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态律动在小学低段音乐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24-12-31 00:00:00周灿灿
教育界·A 2024年35期

【摘要】体态律动是一种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强调音乐与肢体动作的有机结合。根据小学低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创设情境,进行节奏设计,运用分段教学法,鼓励学生创编动作,加强家校合作,将体态律动应用到《龙咚锵》等歌曲的教学中,能够起到增强学生的感知与表现能力的作用。

【关键词】音乐教学;体态律动;小学低段

作者简介:周灿灿(1983—),女,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新城区第二小学。

音乐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但是,在传统教学中,部分教师往往过于重视知识传授,忽视技能训练。长此以往,学生容易降低对音乐学习的参与兴趣。对此,本文从体态律动应用的理论基础出发,以具体的教学案例为依托,分析体态律动在小学低段音乐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旨在推动小学低段音乐教育的发展。

一、体态律动应用的理论基础

(一)体态律动的概念

体态律动由瑞士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提出。体态律动是一种以节奏与动作为基础的音乐教学方法,旨在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感知及运动,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理解[1]。体态律动倡导通过身体的运动来获得关于音乐的体验,表达关于音乐的感受。在进行体态律动的过程中,学生的身体好比一种乐器,可以结合速度、力度等因素,有规律地用做动作的方式来演奏,表达音乐的情感。体态律动的表现形式包括拍手、摇摆、弯腰、走、跑、跳等动作。通过体态律动,学生既能够用耳朵感受音乐,也能够用身体感受音乐的节奏、旋律和情感变化,提升对音乐的认知能力。

(二)体态律动的教学原则

1.发展性原则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因而体态律动的应用应遵循发展性原则。在刚开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节奏游戏来帮助学生形成基本的音乐感知;在接下来的阶段,可以通过体态律动来帮助学生理解诸如旋律、和声等较为复杂的音乐元素。

2.综合性原则

在教学中,体态律动往往能够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无论是让学生用耳朵去听音乐,用眼睛观察教师所做的示范动作,还是让学生亲身模仿这些动作,都需要遵循综合性原则,提升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

3.创造性原则

体态律动的创造性体现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学生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在开展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向学生展示一些基本的动作以供参考,然后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进行动作的组合与创造。

4.实践性原则

不同于一般的音乐理论知识教学,体态律动教学侧重于通过实践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开展音乐学习。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始终关注学生参与体态律动活动时的实践体验,引导学生掌握更多体态律动的技巧与方式,并能够将其应用到后续学习中。

(三)体态律动的应用存在的问题

1.教学观念滞后与理论认识不到位

体态律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面临着不少挑战[2]。部分教师将体态律动简单地视为借助一些动作增强教学的趣味性,未认识到体态律动在学生音乐素质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对相关教学理念的理解不够深入。这限制了体态律动应用价值的发挥。

2.专业能力与师资培训欠缺

虽然体态律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能够有效应用这一教学方法的教师人数仍有待增加,有关体态律动方面的专业技能培训也相对较少,这容易导致教师无法找到教学的突破口。

3.课程设置与教学资源受限

在不少小学的音乐教学体系中,体态律动在课堂上主要发挥辅助或者补充的作用,相关课时安排有限;同时,对配套教材、教具等教学资源的开发力度较小。这样难以满足学生对体态律动的需求。

二、小学低段学生与音乐教学的特点

(一)学生层面的特点

小学低段是指小学一年级至二年级。这个年段的学生好奇心较强,适应能力相对较弱,很难长时间保持专注。一些学生自控力不强,容易冲动。在思维上,小学低段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在情感上,比较关注与同伴的关系,社会性不断得到发展。鉴于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把音乐所传递的情感转化为具体的节奏、动作和表情[3]。

(二)音乐教学层面的特点

1.关注兴趣与体验

针对小学低段学生的音乐教学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由于多数小学低段学生活泼好动,因此音乐教学应该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借助丰富多样的音乐游戏等活动来让学生体验音乐的魅力。

2.强调直观与形象

小学低段学生的思维特点决定了教师在小学低段音乐教学中应该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比如,常用的音乐图谱、实物教具等能适应教学的需求。又如,以情境模拟的方式开展教学,能加深学生的理解。

3.注重习惯与能力培养

为了让小学低段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教师应该在音乐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习惯与能力,如可以通过唱歌、跳舞、演奏乐器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节奏感等音乐能力,提升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

三、体态律动在小学低段音乐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一)增进学生对音乐知识的理解

结合小学低段音乐教学的特点应用体态律动具有诸多现实意义。对小学低段学生来说,音乐知识比较抽象,不容易理解。而体态律动可以使节奏、旋律等音乐概念具体化,增进学生对音乐知识的理解。

(二)提高学生参与音乐学习的主动性

借助体态律动这种富有趣味性的教学方法,通过丰富的肢体动作创设生动的音乐情境,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和课堂参与热情,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音乐的节奏、旋律和情感。而且,体态律动还可以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活跃音乐课堂氛围,让学生保持心情愉悦,缓解学习压力,进而推动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三)培养学生的音乐能力

在体态律动中,学生根据音乐的节奏、旋律及意境做出相应的肢体动作,能够感知音乐的细微变化,促进自身音乐感知能力的提升。通过肢体动作,学生能够加深对音乐的认识和记忆[4]。不仅如此,体态律动还有助于学生挖掘自身的音乐潜能,提升音乐鉴赏能力[5]。

四、体态律动在小学低段音乐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结合体态律动在小学低段音乐教学中的应用价值,教师可以将该教学方法灵活地应用到教学实践中。以人教版小学音乐一年级上册教材(2012年版)《龙咚锵》这首歌曲为例,教师就可以借助体态律动优化教学。

(一)模拟情境,激发兴趣

歌曲《龙咚锵》主要描绘了过年时欢快、热闹的场景,表现出小朋友用敲锣打鼓的方式庆新年时的愉悦心情。这首歌曲节奏较快,由起、承、转、合四乐句构成一段体的结构。基于此,要想切实发挥体态律动的作用,教师就要重视情境模拟。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从新年的喜庆场景切入,让学生充分想象自己在参与新年的庆祝活动时,如何通过敲锣打鼓的体态律动来表达欢快的情绪,进而激发学习兴趣。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多种方式模拟敲锣打鼓的动作,如用拍手、跺脚来模拟锣鼓声。这样便可以让教学变得更加有趣,在课堂上营造出浓郁的节日

氛围。

(二)节奏律动,深化感知

1.歌曲特点

(1)采用拍,即每小节有两拍,以四分音符为一拍。

(2)运用重复的手法。这不仅增强了歌曲的律动感,还使得歌曲更易于记忆和传唱。

(3)部分乐句中出现附点节奏。这种节奏为歌曲增添了活力。

(4)前两个乐句歌声与锣鼓声交替响起。这样能模拟真实的庆祝场景,使歌曲更具感染力。

(5)最后一个乐句的节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种变化进一步凸显了新年的热闹氛围。

2.教学实践中的节奏模打

在应用体态律动时,教师可以结合这首歌曲的节奏特点,加深学生的音乐感知,在实际的教学中采用以下方法。

(1)简单节奏模打:让学生以拍手的方式,跟着歌曲模打简单的节奏,感受歌曲的基本特点。

(2)附点节奏模打:引入附点节奏,让学生在体态律动与节奏模打中体会附点节奏的特点。

(3)角色配合模打:将学生分组,让一部分学生打鼓,让另一部分学生打镲,通过合作练习增强每个学生的节奏感和协作能力。

(4)跟随歌曲模打:借助多媒体播放整首歌曲,让学生跟着歌曲进行体态律动与节奏模打,感受歌曲的节奏和情绪的整体特点。

(三)分段教学,逐步深入

就这首歌曲的教学来说,让学生分段进行体态律动更符合他们的身心发展特点。整首歌曲可以被分成四段。对于第一段,教师可以让学生一边想象过年时的热闹场景,一边双手握拳,放在胸前,使两个拳头相互接触,以此模仿敲鼓的动作;对于第二段,引入旋转、拍手等动作,以此展现多种旋律;对于第三段,要求学生适当加大动作的幅度,以此反映歌曲的变化;对于第四段,按照歌曲的主旋律引入动作。在借助教具讲解完动作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回顾,尝试进行完整的体态律动表演,让表演体现出歌曲的情感。

(四)创编动作,培养能力

为了有效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音乐学习能力,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主创编动作。这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切实了解歌曲情绪,熟悉歌曲节奏,为学生的创编打好基础。接下来,教师可以让音乐水平不同的学生完成不同的创编任务:要求水平较低的学生将创编的重点放在基础动作的设计上,如可以根据歌词或者旋律设计摇头或者摆手的动作;要求水平较高的学生将自己的创意融入动作中,如可以一边跳跃一边模拟敲锣打鼓的动作。通过分层创编,每个学生的节奏感、表现能力等都能得到提升。需要注意的是,为了保障动作创编活动的顺利进行,教师还要注重前期的引导与示范,并借助多媒体创设舒适的学习环境。

(五)家校合作,拓展延伸

由于体态律动的教学具有较强的互动性,因此教师可以借助家校合作,实现课堂教学的拓展与延伸。为了获得家长的有效支持,教师可以借助微课视频向家长简要介绍体态律动的基本概念和这首歌曲的特点,让家长了解一些简单的动作,和孩子一起观看有关这首歌曲的视频,之后共同完成创作任务。在展示阶段,家长可以利用即时通信工具,以视频的形式分享孩子在家进行的体态律动练习。这样能够形成积极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和家长的参与热情,增进学生和家长之间的关系。

结语

总而言之,体态律动在小学低段音乐教学中的应用是对教学的一种创新。本文探讨了如何在小学低段音乐教学中应用体态律动,同时针对小学低段学生与音乐教学的特点,提出了“模拟情境,激发兴趣”“节奏律动,深化感知”“分段教学,逐步深入”“创编动作,培养能力”“家校合作,拓展延伸”这一系列切实可行的体态律动的教学策略。这些策略对于提升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效果显著。小学音乐教师应进一步探索和应用体态律动,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质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

基础。

【参考文献】

[1] 朱颖.体态律动在小学低段音乐教学中的实践运用探析[J].好家长,2024(10):45-47.

[2] 周芳.体态律动教学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应用[J].家长,2024(17):132-134.

[3] 韦莉.巧用体态律动提高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J].新教育,2024(13):92-93.

[4] 朱蕴婕.探讨体态律动应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有效策略[J].读写算,2024(22):119-121.

[5] 施占霞.绘“身”绘色,动情歌唱:体态律动在音乐课堂中的应用[J].成才之路,2024(14):141-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