愉“阅”绘本滋养美术课堂

2024-12-31 00:00:00虞梦婷
教育界·A 2024年35期

【摘要】在新课程标准改革的背景下,小学美术教育正积极探索有效整合多元化教学资源的方法,以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文章旨在探讨小学美术教育与绘本融合教学模式的重要性,并提出一系列实施策略,包括革新教学方式,开启活力课堂;挑选适龄绘本,强化亲子互动;充实课程资料,助力全面成长。希望文章能为小学美术教育改革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美术教学;绘本阅读;教学策略

作者简介:虞梦婷(1991—),女,江苏省无锡市港下实验小学。

随着《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的全面实施,小学美术教育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在美术教学实践中,若局限于课本提供的素材,显然难以满足学生多方面的发展需求。确保学生在美术学习中愉悦而自由地抒发情感、表达个性和创意,是美术学科教学的根本宗旨,也符合新课标对本课程愉悦性的强调[1]。小学阶段不仅是学生知识学习的启蒙阶段,还是他们发展想象力的关键时期。教师应引导学生认识各种绘画媒介,掌握不同绘画方法和美术知识,并引导他们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借助手中的材料创作出多样化的作品。

绘本以其精美的插图和富含道理的故事情节,为低年级学生提供了易于理解的阅读材料,其视觉元素丰富、引人入胜,因而备受学生喜爱。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绘本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字和图画解读,更是一种视觉上的享受和阅读体验。如何将绘本与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有机融合,以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和课堂愉悦感,从而实现小学美术教育的目标,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本文旨在通过论述融合教学模式的理论支撑和实践应用,为小学美术课堂教育的持续提升和创新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一、愉“阅”绘本的教学意义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材作为教学辅助工具不可或缺。然而,随着学生审美需求的不断增长和未来实践应用的期待,单一依赖教材内容已无法全面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引入绘本作为教学资源不仅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美术技能和审美能力,还能激发其艺术想象力、培养其色彩辨识敏感度和美术创造力。

(一)激发艺术想象力

绘本作为一种强调艺术表现的阅读材料,具有激发学生审美感知的潜力。其内容主要由图像和文字构成,学生需在二者之间开展深度阅读,同时运用创造性思维推断绘本中隐含的故事情节。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将拥有持续拓展的想象空间[2]。随着学生绘本阅读量的逐渐增加,其艺术想象力也将迅速获得发展。绘本中的插图既是讲述故事的手段,又是一种激发学生艺术创造力的媒介。通过阅读绘本,学生不仅能理解图画所呈现的故事情节,还能感知故事主人公在图画中展现的情感和表情,从而对学生的心智构建产生深远影响。艺术想象力是学生学习美术不可或缺的基础,教师巧妙地将绘本阅读与美术教学相结合,能有效促进学生艺术想象力的发展。

(二)培育色彩辨识度

绘本以其鲜艳的色彩为显著特征,与小学生的阅读需求相契合。教师通过绘本阅读开展美术教学,有助于持续培养学生的色彩识别能力。绘本中包含丰富的色彩特征,有助于提升小学生的色彩辨识度,即便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尚不成熟,也可通过辨识色彩进行绘本阅读。此外,美术学科涵盖了众多色彩知识,色彩的运用可表现情感,如蓝色抒发忧郁,白色呈现纯净,红色表达喜悦,橙色展现活力等。学生可借助色彩传递个人态度和情感,创造艺术效果。学生色彩识别能力的提升将促使其在绘画创作中更加娴熟地应用色彩,这对学生艺术学习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培养美术创造力

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对学生美术创造力的培养。当学生沉浸于故事阅读或绘本插图赏析时,其视觉神经受到刺激,艺术创造力也会在此过程中得以逐步提升。由于小学生在幼儿园阶段已经接触过绘本,因此他们具备相对较强的绘本阅读能力,能够凭借图画内容开展发散性思维活动,并从中感知潜在的情感内涵。当学生对绘本故事有深刻感受时,他们会被绘本的艺术魅力所吸引,而这种艺术魅力又能够切实激发学生的艺术想象力,进而推动他们开展美术创作实践。美术的艺术性构建于美术创作的基础之上,且小学生的思维呈现出高度活跃的态势。因此,通过绘本阅读教学,教师可以培养小学生的美术创造力。

二、愉“阅”绘本的实施策略

(一)革新教学方式,开启活力课堂

对于小学美术教师而言,美术教学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通常对绘本情有独钟,这为美术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一方面,教师可以将绘本中丰富的色彩、生动的人物形象等元素融入课堂教学中,创新教学方法,营造愉快的学习氛围,推动美术教学活动的开展;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借助绘本内容特色和故事情节设计多样化教学活动,如角色扮演、绘画创作、故事续写等,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创造力。此外,绘本中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教师可以依托绘本情节进行想象美术教学,引导学生结合文字和插图理解内容,开启活力课堂。

以苏少版小学美术五年级下册第十课“我做的图书”的教学为例。首先,教师可以展示绘本《小黑鱼》的部分情节,但暂时隐藏其插图,以促使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其次,教师引导学生设想自行绘制插图时,如何呈现小黑鱼形象、设计背景及通过静态画面展示故事的动态发展。再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探讨小黑鱼在故事中遇到的水母、虾、海草等元素的描绘技巧和表现方式。在绘画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兼顾角色形象的塑造与故事情节的融合,深入分析故事场景。有的学生根据“水母像彩虹果冻”的描述,创作出深海中绽放七彩光芒的水母;有的学生受“大龙虾走起路来像水下行走的机器”的启发,运用夸张手法将大龙虾描绘得更富有机械化特征。在小组合作完成绘本练习后,教师可以呈现绘本插图,引导学生对比和分析其小组作品与插画家的作品之间的异同。通过这种对比,学生能更深入地了解制作绘本的核心要素,即除了生动的角色和引人入胜的情节,构图的吸引力也至关重要,有时甚至需要独特的构图设计,这也是绘本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欣赏绘本中的角色和插图,剖析插图所运用的美术元素与绘画技法,并指导学生进行插图创作,以培养他们运用颜色与画法创作独特且富有创意的艺术作品的能力[3]。

绘本作为小学美术教学的重要素材,融合了丰富的图画和故事情节,为教学内容注入了生动有趣的元素。通过深入思考绘本内容,学生可以提升其设计作品的质量和完整性。这种创作过程不仅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想象力,还有助于提高他们对美术表现形式的理解能力。

(二)挑选适龄绘本,强化亲子互动

在美术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和兴趣特点,为其选择合适的绘本,确保绘本内容与美术教学目标和学生需求相匹配。教师通过研读和借鉴优秀绘本中的角色、场景和色彩设计,可以培养学生的绘画语言表达能力,并激发学生将绘本情节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能力。此外,教师可利用生活类绘本辅助教学,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经验观察插图,完成美术创作。

以苏少版小学美术三年级下册第十一课“干干家务活”的教学为例。当前,家长们正专注于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而小学生群体也初步展现出一定的家务操作能力。因此,教师可以巧妙地利用生活中干家务活的照片和引导学生模仿家务动作的方式来进行直观教学。将家务动作转化为纸上画作时,部分学生仍然遇到挑战,经常抱怨说:“老师,我画的动作不够逼真!”。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选取绘本《我和爸爸一起做家务》开展深入解读与分析。首先,教师应引导学生对绘本中人物动作的变化予以细致观察,如小朋友在擦柜子时踮起脚尖、跷起腿等细节,并通过提出相关问题来启发学生思考应对该情景的处理方式。学生们可能会给出诸如“我会用椅子垫高”“让爸爸抱我上去”“跳起来试试”等多种回答。在阅读与思考的过程中,学生们不仅回顾了家务劳动的艰辛,还深入剖析了从事家务时的身体动作与心理状态。其次,教师应引导学生结合插画进行自主思考,并分享他们与家人合作参与家务活动的难忘经历。在热烈的讨论中,学生们渐渐意识到,他们已经具备了完成绘本中所描绘的家务工作的能力。最后,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美术创作。通过借鉴绘本中人物的动作表现技巧,学生们在作品中巧妙地融入了“红扑扑的脸颊”和“额角滑落的汗珠”等生动细节,利用这些细节来表现自己参与家务劳动时的真实感受。

绘本阅读作为一种具有重要价值的教育工具,具备衔接学生想象力与现实世界的独特功能。在绘本所创设的情境之中,学生能够获得丰富多元的情感体验,进而创作出具有较高美术素养的艺术作品。通过这样的学习经历,学生能够深刻领悟家务劳动并非枯燥乏味、一成不变的任务,而是家庭成员携手参与、饱含趣味且令人难以忘怀的共同经历。这种亲子互动所蕴含的温馨氛围与内在动力,势必会成为推动家庭教育发展和家庭文化传承的关键要素。

(三)充实课程资料,助力全面成长

绘本世界呈现出多彩丰富的画面,插图风格迥异,涵盖从水彩的柔和到油画的厚重,从黏土的朴实到丙烯的艳丽等诸多形式。这种多元的绘本内容不仅为学生们提供了丰富的视觉体验,还让他们领略到不同媒介材料所带来的独特美感。在美术课堂中,学生能够运用多样化的艺术材料展现自身的创造力和天赋,从而获得丰富的学习经验。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引入各种艺术材料,将绘本阅读与材料创作结合起来,充实课程资料,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拓展其艺术视野。

以苏少版小学美术四年级下册第一课“色彩的对比与和谐”的教学为例。《鹅妈妈的童谣》作为一部充满独特创意和想象力的绘本作品,其新颖的故事情节能够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该作品的插图运用了超轻黏土材料,突破了传统绘本的表现形式,呈现出新颖的立体效果与独特质感,为作品赋予了独特的艺术特性。教师可以利用超轻黏土这一媒介,精心设计一系列美术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以《鹅妈妈的童谣》中的动物形象为灵感进行美术创作。通过深入阅读和交流讨论绘本内容,学生能够全面理解这种艺术呈现方式所带来的视觉体验和审美享受;同时,通过掌握并运用揉、捏、搓、压、叠加等基本技法,学生能够更直观地感知色彩对比与和谐之美。这种实践活动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色彩理论,还能激发其创作激情,促使他们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成长。

在教师的悉心指导下,学生能够从绘本中汲取灵感,进而创作出具有较高美术素养的艺术作品。学生通过线条、色彩等美术元素表达个人情感与想象,不仅锻炼了动手能力与表现能力,还在与同伴的交流与合作中深化了艺术情感体验。教师鼓励学生敢于尝试各种表现材料与方法,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性与创造力,让他们在艺术的浩瀚海洋中自由遨游、勇敢探索。

结语

愉“阅”美术为教师进行小学美术教学提供了创新思路。在美术教学实践中,仅靠教师单向传授和解释无法充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实践和探索,构建自己的美术知识体系。阅读绘本有利于学生汲取他人的智慧和经验,并结合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不断提高美术修养和创作能力。通过这种富有挑战性和愉悦性的教学模式,课堂氛围变得更加生动活泼,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发挥、创意无限的美术创作空间。学生既可以享受阅读的乐趣,又可以快速提升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完成一次又一次美的创作之旅。

【参考文献】

[1]尹少淳,段鹏.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 美术[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吴瑞.“儿童绘本”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新课程,2021(47):76.

[3]蔡瑶瑶.儿童绘本融入小学美术教学中的研究[J].小学生(中旬刊),2021(12):1.