环境中,营造一个既有物质支持又涵盖精神体验的浸润式传统文化氛围,帮助幼儿在多样的文化资源的滋养与熏陶中深度体验,促进其身心和谐、全面成长[5]。

首先,教师精心布置幼儿园的空间,将传统元素巧妙地融入教育环境:悬挂传统的装饰品如中国结、剪纸作品等,展示传统的手工艺品如陶瓷、刺绣等,设置传统建筑风格的角落或小型景观等。这些布置不仅能够美化幼儿园的环境,还能够让幼儿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韵味。

其次,教师应倡导尊重、欣赏传统文化的精神,鼓励幼儿在日常交流中分享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感受。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同伴的互动,幼儿逐渐形成对传统文化的积极态度和认同感,从而愿意主动探索和学习,进一步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热爱。

此外,教师应利用特定时间节点,如传统节日或文化庆典,营造更加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教师可以组织相关的庆祝活动、手工制作或传统游戏,让幼儿在实际参与中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更加深入地了解和热爱自己的文化传统。

教育环境的创设是传统文化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师通过营造浸润式的传统文化氛围,助力幼儿在传统文化的深度体验中不断学习、不断收获。

结语

总之,传统资源在幼儿全人发展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展望未来,传统资源在幼儿全人发展中的应用将更加广泛和深入,为幼儿的全人发展提供更加丰富、多元的支持和保障。

【参考文献】

[1]周文婷.融传统文化于游戏之中,促进幼儿美育发展[J].中华活页文选(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2024(5):175-177.

[2]裴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课程的实践思路[J].甘肃教育,2024(10):61-63.

[3]王晓菁.传统游戏的教育价值探究[J].中华活页文选(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2024(4):181-183.

[4]叶永幸,李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研究:背景、进展与反思[J].早期教育,2024(8):46-50.

[5]崔迎,彭玲玲.儿童本位下幼儿园“传统文化+”课程的探索与实践[J].辽宁教育,2023(24):

6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